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各種媒介的廣泛傳播與交流,高校的大學生們在各種經濟現象和社會信息的影響下,思想狀況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尚處于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之時的大學生們,在這一時期的思想狀態波動比較大。因此,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出現了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使廣大師生在溝通與轉變中陷入了各自的相對困境中。因此,為了更好地引導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使思想政治課真正為大學生所喜歡,要做到三方面的融合。
一、將時代特征和大學生特點相融合
目前我國正處于大變革事情,經濟、政治和社會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也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利益主體多元化和對抗性不斷增強,社會貧富分化、社會各個階層權利意識不斷覺醒,社會進入混沌期。當代大學生缺少信仰和理想,功利欲望心強烈,具有過分自我和追求個性的缺點;也有比較了解中國的主流思想,價值觀更為現實,智商超過以前同齡人,好奇心和接受能力更強等優點。思想政治教學要以育人為本,以大學生為主體。所以必須了解此種環境成長的大學生特點,把社會的大變革和大學生的特點充分融合,把其內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地調動起來,要努力使得這門課的學習成為大學生內在的強烈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變成大學生自覺、自主的行動。
例如,中國社會調查所的一項調查顯示,26.5%的受訪大學生有過自殺的想法。而另一項確切的統計是,2008年僅教育部直屬高校就發生63起大學生自殺事件,其中北京為23起。有關數據表明,自殺已經取代突發疾病和交通意外成為大學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一帆風順,以及獨生子女時代造成的幼年缺乏同齡人陪伴等客觀因素鑄成了今天大學生獨有的心理特點。無論是環境適應不良引發的情緒問題,還是人際關系緊張、主觀感受壓力大帶來的情緒障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今天的孩子接受挫折教育不夠。所以面對畢業年級的大學生,要加強對就業方面指導的提供和心理的疏導。
二、將社會現實和教學內容相融合
活用教材,不照本宣科,根據大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需要不斷填充新的內容,把課堂理論學習、社會現實和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結合起來。思想政治課教師習慣于傳授和灌輸,有的思想政治教師迷信于課本內容,不關心社會的發展形勢和社會現實,使得教學內容和社會現實脫節,不懂得課程成功與否的最終衡量標準是學生學會了,真懂了。使得教學內容和社會現實嚴重脫節,所以教師要上好思想政治課就必須不斷學習,既要有很高的理論水平,又能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要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聯系他們關心的一系列問題,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明白,講得讓他們信服。
例如,各地幼兒園、小學時有發生砍殺事件。教師通過剖析,發現事件發生的原因是在社會轉型矛盾糾紛集中的今天,部分底層人物生活得不到滿足,社會貧富懸殊,社會分配制度不公。這個問題的解決,是長期性的。進而分析我們應該采取的措施和根本的解決辦法等內容,增強大學生的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當代發生的事情和教學目標相一致,學生自然喜歡聽講,能夠增強思想政治課的時代性和可信度,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將課堂教學和日常生活相融合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到教育效果。事實證明,和諧的師生關系會使課堂出現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氣氛,有利于調動師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師生關系也是師生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它對師生的精神面貌產生深刻的影響。
要放下師道尊嚴,微笑面對大學生。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有感情的人,而不僅是一架教書機器。老師要在課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幾句鼓勵的話語,多主動與大學生進行溝通,切實尊重、愛護大學生。每個大學生都有自己的權利和尊嚴,更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他們需要老師的尊重、愛護和幫助。要用多種方式與大學生溝通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培養朋友式的師生關系,除了要有淵博的知識外,教師應采用多種方式與大學生交流。課上教師的眼神、手勢,甚至一個微笑都能讓大學生感覺到交流的存在;課下教師也不妨來個“沒大沒小”,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切實為大學生排憂解難。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