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要求“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強調“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基石,也是綜合國力的核心”,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今年要著重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推進教育改革;二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三是繼續加強職業教育;四是推進高等學校管理體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五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今年,我們從“百校千企”到創新大賽、從師資培訓到課程改革、從愈來愈多的全國技能大賽到廣東省“省長杯”技能大賽、從專項的撥付力度等工作中目睹了這些政策思想的快速落地,也感受到了這些政策給職教帶來的影響。
《報告》要求,職業教育要“以就業為目標,整合教育資源,改進教學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為貫徹這一要求,職業院校可以學校與行業、企業的緊密結合為突破口,以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切入點,為推動職業教育發展注入新活力。在這樣的政策氛圍和社會背景下,校企合作及其與校園文化的融合與對接必然會受到職教界的高度關注。筆者在此將從校企文化對接的含義、意義、實踐途徑談一些看法。
一、職教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與對接的含義
校園文化是指一所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涵蓋了校園的建筑風格、景觀設計、綠化美化等物質環境及學校的校風、學風、人際關系、外界輿論、心理氛圍、各項規章制度、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中形成的行為習慣等精神風貌。優秀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師生情操,啟迪學生心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企業文化指的是企業員工在長期發展中形成并被全體成員所認同、遵守的最高目標、價值觀念、經營準則、企業精神、道德規范的總和,大致可以分為物質層、理念層、制度層、行為層。
職教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與對接就是職業學校按照校園文化規律,將主流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有機滲透到校園文化的形成過程中,通過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等方式,在精神、制度、管理、環境、教學、活動等領域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機融合,使校園文化的形式、內容有明顯的企業烙印,以更好地實現職業院校的辦學目標和辦學方向。
二、職業學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與對接的意義
1.校企文化融合與對接是職業教育辦學與就業市場無縫銜接的需要
目前,許多職業院校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日常教學、招生、就業、硬件建設、督導評估等常規性工作,很難有精力深入學習、思考和研究學校文化建設。致使校園文化未能充分體現職教特色,與企業文化有脫節,實踐氛圍有缺失。許多學校也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整體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的大背景下來操作,而是把校園文化建設局限在學生課外文化娛樂活動及思想教育層次上。由于社會要求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是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技能應用型人才,這就需要職業院校辦學與就業市場實現零距離對接,因此職業院校校園文化須與企業文化融合與對接。
2.校企文化融合與對接是有效實現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客觀要求
我們常接到企業反饋的信息:學生進入企業后常見的問題是不能吃苦、不勤奮、不能嚴格遵守企業規章制度;批評不得,一挨批就要走人。一句話總結:學生難以接受企業文化,不能融入到企業文化氛圍中,難以適應企業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氛圍。
職業教育以畢業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為特色和優勢,這不僅要求學生具有專業技能,更要求學生具有主動適應企業文化,進入企業就能生存和發展的綜合職業素質。職教校園文化只有與企業文化實現對接,才能有效縮短校企銜接過程,增強畢業生的適應能力,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因此,校企文化融合與對接是有效實現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客觀要求。
3.校企文化融合與對接是提升職業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方法
各職業學校競爭日趨激烈,要在市場競爭中取勝,就必須具備可持續的競爭優勢,而優秀的校園文化一旦形成,便可構成學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競爭優勢,成為職業院校持續的活力和發展潛力。
有一句企業界名言:一流企業做文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營銷。這里套用一下:合格職校看硬件,良好職校看機制,優秀職校看文化。只有構建具有獨特魅力和個性的職教校園文化,職業院校才能真正具有吸引社會、企業的巨大魅力和競爭力。所以,校企文化融合與對接是提升職業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方法。
三、職教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與對接的實踐方式
1.精神融合與對接
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和企業價值觀的內核和核心,與企業先進文化俱進是職教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出發點。
(1)借鑒和吸納包括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戰略目標、經營理念的企業精神文化,如敬業精神、責任心、質量意識、市場意識、品牌意識、服務意識、誠信意識、創新意識及團隊意識等。
(2)審視學校的辦學理念、校訓、校風、教風、學風、校徽、校歌等,融合和體現企業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
(3)形成“構建企業化的校園文化的”理念,以“為企業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為辦學目標,以“為企業服務的質量水平”作為基本的價值標準,實施嚴格、規范、標準的企業化學生管理,不斷營造企業文化氛圍。
(4)把企業文化教育納入職業教育的整體規劃,使企業文化成為學生知識和認識結構的一部分,從而對企業產生積極的認同感。
(5)通過開設相關課程,開展企業文化調查和企業文化內容展示,邀請企業精英來校舉辦講座,開展與職業掛鉤的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等方式傳播和實踐企業文化。
2.制度融合與對接
把學生看作企業的“準員工”,學校實施與企業接軌的校內外實習管理制度。在學生德育教育和管理模式上,注意汲取優秀企業的管理經驗和文化內容,可嘗試建立班長負責制、項目任務負責制、班級理念及團隊文化等,強化諸如誠信、守紀、敬業、團結等與企業文化有密切關聯的教育內容,特別注意制定企業員工化的學生行為規范。
3.環境融合與對接
(1)校園環境。在教室、宿舍、食堂、公共區域等位置,根據專業實際懸掛相關行業國內外或本地知名企業家、勞動模范、優秀畢業生寄語;在學校課室及實訓車間樓道、墻壁建設“企業文化長廊”,宣傳與本校所開設專業聯系緊密的知名企業的管理理念、管理規范以及行業質量標準等。
(2)實訓車間。按照企業車間模式與要求布置實訓場地,將專業教室設計為理實一體化的教學工廠模式,營造真實或仿真的職業工作氛圍和環境。學生則按照員工的著裝及紀律要求出入課室,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熏陶。我校目前將教學場地劃撥各系管理,使各系把所有課室規劃建設為一體化教學工廠(公司)成為了可能。如管理工程系要求學生將按商務著裝禮儀進入課堂,便是校企文化對接的踐行。
4.課程融合與對接
課程文化包括課程觀念和課程活動形態,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三個層面展示其主要內涵及特點。
(1)開設專門課程。如學校開設創業課程,把一些優秀企業的文化精神,如海爾的“敬業報國,追求卓越”“只有創業沒有守業”“迅速反應,馬上行動”“日事日畢,日清日高”“高標準,精細化,零缺陷”的質量觀念等,利用課堂教學主渠道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企業精神、文化理念的專題教育。
(2)實行課堂教學滲透。如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地把優質品牌企業的“敬人、敬業、創新、高效”“自強、自立、愛崗敬業”的企業精神融入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接受企業文化熏陶。
5.管理融合與對接
推行企業化管理模式,學校實訓場地實施企業管理“6S”模式(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實訓教學推行企業管理“八定”內容(定計劃、定內容、定崗位、定人數、定人選、定質量、定目標);班級管理以企業組織模式設置,以企業管理形式踐行“班長負責制”“項目負責人制”等,遵循企業制度規則制定班級公約等。
6.活動融合與對接
學校可以安排教師到企業學習或掛職鍛煉,使教師能夠將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引入課堂,并開設企業文化專題講座,聘請企業專家指導教學等。
關于把企業文化引入校園,我校在多年的實踐中逐步積累了不少經驗。如實訓基地企業文化氛圍的仿真,課堂教學班組管理機制模擬,學生第二課堂突出了職業特點、技能節競賽項目充分考慮了綜合職業要求等,都在逐步融合企業需求和企業文化。但如何使職教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能夠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系統地融合與對接,還有待于廣大職教工作者進一步學習、研究和實踐。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交通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