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會計職業崗位需要,以培養會計職業能力為中心來構建有效的教學模式已成為當前職校教學改革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教學做評”四位一體教學模式的構建及理論依據
“教學做評”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是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為載體,以實訓為手段,并通過有效的評價機制,以達到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一種互動式教學模式。
“教學做評”中的“教學做”有著深厚的思想淵源和極高的世界認同度的模式,從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學習的過程是“學—思—習—行”相統一的過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論”中也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當代著名的姜大源教授在《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和行動課程體系構建》中提出了“手把手,放開手 ,育巧手,手腦并用”和“學中做,做中學,學會做,做學結合”。
筆者認為在“教學做”的基礎上增加有效的評價機制,構建“教學做評”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更能促進培養目標的真正實現。
二、財會專業技能教學的現狀及其分析
目前很多學校都在進行會計專業的技能教學,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一定誤區。下面對目前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技能教學中的若干問題進行分析。
1.在知識內容上強調“實用、適度”
目前仍有一些專業教師觀念上認為“有知識,就有能力”,但實際上,知識與能力之間不但不等同,而且它們之間必須通過訓練來達到轉化。因為知識、經驗可以傳授,而個人的能力只能靠訓練。對于大多數的中職學生,由于他們的基礎水平比較薄弱,遇到枯燥又復雜的理論推導,他們往往缺乏學習熱情,最終導致失去信心。因此,專業課的理論知識雖然是基礎,是必要的,但要以“必需、夠用”為原則,要強調“實用、適度”。
2.在教學方法上,以技能訓練為中心
僅僅把會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形式上作簡單組合或在實踐教學上用理論來講實踐或單純的實踐操作還依然存在,沒有從學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認知規律出發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存在理論和實踐的脫節現象,學生所學的知識不能及時轉化為技能,不能學以致用。在理論教學時,學生往往對所講的內容缺乏感性認識,學起來枯燥無味,因而教學效果較差。在進行集中技能訓練時,一方面由于時間上滯后,學生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忘記較多,另一方面由于實習指導教師和理論教學教師不是同一人,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不是很清楚,最終導致技能訓練效果差。因此,我們要運用“教學做評”的教育思想指導教學活動,要以技能訓練為中心,配制相關的理論知識構成教學模式,并由一位教師同時擔任理論教學和實習指導,從而保證理論與實踐同步進行,且每項技能都要對師生嚴格執行考評機制。
3.在會計專業課程的教材方面采用 “串行結構”
教科書的內容編排通常是按照“知識點”以一定的順序關系編排成章節的,是一種“平行結構”。傳統的會計教學是以教科書編排為順序,逐一“知識點”傳授,與實訓環節造成脫節,這樣就難以形成清晰的整體概念。按照以項目帶動的“教學做評”教學模式的基本原則,在教學內容的編排上,可采用一種“串行結構”,打亂原有的章節序列,有目的地將類似或相近的“知識點”(理論知識和相關技能)科學地編排在同一個項目中進行教學,邊學邊做,邊做邊學。堅持項目帶動,先易后難,實現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整合。其次,由于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和技能體系重新組合,剔除了那些交叉重復的教學內容,節約了教學時間,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優化組合。
三、“教學做評”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的創新應用
筆者所在學校財會專業技能設置會計實務、珠算、點鈔三個項目,與省、市競賽項目一致,與相應專業的考級考證相融通。我?!敖虒W做評”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在會計技能教學的幾個項目上作了一些初步嘗試。
1.在會計實務項目上
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為會計實踐基礎;第二層次為財務會計各崗位專項實踐;第三層次綜合會計實踐;第四層次為會計電算化實踐。
第一層次為會計實踐基礎,這一層次是在基礎會計課程中插入進行的,是財會實務技能操作中最基礎的環節。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填制支票、發票等各類原始憑證來掌握原始憑證的填制方法,學會編制記賬憑證,設置和登記會計賬簿,填寫簡單的會計報表等。在這一環節教學中教師邊講解理論的同時邊認真做好示范操作,學生接著練習,加深印象,鞏固理論知識的學習。通過這個層次的實踐操作,使學生具備對基礎業務的賬務處理能力。
第二層次為財務會計各崗位專項實踐,這一層次是在財務會計課程中交叉進行的,是財會實務操作中的關鍵環節。這一環節圍繞會計崗位職業需要,插入會計工作崗位模擬實習。為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可以嘗試考試辦法的改革,平時模擬實習作業占50%,期中、期末考試占50%,相互協作的加分。每一個崗位模擬實習,都要評出崗位勝任者及崗位操作能手。通過這個層次的實踐操作,使學生熟練掌握各項專項會計實務處理能力及技巧。
第三層次綜合會計實踐,這一層次是會計專業課教學的歸納總結階段。在這個環節中,通過對某一生產企業一個會計期間整個會計循環過程進行模擬操作。在這一層次中,教學內容較第二層次深度上可放低要求,但要求具有全面性和系統性,使學生在明確會計各崗位的專項會計業務的處理能力的基礎上,掌握會計崗位之間是如何相互聯系,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一個統一協調的會計工作體系。在這一層次的教學中,以學生的實踐操作為主,教師只起輔導、解疑的作用。
第四層次為會計電算化實踐,這一層次是會計專業課實踐教學的最后階段。順應當前現代會計要求,我校把會計電算化作為會計實務操作技能項目的一門必修課程,使學生在出校門之前就能熟練掌握會計信息電算化處理,為今后的會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在珠算項目上
筆者認為三分靠學,七分靠練。在技術方法上要一步到位,訓練安排上要環環緊扣。在平時的教學中,除采用省珠算協會統一練習卷外,還要結合學生實際,對容易在計算或撥珠中發生的錯誤,應特意設計精選的練習題進行探究錯因的課堂教學。下面以“珠算除法中易錯題分析”教學情景為例,說明“教學做評”教學模式的應用與實踐。
步驟一:情境設計。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課堂內容可以分三個模塊,發給每位學生任務單與評價表,教師說明評分規則。
步驟二:進入模塊一溫故知新。主要是通過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任務進行實際操作、合作討論、分類辨析來達到復習舊知,強化注意點,導入新課的目的,并有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分析概括及自主學習能力。
步驟三:進入模塊二探索新知。主要是通過教師、學生示范,教師適時引導、擴展探究、對比分析來展開新知教學并有效突破重難點,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思想中提高。
步驟四:進入模塊三鞏固練習。先給出幾題求證錯因題,采用搶答形式—看誰判得準,改得快。再安排一些運算題,學生先運算、后互評。模塊三以學生的實踐操作為主,教師起組織、調控作用。
三個模塊結束后,教師宣布總分最高的小組為冠軍并予以表揚,同時滲透職業素養教育,要求學生在今后學習中養成對錯題進行探究分析錯因的習慣,努力做到無差錯,有意識培養自己今后作為會計人員應具有的嚴肅細致、一絲不茍的職業道德規范。
3.在點鈔項目上
較珠算項目的教學,點鈔更注重每一個動作細節的規范和評分標準的解讀。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用與珠算相同的教學方法外,我們還采用現代影視等先進手段,將國內的名人大賽、邀請的銀行工作的業務骨干及校友中的佼佼者來校進行表演、送經的全過程,拍攝成錄像在教學中進行播放,對于關鍵點的動作處放慢鏡頭或作停頓,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并進行認真分析,仿照試驗,再進行比較,教師及時引導,并組織學生開展自查互檢、相互交流,以促進技能水平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團隊精神。
4.建立有效的財會專業技能教學評價機制
為了實現既定的學生培養目標,我校在專業課程教學上實行理論、技能、職業素養“三元化”的綜合評價機制,突出了技能教學在教學計劃中應有的地位。我校將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作為考核學生的重要指標。同時,將學生的“考證通過率”作為考核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此外,我校還要求學生在校必須取得“珠算技術等級證”、“初級會計電算化證”等財會專業應具備的技能。學校規定:為確保培養合格的初級會計人員,必須嚴格執行“雙證”制。若學生畢業前沒有取得上述的職業資格證書與技術等級證書,則緩發畢業證。這一舉措,增大了教師工作和學生學習的壓力,從而促進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學校財會專業技能教學上取得的成績
筆者所在學校“教學做評”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在財會技能教學的幾個項目上嘗試以來,取得了明顯成效。在近幾年的珠算定級中,筆者所在學校財會專業的學生珠算達級率達100%,50%以上的學生達到普通一級,訓練組的學生全部達能手級標準,成績明顯高于其他同類學校。在2007年會計從業資格考試中,筆者所帶的2005級電大(2)班通過率高達72%,遠遠高于其他辦班點,當年省平均通過率30%都不到。
同時筆者所在學校堅持以技能競賽為契機,激發學生的潛能。在2010年蘇州市“用友杯”財會專業師生技能大賽中在會計綜合技能競賽中我校獲團體三等獎,參賽的5名選手全部獲獎,其中個人二等獎1人,個人三等獎4人;在珠算技能競賽中獲團體二等獎,參賽的5名選手全部獲獎,其中個人一等獎1人,個人二等獎3人;個人三等獎1人。由我校培養指導后輸送到常熟市職業教育中心校讀大專段的2005級電大(2)班的徐丹同學在2010年江蘇省職業學校財會專業技能大賽獲珠算技能全能二等獎、乘算二等獎、賬表算一等獎、傳票算三等獎。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濱江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