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48年就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身體不虛弱,還應是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性都處于完好狀態。近年來,青少年由于心理原因而導致的違法犯罪案件已屢見不鮮,讓人瞠目結舌。有關部門進行的心理調查表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緊張 、冷漠 、自私、 任性等。學生由于病態心理而導致行為上的缺失,甚至去犯罪。這不僅嚴重地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危害。因此,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一、探究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
教師只有先找到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源由,才能有針對性的教育學生,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造成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文筆者就家庭、社會、學校和青少年自身心理因素四個角度進行探求。
1.家庭的影響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言行、處世方法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有些家長恰恰忽略了這一點,有些家長在孩子稍有不對時就大聲訓斥,使孩子產生壓抑感、挫折感;有的家庭由于父母離異,孩子從小缺乏管教,為所欲為;而更多的家長則是過分地溺愛孩子,使孩子有了依賴的心理,缺乏適應能力。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的不當,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學校的影響
作為一名教師,在這方面筆者感觸頗深。人們常把青少年比喻為三春的禾苗,而學校則是培育禾苗的“熱土”,不僅要為“禾苗”提供充足的陽光、水分,還要鋤去影響它健康成長的“蒿莠”。學校要警惕校內不良風氣的產生,注意校風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在過去應試教育的理念下,學校長期以來,重智育、輕德育,忽視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關注及矯正;重課內、輕課外,忽視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重分數、輕能力,忽視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師,要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律來培養教育學生,不能揠苗助長,急于求成。
3.社會的影響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舊思想、多元化的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相互交鋒,沖擊著青少年的內心世界,社會競爭的加劇,使他們不得不面對升學和就業的壓力。在這些壓力面前,有的學生能勇敢地面對,積極地迎接挑戰;也有的學生退縮了,產生了自卑、怯懦等心理問題。所以,來自社會上的一些負面影響和壓力,也使一些學生產生了不健康的心理問題。
4.自身心理因素的影響
青少年在身體發育方面已接近成年人,但心理尚不成熟。這就使他們在心理上出現了不平衡和動蕩的特點。他們精力充沛,但容易沖動;他們感情豐富,但缺乏克制力;他們敢做敢為,但缺乏理智約束。對于這些心理上的變化,青少年自己還沒有做好思想準備。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有可能出現心理問題,這一時期也是心理問題的多發期。
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1.利用德育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技工學校現在使用的《德育》教材,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最新編寫的。它已將“培養健康心理”的內容收入其中,成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堅實陣地。通過學習教材,就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克服不良心理的影響,讓他們自覺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抵制不良誘惑和不良行為的侵襲,讓他們正確面對人生的順境與逆境,正確應對挫折。
2.對家長進行心理教育和輔導
家庭環境與學生的身心發展息息相關。大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都可以從家庭中找到根源。因此,要重視對家長的心理教育和輔導。學校可以通過拜訪家長,組織家長座談會等方式,讓他們了解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特征,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無論是鼓勵孩子,還是批評他們,教師都要遵循他們的心理特點,使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希望家長和學校共同攜手,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走出困境。
3.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學校可以搞一些問卷調查,了解和掌握他們心理動態,在此基礎上,定期舉辦一些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講座,給學生以輔導。同時,學校可以組織教師進行心理學的培訓。另外,學校還可以常年開設心理咨詢室,心理活動室,或開設心理咨詢電話熱線。通過這些舉措,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指導,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總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利于學生道德素養的形成,有利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讓我們都來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攜手共鑄未來!
(作者單位:山西大同煤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