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械類課程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是教學改革中的一個新課題。這種新的教學思想,其目的在于改變以往學生以單純的接受教師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更多的渠道取得知識,并將所學知識進行運用與實踐,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筆者在《金屬切削機床概論》課程教學過程中嘗試了研究性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基本思想
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學習、生活及社會生活中去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去探索、發現和體驗。同時,學會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提高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是以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的一種學習方式。
從學習目的看,“研究性學習”指向于培養個性健全發展的人,遵循主體性原則。它首先把學生視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創造性”、“發現”等視為人的本性,視為完整個性的有機構成部分。所以,個性健全發展是倡導“研究性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從學習內容看,“研究性學習”主張從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問題,其內容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而不把學科知識、學科結構強化為核心內容。從學習理念看,“研究性學習”遵循民主性原則和差異性原則,認為每一個人的學習方式都是其獨特個性的體現,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學習方式,課程應遵循每一個人的學習方式的獨特性。“研究性學習”課程不僅僅是轉變學習方式,而是通過轉變學習方式,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它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生活,為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創造空間,充分發掘學生的天資和潛能。
二、教學模式流程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內動力”
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去體驗情境,通過觀察、實驗和思索,觸發學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覺的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習慣。因此,在教學開始時,教師要創設環境,在課程教學的章節中設置研究性學習課題,精心挑選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案例,引導學生,使學生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并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誘導學生主動探索,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2.任務驅動,明確探索方向
在教學中使用“任務驅動法”,也就是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然后,緊緊圍繞這一目標,探求相關的知識和操作方法。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興趣。“任務驅動法”使學生在完成一個個任務過程中主動地獲得知識,逐步提高能力,從而實現學習目標。
以往的教學形式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側重于機械記憶、概念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授,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提高。為了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金屬切削機床概論》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實施研究性學習,使學生在進行接受式學習的同時,創設環境,在課程教學的各章節中設計了研究性學習課題,讓學生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并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通過讓學生開展自主的學習,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對自己的學習有成就感的喜悅中完成設置的任務,體味學習的樂趣。
3.課題探究,小組協作學習
在課堂教學任務完成后,進入小組協作學習階段。教師合理地安排分組,提供相應的、豐富的學習資源,尤其是引入大量的與《金屬切削機床概論》有關的信息資源,以便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檢索、分析、鑒別和篩選利用。為了保證小組協作學習的效果,教師應及時關注學生的進展,可以開展競賽的辦法來刺激學生高質量的完成任務,最終從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培養學生對《金屬切削機床概論》課程的興趣,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研究性學習在《金屬切削機床概論》課程中的應用,關心學習過程與關心學習結果并重,既強調在探究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方法,又關注培養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在學習《金屬切削機床概論》課程的過程中,采用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形成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學會容納他人不同的想法,提高學習者對具體的知識的掌握,促進學生知識素養、團隊精神的整體提高。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