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教學法,就是通過引導學生在完成一個生產“項目”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教學活動的一種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是圍繞某一課題(項目),從理論知識的準備、加工工藝方案的設計、項目的實施及最終的評價,都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由于教師對項目教學理解的深度不同以及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一些學校在實施項目教學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筆者就當前出現的問題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科科課課均實施項目教學
職業學校在過去傳統的教學中,一直是教會學生陳述性的知識,解決的只是“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培養出的學生職業能力較差,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項目教學法貫徹“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理念,強調“為了行動而學習、通過行動來學習”,也就是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解決了“怎么做”和“怎么做得更好”的問題,所培養的學生綜合能力較強,能夠適應社會的用工需求,所以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方向。基于此,有些學校在大力推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專業課和實踐技能課均實施了項目教學。
在實施項目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認真學習有關“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理論,深刻領會“項目教學法”的內涵。其次,要設計出適應某一教學內容的最佳教學方法,充分認識“什么是項目”。
二、以學科為界實施項目教學
項目教學是一個系統性很強的教學方法,某一項目的實施,可能涉及到傳統學科中兩門或兩門以上的課程。所以,在實施過程中,無論是教學內容的組織,還是教學方案的設計,以學科為界實施項目教學,都會影響到教學的質量和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在實施項目教學的過程中,要科學地組織相關專業課程,科學設置教學項目,將幾門相關課程的內容有機地分配到對應的項目里去。例如,在鉗工教學實習中,設置項目“正五方的制作”,其涉及到的理論知識包括《機械制圖》中“正五邊形的畫法”和《鉗工工藝學》中的“正五方的加工工藝”,以及《公差與配合》中“累積誤差”的相關知識。學生在完成鉗工實習中的這樣一個課題后,潛移默化地完成了原來分別隸屬于幾門不同課程的教學內容。所以,教學項目的選擇應以某一課程為主,打破原有的學科體系,將知識點重新組合。
三、考核評價方法單一化
在運用項目教學后,一些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評價方法,即對學生的最后產品做一個簡單的評估,給出一個簡單的分數。其實,這種單一的評價方法,并不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項目教學法的評價體系,應該貫穿于整個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對項目計劃的制定、項目的實施,都要有具體的評價,做到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既要有對個人的評價,又要有對小組的評價,做到評價的點、面相結合。
項目實施后,組織成果展示與評估是項目教學法的關鍵。這一環節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第一,自評。在展示產品時,每個小組推薦一位同學介紹自己的項目計劃及實施情況,既要將自己在實施項目中的收獲,包括解決問題的方法、技巧等和同伴交流,又要將自己遇到的問題、困惑與同伴交流,最后還要對組內的項目計劃和實施情況做出自我評價。第二,互評。在參觀了其他組的作品及聽了他們的自評后,組織各組成員進行互相評價。在對他人作品欣賞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優缺點,對他人的思維模式、操作技能、產品質量進行借鑒和點評,以此促進彼此的共同提高。第三,教師點評。在項目教學法中,由于教師與學生同是項目的設計者、實施者,教師充分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所以教師對每位學生的情況都了如指掌。教師要對學生在完成項目中出現的一些關鍵的、共性的理論與技能問題加以集中點評,加深學生的認識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學生分組過于隨意
在項目教學法中,有的老師在上課時只是簡單地將學生按照座位分組或者由學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組合。這樣的分組方法,對項目教學的實施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
筆者認為,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分組也是十分關鍵的。首先,要考慮學生彼此之間能否融合;其次,要考慮每一小組內學生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的基礎情況,讓他們合理搭配;第三,要考慮到小組長的人選,組長在小組活動中要能有較好的組織能力,能帶領本組成員團結協作,共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三個方面都能夠協調好,才能增強小組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團隊的力量。
(作者單位:魏新林,江蘇省泰州市教育局;
欒玖華,江蘇省泰州第二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