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制造基礎》是為適應高職高專教學改革需要而重新構建的機械類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又是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技術基礎課,它包括多個專業學科的內容,所涉及的知識面廣、概念性強,與生產實踐關系密切。然而,由于目前很多院校對《機械制造基礎》課程課堂教學仍然沿襲傳統的以灌輸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使《機械制造基礎》課程難以實現其應有的培養目標。在某種意義上說,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呆板,教學模式落后,過于重視以面面俱到為主要特征的知識傳輸,教學過程仍然存在著以教師為中心的現象。在課堂教學中,沒有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缺乏師生對知識的探討和交流,導致教與學是分離的,學習興趣沒有得到激發。學生對大部分知識的學習不是靠理解,而是靠死記硬背,學生不會學習,更不會自主學習,這樣的結果自然勢必導致學生創新意識不強,素質不高。為培養出能夠面向2l世紀的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和總結,如何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一、加強教師自身專業知識的積累,提高駕馭處理工藝問題的能力
要想提高《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就必須加強教師自身專業知識的積累,提高駕馭處理工藝問題的能力,畢竟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教師。《機械制造基礎》專業課的教師不僅要有厚實的基礎理論,還應具備豐富的生產經驗、實踐動手能力和科研開發能力。第一,教師自己必須分析理解和精通教材,把教材最基本的東西都弄清楚而且能熟練運用,達到教師能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敘述的程度。這樣教師在講課時才善于聯系實際、總結規律,對教材進行再加工,使教學內容變為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的課堂語言。第二,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注意不斷地充實自己,必須加強專業知識的積累,對各門基礎課程的所有知識點要理解透徹;要參與科研與技術開發,盡可能地承擔實踐教學,以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水平;并要了解國內外機械制造工藝的前沿信息,不斷吸收企業和科研的新技術、新成果,提高駕馭處理機械制造工藝問題的能力,豐富更新教學內容。第三,積極走出去學習培訓,提高教師實際制造技術與工程實踐方面的知識與經驗,使自己成為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具有工程實踐經驗的雙師型專業教師。
二、把握目前《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要想提高《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就必須把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做到“對癥下藥”。首先,職業學校招收的學生,成績相對較低,基礎知識差,對于理論講解有抵觸和畏懼心理。其次,教材內容包括金屬材料及熱處理知識、熱加工知識、幾何量公差知識、機械加工知識、特種加工知識、先進制造技術等方面,教材內容廣而雜,內容枯燥,理解難度偏大。由于學生基礎差,剛接觸機械專業知識又缺少實踐,對實際生產中的一些零件及設備都很陌生,因而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的積極性也受到嚴重挫傷。另外,《機械制造基礎》中介紹的機械制造方法很多,但限于條件,學生能夠實習的工種很少,沒有相應的實踐會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嚴重影響教學質量。
三、勇于更新教學理念,改進課堂教學模式
要想提高《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勇于打破傳統的束縛,建立新的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模式,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結合。改進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在每次授課當中都增加—定的師生互動時間,通過討論式、研討式、問題式等多種教學形式,在課堂上盡可能讓學生自己生成屬于自己的東西,避免“塞”給學生—些教師的觀點。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問,啟發學生的問題意識、發散思維,注重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情、創造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成主動探究,而教師則起到高屋建瓴、畫龍點睛的主導作用,為學生指引方向,開發其思維,引導學生走向自主學習和自主創新的道路。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技術素質,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目的。
四、精選授課內容,大膽處理教材,突出重點
要想提高《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教師就要精選授課內容,大膽處理教材,突出重點。《機械制造基礎》內容繁雜,前后邏輯性不強;課時少,任務重,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針對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對所用的教學內容可進行適當的刪繁就簡,以“必須、夠用”為度,強調綜合性、實用性、創造性。以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以現有教材為參考,結合實際、靈活運用,精選授課內容,突出重點、簡化難點,合理安排課時,可對教材進行詳略處理或補充完善。減少理論推導,注重實際應用,告訴學生一些能指導生產的結論即可,使教學內容變為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的課堂語言,避免學生學習時產生畏懼心理。在講解時還可將某些章節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分散的內容有目的地進行類比總結。
五、上好第一堂課,使學生整體認識本門課,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減少學習的盲目性
要想提高《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教師就要上好第一堂課。一般每門課程的第一堂課都是緒論,我們可以利用《機械制造基礎》的“緒論”課,通過介紹這門學科的發展史及對社會變革產生的巨大作用、我國機械工業的現狀及國內外先進制造技術和工藝水平,要讓學生了解學習本課程的重要意義,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肩負的使命感、責任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在第一堂課還要講述在本課程中學習任務有哪些,分幾學期學,而每一學期完成哪些任務,使學生對該課程體系和學習任務有較深的感性認識,統觀全局,從而有章可循,減少學習的盲目性。
六、結合實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保證教學效果
要想提高《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實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以保證教學效果。《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是介紹零件成型、加工過程、零件結構等方面的知識,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復雜且涉及實際制造場景,為了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抽象枯燥,教師當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模型、實物、自制掛圖及帶學生到工廠參觀等方法,使教學內容直觀、形象,從而開闊學生視野,提高感性認識。適時結合現場教學方式,把某些理論課搬到生產或實驗現場進行直觀教學,將教材內容與生產實際直接掛鉤,學生既可以對照實物學習其構造及工作原理,也可以親自動手操作,這樣可以使專業知識在學生的感性認知中得到消化,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有利于拓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作適合本課程的多媒體課件,用動畫演示來解釋原理,用圖形、圖像來說明工藝過程,用視頻影像展示生產實況,將一些晦澀難懂的抽象理論生動具體地表現出來,將復雜零件的加工過程展現在面前,達到通俗易懂、身臨其境、一目了然的目的。總之,采用一切可以化繁為簡的手段來輔助教學,以保證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工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