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削加工過程中,細長軸類零件的加工比較困難,主要原因是工件細長,剛性較差;加工中不采取措施,就容易產生彎曲、振動而導致工件質量差甚至達不到要求。在學校鉗工實訓當中,鴨嘴錘的手柄短細,加工出來的手柄質量很差。經過具體研究,我們總結出以下幾方面存在的問題并進行了改進,使得手柄加工得以順利完成。
一、加工工藝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毛坯材質為45號鋼,直徑為12mm,長度205mm左右,彎曲度較大。采用一夾一頂的方式裝夾,先車平面,車出卡一端的圓柱面,調頭車平面,打中心孔,卡上后用頂尖頂上,進行粗精加工。加工中主要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工件加工過程中產生變形、振動使加工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加工過程當中,排屑不暢,堆積在刀尖附近,劃傷已加工表面;切屑呈深藍色,刀尖損壞,造成工件廢品。
二、主要改進措施
1.改善工件彎曲變形及振動狀況
(1)校直。毛坯彎曲度大,切削用量不均,容易發生振動,經過簡單校直后,使切削后的表面殘余應力保持均勻,避免工件在使用中產生較大變形。由于條件所限,我們采用冷校直,效果非常明顯,廢品率明顯降低。
(2)跟刀架。采用三支承跟刀架,用三個支承和車刀抵住工件,使其在車削時上下前后都不能徑向跳動。切削中跟刀架三支承爪與車刀組成兩對徑向壓力,平衡切削時產生的徑向力。工件只能繞軸線旋轉,能平穩地切削加工。加工過程中,要求架爪與工件表面要接觸良好。其壓力大小控制好,不得過緊或過松,加工中進行注油潤滑。該措施使工件剛性大大增強,有效防止彎曲變形,保證加工質量。
(3)活頂尖。頂尖與工件接觸壓力的大小要控制,壓力太大會使工件彎曲變形,壓力太小容易引起開始吃刀的振動。另外,加工過程中,因為工件受熱伸長,受到軸向擠壓而引起彎曲變形。因此,要注意隨著工件溫度的升高,適當將尾座頂尖稍微后撤,使其松緊適度。
(4)反向走刀。走刀過去是采用從尾座向卡盤端進行車削,調整為采用反向走刀。正向走刀時,細長軸處于受壓狀態,很難保持原來的直線狀態,會發生側彎變形,進一步降低加工質量;反向走刀時,軸內部產生較大的拉應力,不會徑向變形,振動明顯減少,加工質量和精度明顯提高。
2.提高車刀刃磨技術
(1)主偏角。為了減少細長軸的彎曲,在實際切削中徑向切削力越小越好,而刀具的主偏角是影響徑向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不影響刀具的情況下,應盡量增大車刀主偏角,實踐中選用90°角。
(2)前角。前角直接影響切削力、切削溫度和切削功率。增大前角,可以使被切削金屬層的塑性變形程度減小,切削力明顯減小。但增大前角,會使楔角減小、切削刃與刀頭強度降低,容易造成崩刃。還會使刀頭的散熱面積和容熱體積減小,使切削區局部溫度上升,易造成刀具的磨損,刀具耐用度下降。據此粗車刀前角取15°角,精車刀前角取30°角。另外,要注意降低前刀面的粗糙度值,保持刀具銳利,以減少車刀與工件的摩擦。
(3)刃傾角。在實際切削中,為了使切屑流向待加工面以防損壞已加工面,影響加工質量,取正的刃傾角3°左右。
(4)斷屑槽。在加工中取較大前角,但是較大前角不利于斷屑,容易導致切屑連續不斷,形成纏繞。為使切屑能順利彎曲折斷,在車刀前面磨出斷屑槽,使切屑流入斷屑槽時再卷曲變形,進一步硬化和脆化。選擇外斜式寬度為4-5mm的斷屑槽,切削屑流出方向穩定,排屑流暢,斷屑良好。
3.調整切削用量
(1)切削深度。在工藝系統剛度確定的前提下,隨著切削深度的增大,車削時產生的切削力、切削熱隨之增大,使細長軸的受力、受熱變形也增大。由于硬皮層的存在,粗加工的背吃刀量按照大于硬皮層的厚度以保護刀尖原則,選擇1mm;精加工階段,為保證加工質量切削余量保持在0.2mm。
(2)進給量及進給方案。進給量增大會使切削厚度增加、切削力增大,但同時自激振幅降低、切削效率提高。經過幾次試驗之后,維持粗加工進給量在0.2mm/r,精加工在0.1mm/r。另外為有利于切屑的斷裂,也考慮到對加工效率要求不高。在粗加工過程中,保持進給量按“f→0→f→0……”的順序依次切換(f為切削時刀具的進給量,0表示進給量為零),斷屑效果直接有效。
(3)切削速度。粗加工時,背吃刀量和進給量都較大,切削速度受刀具耐用度和機床功率的限制,一般較低。精加工時,背吃刀量和進給量都較小,切削速度主要受加工質量和刀具耐用度的限制,一般較高。考慮到自激振動的影響,以及精加工時避開積屑瘤產生的速度范圍,粗車時切削速度調整到20m/min,精車時,切削速度60~100m/min。
4.在潤滑冷卻方面,加注充分的切削液
除了能夠減少工件的溫升而引起熱變形,又保證了刀具的耐用度,以減小刀具磨損給工件帶來的形狀誤差,切削液還能夠有效防止跟刀架支承爪劃傷工件。
(作者單位:浙江省蕭山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