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家對高水平外語人才的需求日漸迫切,相應地對職業中學的英語教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提高職高學生學習英語水平的一個十分重要且不可少的途徑是采用新教學方法,增強職高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
一、激發職高學生主動學習英語興趣是提高英語教學效果的關鍵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好樂之者。”教學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習英語的必要條件,是學習英語的最重要的積極因素。激發與鞏固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從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興趣入手,抓住興趣這一主線,大膽地進行教學改革,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想方設法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點燃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之火。
1.從傳統英語教學弊病看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關鍵性
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程序是“教讀生詞—帶讀課文—解釋課文—做筆頭練習”。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把著眼點放到了精講語法和死記硬背方面。分析課文時,先是逐詞逐句地像教“文言文”那樣,譯成漢語,再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分析、歸納所謂不同于漢語的“語言現象”;很多學生在枯燥乏味的氣氛中,被老師“灌”一節課后,還要無條件地領受作業:“背單詞、背課文、背規則、背……”學生不僅感到索然寡味,而且學習動力不足,效率低下;久而久之,便形成惡性循環。
2.從學生認知特點看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關鍵性
學習興趣總是作為一個核心動機突出于其他動機之上,支配著人的注意和認知操作,對學生具有最現實、最強有力的影響。興趣的基礎在于需要,是對于所需的東西予以一定程度的滿足。成功是需要的滿足,這個滿足又產生了對需要的新追求,即產生了新的興趣。于是形成良性循環。所以,教師的教學要使學生一開始就能體會到自己學有所獲,使之具有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便會激發學生進一步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著眼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能夠真正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它既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又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首要前提,在英語教學中具有關鍵、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創新教學方法是提高職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重要舉措
1.要淡化師本位的意識,創建和諧師生關系
現實教學表明,學生初學英語,普遍存在著害羞、怕錯等心理障礙,何況是已學過英語的職高生,更顯得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英語教師要改變學生的這種現象,開啟他們的口,一定要消除學生的害羞怕錯的心理,因此在課堂上要淡化師生關系,以親切、友好、大方的教態,及幽默風趣的語言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學生在課堂上能大膽發言,對他們來說本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要用英語發言就顯得更不容易了。要幫助他們克服心理上的膽怯,就要求我們為他們提供更為寬松的環境。教師在平時多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學習態度、困難和體會以及對教學的看法、要求。讓學生把教師當作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只有仰視的嚴師。有了這些師生關系,學生在課堂上就不會有畏懼心理,師生之間就會有良好的、民主的關系。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使學生意識到與老師是平等的,讓學生感到老師不只是課堂中知識的傳播者,在生活中更是自己可敬的長者或能幫助自己的大朋友。這樣就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有助于學生克服畏懼、畏難情緒,使得學生有疑問敢于向老師提出,有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敢于自己去尋求知識。如一次英語課堂上,筆者發現一個學生伏在桌上,為了了解原因,于是用英語問道:“What’s the matter?Don’t you feel ill?You’d better not go asleep, or you’ll catch a cold.”這樣幾個簡單的問題不但體現出老師對學生的關愛,讓被問的學生能在老師循循善誘的教誨中得以反省,也使別的同學無形地集中了注意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要以生為本,幫助職高學生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
動機是影響學生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情感因素,是為學習者提供動力和指引方向的一系列因素。學習動機水平低是學業不良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
3.采取新奇的教學手段,從感官上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
如每堂課開始時,讓一個學生(按學號進行)用英語進行“Duty Report”或“Tell a story”訓練,以促進學生的課前筆頭準備及課內口頭表達操練的能力。這樣做不僅給予了學生接受知識的方法,也使學生在活躍的課堂學習中加快了學習知識的速度。有時,筆者還將自己從電視上、報表上看到的一些簡單的字謎、繞口令、英文歌曲、重要新聞等用英語描述給學生聽,久而久之,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不斷得到提高。有了進步,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就自然形式。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具課,要使學生掌握語音、詞匯和語法的基礎知識,具有初步動用英語的能力,就必須指導學生的語言實踐,培養他們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我認為“主體參與”的學習活動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開展情感交流很有幫助。而所謂“主體參與”,就是在教師客體的引導下使學生這個主體與客體間開展和諧的情感對話,通過主客體的英語實踐交流以促進學生裝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不斷讓學生進行造句,看圖說寫,就課文內容提問,講故事,開展情景對話,角色扮演等。這樣不僅啟發了學生發揮想象力,進行創造性活動,而且充分體現出英語教學的交際性特征,加大了師生間,學生間語言溝通的面。真正達到了“用中學,學了用”最高層面的教學境界,使學生在積極參與的活動中發揮了主體的創造性,真正獲得了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
4.實施個性化教育,讓每個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兩極分化”現象一直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大難題,它時刻困擾著我們每一個師生。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產生,教師應在課堂上采用層次教學法,在課外積極輔導學生。英語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在授課時可將課堂問題、練習分為難、中、易三個層次,不同難度的問題請不同水平的同學來回答。如筆者在問有關天氣的問題時,問尖子生:“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對后進生則問:“Is it fine today?”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使他們能有一個良好的狀態進入課堂。在“Act the dialogue”一欄中,可讓不同水平的學生來擔任不同的角色。“主角”“配角”及“旁白”,而他們也往往會根據內容和自身特點,配上相應語言、動作、表情,使表演更生動、活潑、形象。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多了一點成就感,少了一點挫敗感,特別是那些后進生,會在一次次的贊美聲中重建信心。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會到“跳一跳,摘個桃”的喜悅,進而樹立信心,產生學習的興趣。
總之,要搞好職高英語教學,首先必須學會去了解職高生的特點和職業教育的特征,其次在平時的課堂上要多加強情感投入,開展與學生的情感對話,重視課堂教學藝術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