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技工學校作為職業從塑造中的主要機構,如何找準市場定位,培養出有學校特色,受企業歡迎,讓家長滿意的畢業生,是學校面臨的首要問題。近年來高級技工人才培養盡管取得了不少好成績,但由于體制、文化、觀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技工人才培養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生源質量制約培養人才的質量
普通、重點高中“不惜重金請家教”門庭若市,技校卻僅僅靠收取學生的學費慘淡過日子。這不僅給技校帶來教學管理上的難度,更為培養高級技工人才戴上了“緊箍咒”,這確實應該引起相關部門及領導的高度重視。
二、社會需求與學校培養目標不吻合
我校數控專業的畢業生已基本飽和或即將飽和,而社會急需的數控專業人才,已逐漸向復合型、綜合型轉變。比如某用人單位急需懂操作、會維修、能拿工藝的工人,月薪4000元,我校畢業生基本無人可以勝任,問題就在于人才培養當中只抓其中一方面。
三、校企合作或學校辦企缺乏深度
學校 “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校企合作受政策和利益的影響,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培養方式難以實施,加之學校給企業技術支持不足,校企很難開展深度合作。面對上述現象,要想擺脫學校發展過程中的尷尬局面,筆者作為一名高級技工學校老師,進行了以下幾點思考:
1.完善法規制度體系,嚴格執行職業準入制度
近年來我國政府針對職業教育、技能人才的培養出臺了不少政策,但是這些政策沒有上升為法律規范的層面。此外,企業參與職業再教育的積極性不高。因此,要制定鼓勵和引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相關法規,使企業從目前的人才消費主體逐步轉變為消費與培養主體;要完善職業資格運行機制的相關法規;對勞動預備制度和就業準入制度進行梳理,調整就業準入的職業工種,嚴格用人單位在招用人員中的就業準入制度。
2.明確辦學定位,在培訓的源頭上尋求突破
為適應企業和社會需求,當前學校要完成三個轉變:由學制教育向綜合性培訓機構轉變;逐步將由招收初、高中畢業生為主實施學制教育,轉變為面向不同學歷、不同職業的勞動者實施高技能培訓;全面承擔大學生技能提升、在職職工培訓等任務。惟有如此,才能更加突出技工教育特色,將其與其他職業學校區別開來,贏得更為廣泛的生存空間。
3.加快改革培養方式,推行模塊化的培養方式
按照項目教學法的要求,重塑課程體系,改革現有的文化理論課、專業理論課、實習指導課以及原有的課程,逐步將其整合為科學的職業素養課程;根據不同學歷、不同職業的培訓要求,開發網絡培訓課件,設計多級培訓模塊,形成靈活多樣的課程體系。真正做到社會上需要什么樣的培訓就提供什么樣的培訓,與綜合性培訓機構的辦學定位相一致。
4.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
一支素質過硬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可把生產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傳授給學生,實現產教結合。在培養校內“雙師型”人才的基礎上,注重發揮校外實訓基地人才的技術優勢,發揮他們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上的作用,并建立相對穩定的實訓基地實習指導教師隊伍,保證學生接受嚴格、規范的技能訓練。同時,學校要從企業招聘有豐富的現場經驗、較強的組織能力的技術人員充實到教師隊伍。勞動人事部門應在職稱評聘政策上作適當的調整,學校在其他待遇上應一視同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另外,學校可直接從企業聘用技術能手作為兼職教師,參與網絡化課件、模塊化培訓內容的制定,并直接承擔教學任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