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解決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問題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的大事,也是促進國家人力資源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因此,國家制定了很多很好的方針政策,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當然,解決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筆者認為,要想讓受過教育的廣大青年學有所得、學有所用,要想讓在中國境內經營的企業長期、健康地生存,要想我國人力資源建設和社會更加穩定、和諧地發展,系統、科學、嚴格地規范企業用工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我國目前就業和招工存在的問題
(1)大量的學生畢業后沒有就業。據有關部門通報的是近40%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中專學生的就業率雖然達到了95%,但由于絕大多數企業用工制度不規范、工作時間太長,實行“八對八(早上8點到晚上8點、晚上8點至次日早上8點的工作作息制)”的“兩班倒”工作制,年青工人們由于得不到充足的休息,沒時間與親友聚會,更沒時間學習,離職率也高達30%以上。這不僅浪費了家庭和國家的教育投入,荒廢了學生的青春,引起了新的“讀書無用論”等不良社會意識,而且也給社會的安寧與和諧制造了危機。
(2)許多企業招不到工人,因而出現部份企業的產品質量無保障、減產或破產等經營危機。
2.產生問題的原因
(1)我國國有企業多年來的用工情況是“招工少、裁員多”。目前的用工單位主要是外資、中外合資或民營企業。“企業存在的目的是盈利”——這是許多學者給企業下的“定義”,外資或民營企業更是如此!絕大部分企業制定了科學、嚴格而又規范的管理制度,一切制度的目標指向都是“利潤”,把“盈利”當作了企業唯一的目標,“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只是動聽的口號;再加上國有企業對國家勞動力用工市場的調整能量太小,因此導致企業用工只偏重“科學”和“利潤”,而不考慮“人本”和“發展”,導致企業的用工的規范水平,尤其是工作作息時間的規范水平日漸低下。
(2)近幾年國家對企業提出了關于“最低工資制度”和各種“社保”規定(筆者發現,大部分工人的社保費相當于其工資的40%)等,在表面上看起來提高了就業人員的待遇,也實實在在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和工人的勞動強度。而企業要想節支增效,就只好少招工人并延長工人的工作時間來實現;而“兩班倒”“八對八”的工作制,使得工人沒有充足的休息時間,沒有時間走親訪友,沒有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情,更沒有時間學習“充電”。這不僅對工人的身心健康不利,更使大量年青人對工作“望而卻步”,使大量的應該就業的年青人干脆放棄找工作。 人總是要干點事的,年青人不去干工作就會去干什么呢?不干好事、就會干壞事!因而“吃老族”的有之,找個“黃世仁”把自己賣掉的有之,“打牛”的、“賣拐”的、當社會“混混”的有之……造成了民風低俗、社會不安寧、家庭負擔重、家長經濟和心理壓力大等不良的問題,不僅給社會制造了不穩定的因素,也浪費了寶貴的人力資源。
(3)由于大量離職員工的影晌,使得不敢或不愿參加工的年青人越來越多,也使企業的招工更加艱難。因此工廠要么就是把一個工人當兩個工人用,要么就招些根本就沒上學和培訓的廉價工人,形成更嚴重的“超時用工”和“讀書無用論”觀念盛行的惡性循環。
二、對策及設想
中國的勞動力儲備十分充足,需要就業的人數非常多。規范和完善企業用工及作息制度,不僅有利于企業發展,有利于社會和諧,也有利于我國人力資源的持續、科學發展。就業的不充分,大量“無業游民”的社會保障問題不僅增大了國家的社會保障壓力,也增大了企業的經營負擔,對國家“持續發展”“和諧發展”也是十分不利的。長時間、單調的工作不僅會完全損害工人的工作樂趣感,對員工的身心也是有傷害的。而且由于工人們沒有時間進行“再學習”,將會使“學習型社會”不可能建立,國民的素質不可能再提高,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難能實現。筆者認為,要解決以上困境,單靠企業、學校、或僅僅依靠政府將是艱難甚至是行不通的,而是必須三方聯動、齊心協力才能破解大學生就業難、企業招工難的問題。
1.推行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八小時制度,加大超時工作的補償
借國家“產業調整”之機,強力推行每周工作六天(或周工作五天、每周加班時間不超過八小時),每天工作八小時的規章制度,建議加大超時工作的補償機制。即周一至周五加班按平常工資的10倍,周末加班按20倍,國家法定假期加班按30倍的員工加班身心補償制度,使靠廉價工人掙錢的企業進行工藝和技術升級。
2.對企業提供各種支持
對遵守國家規定的企業,政府在職工社會養老保險、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或補貼;同時加大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扶持和支持力度。從資金、財稅、社保各方面給予關照,切實給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讓更多的民營企業能得以生存和發展,讓更多的年青人愿意工作并且有工作崗位,讓每個國民為自己的社會保險賣單,使社會更加公平,國家社保壓力減輕。
3.適當提高“中國制造”的價格
這樣做雖然會在短時期內降低中國產品在世界上的競爭力,但是至少有三大好處:一是讓企業有較好的經營空間;二是避免外國人用了中國的物美價廉的商品還指責中國人“傾銷”;三是避免或減少沒有參與社會生產的“混混們”對生產者的剝削、使社會更加公平。
4.加大對學生的培養力度
加強大、中專學生吃苦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職業道德品質的培養教育力度,加大對創業者的支持和關懷力度。使大、中專學生能夠安心于在平凡的企業從事平凡的工作,誠心誠意地與企業共同發展;能夠自己創業并帶動同學們就業;使大、中專學生就業的安心,創業的有信心;徹底改變大、中專學生就業難和企業招工難的局面。
筆者認為,如果政府、企業、學校共同努力,如果國家能夠實現凡是參加學習和培訓的公民“勞者有其崗”,如果企業能使工作對工人而言不再是一種單調而又“漫長的操作”,如果每個人都能自己承擔“養老金”的交費責任……那么,國家的財政壓力將會減少,企業人力資源將會更加充足,也將會促進社會更加公平、和諧和持續地發展。
(作者單位:武漢市媧石技術學校,武漢電大陽邏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