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軍,1968年出生,致力于水污染防治和環境信息公開。1999年,出版《中國水危機》,引起強烈反響。2006年組建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領導編寫了中國首個水污染公益數據庫——“中國水污染地圖”。
“如果把馬軍和姚明、章子怡的頭像一道印在北京街頭的廣告牌上,大多數路人都不知道他是誰。”美國《時代》周刊寫道,“但知道的人會說,中國需要像馬軍這樣的人,而且對這類人的急切需求遠超過一名體育巨星或一位電影明星?!?/p>
在中國設立首個水質污染資料庫,成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2004年初入選耶魯大學世界學者,2006年入選《時代》周刊“全球最具影響的100人”,獲得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麥格塞塞獎……為人低調的馬軍以“用國際視野做中國事”的姿態,在環保領域的探索和努力不曾停止。
一切故事都要從1993年馬軍做香港 《南華早報》記者開始。在近十年的工作期間,馬軍有機會目睹河流斷流、湖泊污染等觸目驚心的環境事件。
在研讀大量科技文獻、歷史典籍,并進行多次實地考察后,馬軍終于在1999年寫成被稱為中國“第一次為環境發出的偉大號召”——《中國水危機》一書,書中犀利地指出中國階段工程治水的積弊,提倡生態治水和開源、節流并重之理念,十年之后的今天仍能感到馬軍這番論述的見地。
寫完《中國水危機》,原本以為自己和水的故事該結束了,不料,許多環保人士向馬軍發問:問題如此嚴重,該如何解決?
在這種“推動”下,馬軍開始了持續深入地研究水問題,并逐漸轉向環境保護領域。馬軍認識到了企業、政府和公眾的各方困境,比如,政府部門有責任進行環境監管,但又希望企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企業面臨著經濟與環保的雙重硬指標的重壓;而公眾在維護自身最起碼的環境權利的同時,也希望通過經濟發展提高收入,改善生活。馬軍希望能過促進三方在良性互動和博弈中實現發展和環保的平衡。
于是,從耶魯大學學有所成的馬軍在2006年創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開始了電腦前指點江山、四年如一日的生活。期間馬軍主持開發了“中國水污染地圖”和“中國空氣污染地圖”,建立了國內首個公益性的水污染和空氣污染數據庫。數據庫是馬軍在反復思考后的成果,“兩個公益性地圖的數據庫其實是‘自下而上’式公共參與的載體”。
馬軍篤信文明社會中“非暴力”談判和協商的力量,其背后的廣闊圖景是構建政府、企業、公民的聯動協商和平等對話。馬軍和他的同事們正是用這種“非暴力”的談判溝通的方法,披露和公布數據。
在馬軍及其同事們經過艱苦卓絕四年如一日的數據挖掘和整理后,到2009年4月份,“中國水污染地圖”已經列出了超過30000條的企業污染紀錄,而空氣污染地圖也列出了13000余條企業違規超標紀錄,國內的企業占其中的大多數,但也包括相當數量的外資企業,甚至包括很多知名跨國公司。很多企業都主動地加入到環保行業,企業慢慢意識到地圖也有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
有專家認為,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所開發的“中國水污染地圖”和“中國空氣污染地圖”數據庫開辟了一條政府信息公開和環境信息公眾參與的新思路。
劉榴根據《時代》、《商業周刊》、《21世紀經濟報道》、《名牌》等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