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曾經創造過世界上最完美的教育體系和人才選拔制度,從來沒有哪個國家,如同中國一樣,有如此完備的教育典籍和理論。從啟蒙讀物《弟子規》、《千字文》到四書五經,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中國的兒童背負著家長和社會近乎苛刻的道德期望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期望。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試制度,這一制度經過思想、教化、官員選拔等諸多方面的改革和創新,在不斷補充和完善中,最終于唐朝形成了一套結構完整、運轉有序的機制。當盛唐的學子們通過井然有序的選拔,作為新鮮的血液補充進帝國的肌體,同時期的歐洲還處于部落聯盟制的蠻荒時代。“西方各國在對科舉制度進行研究和改進之后,建立了先進的文官考試制度,至今仍有長足的發展”,這是一個被公認的學術觀點。而近水樓臺的日本,開始大量地向唐王朝派遣留學生,為日本向強盛的封建社會轉型做人才儲備。
但是,隨著近代文明進程的加快,這一切輝煌不在。自然科學教育的缺失,使得中國在通往近現代的路上,明顯的掉了隊。人們欣賞《夢溪筆談》和《天工開物》,對其文學性的贊許往往要高于對其知識性的研究。一個國家的教育特色,往往預示著這個國家未來的發展特色。現代化進程,是一個伴隨著技術進步和創新的過程。而這一點,顯然是中國教育中最為薄弱的環節。西方重“器物”,中國重“精神”,西方鶯“創造”,中國重“守成”……
家庭教育“中洋PK”
西方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愿和個性。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親友,都沒有特權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選擇,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況F說什么話,家長都要仔細考慮,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國家長則大都要求孩子順從、聽話。
西方家長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勞做,自己生活,從勞做中得到快樂,從動手中獲得各種知識,學習各種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讓他自己做,這是對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這樣的情形:父親或母親在前面走,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十分重要。中國的家長生怕孩子磕著碰著,往往要抱著或拉著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他們并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基于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此從小就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例如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分擔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的送報等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而正是這看似“殘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獨立自強的生活本領。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家庭里到處彌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為使孩子學習成績好,將來“光宗耀祖”,學習之外的事情家長都不讓孩子干,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他們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長商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國不少家長的做法卻正好相反,他們日常生活中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意志的磨煉。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以至經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喪、頹廢、自暴自棄,動輒離家出走,甚至輕生厭世。此類事件近幾年各媒體屢有報道,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結果,更確切地說是家長忽視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而造成的悲劇。
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于智力教育、知識教育,同樣適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現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
西方家長“鼓勵創新”,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于克隆”,前者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長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獨立動手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去營造一個利于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并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并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予以糾正。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國孩子拆了家里的鬧鐘,若能裝回,多數家長會稱贊孩子,若是裝不回,許多家長會與孩子一道把鬧鐘裝上,甚至鼓勵孩子再拆、重裝一次。但中國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鬧鐘,就算自己能裝回,恐怕也沒幾個敢告訴家長的。孩子往往在家長的嚴格管教下被熄滅了創造性火花。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意識到在現代社會中西教育的差距,年輕一代的中國父母已經能夠更為理性地看待中西方教育的差異,一個網友在某家庭教育論壇留言說,“我們的家庭教育沒有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令人向往得溫情脈脈,卻也能感天動地。我們把教育的宗旨‘愛和責任’無限放大,教育只要有愛有責任就是完美的。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著蒙臺梭利、卡爾·威特、杜威的教育活動,我們也會教授給孩子‘華盛頓與櫻桃樹’的故事,也會在孩子疲倦的時候讓她安靜地睡去,我們也會給她講團隊和競爭,我們也在絞盡腦汁給她們個人支配的空間。我們不要迷信西方的教育,只要有愛和責任,我們就會有快樂的孩子、蓬勃向上的孩子。”
放大中國學校教育的細節
“中國的學校教育缺乏愛和責任。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總不能如人所愿的和諧統一,學校和教師常常冰火二重,唯有鈔票是粘合劑;教師和家長關系復雜,常常‘同床異夢’,陽奉陰違,摻雜著許多是是非非;功利太強是中國教育的萬劫之首。名校名師意味著名利雙收,學生是印鈔機,教育如同綠林時代的山大王,既劫富又劫貧。教育愈來愈經濟化、階層化,愈來愈背離教育的宗旨……寫下這段文字,我也很傷感。我也是教師隊伍中的一個小人物,只是在為吃飯而工作,沒有所謂的純情的‘教師職業道德’,沒有蠟燭的精神,亦沒有園丁的情操,只是為謀生。談太多的主義與奉獻是對目前教育現狀的一種諷刺……”這是一位教師在網上的留言,不盡全面,卻反映出當下中國學校教育一些無奈的細節。學校、教師、家長、學生,本應該是一個多么單純的關系。前三者,本該是站在同一個陣營里,他們應該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究竟是什么,讓單純的關系扭曲、使教育的初衷背離?這是個太大的命題,也許只能在若干年以后,站在歷史的角度,才能看得清楚。我們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也無權利用公眾的傳播平臺,給讀者傳遞錯誤的輿論導向。但是,我們可以記錄下一些細節,當歷史被還原的時候,它們將是忠實的證詞。
細節一:入園難。孩子上幼兒園是當今中國最令父母們頭疼的事情之一。曾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齊上陣,輪流排隊幾天幾夜,只為給孩子入園報上名。也曾有校方讓孩子家長注明“介紹人”的情況,“誰來頭大誰入園”。
細節二:教師節送禮。教師節送給老師一張親手繪制的卡片、一束鮮花,都曾經是向老師表達敬意的方式。而如今,不少家長借由教師節,向老師送一些價值不菲的“厚禮”,目的不再是表達尊師重教的心意,而是“孩子想調座位”、“孩子數學不好,請老師多照顧”……,甚至是“別人都送了,我們不送恐怕老師會對孩子不好”……
細節三:大學教授的“桃色事件”和“剽竊門”。網絡時代,似乎一切秘密都無處藏身。接連不斷地有著名非著名的大學教授被“扒”出著作剽竊他人作品、被“扒”出利用職權“潛規則”女學生……這是個教授和專家徹底淪陷的時代。他們在網上還有另外一個稱呼——“叫獸”和“磚家”。當然,我們統計不出,有多少真正堪當“教授”和“專家”稱呼的正直的知識分子被連累其中。在此,向那些真正地有良知的人類靈魂工程師們致敬!
細節四:代課教師。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稱呼正在成為歷史。他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的特定歷史階段一部分教師群體,無法享受與正式在編教師的工資待遇、社會保險、職稱評定、勞動強度、福利等。在沒有編制的教師中,確實存在沒有執教資格、專業素養不夠的人,但他們中的大部分都確實為中國的教育事業默默奉獻了一輩子,他們分布于農村地區,拿著微薄的工資,把一代又一代的農村孩子送往城里的大學。如今,小部分代課教師已經“代轉正”,然而大部分代課教師“被清退”,面臨著失業和艱苦生活。
在社會的轉型期,革新除弊不是口號,是“硬任務”。教育關乎民族前途,反觀當今中國教育之種種,確實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適時發布,中國教育的大船將駛向何方?我們慶幸現在也許還不是積重難返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