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個月,國家統計局公布了7月份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數據。備受矚目的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3.3%,1—7月份,同比上漲2.7%,比上半年擴大0.1個百分點。7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4.8%,漲幅比6月份回落1.6個百分點。
幾乎是同一時間,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支持晚稻及秋糧生產的政策措施。
觀察經濟要看關聯性,這兩個事情有什么關聯呢?為何會集中在一天發生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這兩個事情的主角都是CPI,再深一層的主角就是貨幣政策。
從統計局公布的7月份的經濟數據來看,CPI在7月同比上漲3.3%,創年內新高。而導致CPI創新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食品價格上漲6.8%,而非食品價格只上漲1.6%,其中2.2個百分點為翹尾因素,只有1個百分點為新增漲價因素,食品價格的上漲占新增漲價因素的75%。而食品的價格高漲和農產品關聯最大。7月份蔬菜價格上漲了22.3%,糧食價格上漲了11.8%,肉禽價格上漲了4.1%。考慮到7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4.8%,比上個月下降1.6個百分點。PPI上漲速度的回落,會有利于CPI控制在3%左右。從這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決定去年CP13%的調控目標能否實現,最主要的挑戰就是食品價格。可以說,要避免中國的CPI繼續上升,必須控制住食品價格,必須要保證糧食豐收。
今年接連發生的各種自然災害,已經讓中國的糧食生產的形勢趨于嚴峻。再加上由于俄羅斯森林大火導致的國際小麥價格的上漲,如果中國糧食,尤其占糧食總產量70%的秋糧出現歉收的話,最直接后果就是可能導致食品價格進一步高漲。如果處理不好,很有可能從這種3%左右的溫和通脹轉向惡性通脹。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惡性通脹,對于中國經濟而言肯定不是一個好消息。此刻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既高不得,那樣不利于經濟結構的調整,也低不得,那樣不利于社會穩定。最佳的狀態是保持3%左右的溫和通脹,實現8-10%左右的經濟增長。
最糟糕的狀態,那就是出現滯漲。而如果糧食生產不能豐收,很有可能導致CPI推高到惡性通貨膨脹。而為了控制惡性通貨膨脹,必然會采取從緊的貨幣政策,必然會選擇加息。而這樣的貨幣政策選擇,肯定也會影響到經濟的發展,從而使得目前這種通過主動調控降低經濟增長的速度,變成被動的經濟大幅失速。一旦出現這種局面,那是中國經濟不能承受之重。
于是,專門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來討論研究討論晚稻和秋糧生產,就不是小題大做了,中央財政安排11億元資金,對南方主產區7300萬畝雙季晚稻和東北地區6000萬畝粳稻實行增施肥促早熟防病蟲補助,這11億資金不是多了,也許是少了。總之,召開這個會議是面對復雜的經濟環境,采取的一個有力的應對之舉。同時,從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召開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對于各界非常關心的是否加息的問題,目前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察指標就是秋糧是否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