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消耗猛增與環境可持續性之間的矛盾,肯定將成為未來十年的關鍵壓力點之一。天然資源和大宗商品約占全球GDP的10%,并且支撐著全球經濟的每一個領域。在這場爭論中,不會有人會袖手旁觀。
以下三大力量的相互博弈,將決定我們使用何種資源、如何使用它們以及我們為之付出什么樣的代價:
需求增長。即便是對未來十年全球經濟增長最保守的預測也認為,對原油、煤炭、鐵礦以及其他自然資源的需求至少將提高1/3。在增加的部分中,有90%將來自于新興市場的增長。
供應受限。由于易于開采的高質儲量瀕臨枯竭,資源供應將來自于難于獲得、代價較高、政治更加不穩定的環境。
監管部門和社會的監督更加嚴格。在全世界,政治領導人、監管者、科學專家和消費者,傾向于達成一項基于促進環境可持續性的新共識。氣候變化可能是最緊張的有形戰場,但是,解決其他問題也日益迫在眉睫:水資源短缺、污染、食品安全以及全球漁業資源枯竭等等。對于企業來說,這種新的敏感性將以兩種方式顯現:更為嚴格的環保法規和監管以及消費者和雇員愈益增長的要求,要求企業表現出更高的環保責任感。
為了了解這三大力量碰撞時世界可能發生的變化,讓我們首先了解未來十年中資源存儲與資源流動之間的區別:前者不會有很大的變化,而后者將發生巨大變化。
盡管人們對清潔能源投入了巨資,到2020年,化石燃料與可再生電力和核電的使用比例依然與今天大致相同,約為80%。還沒有一個現實的情境可以改變這個比例:植根于資源的基礎設施十分龐大,以至于企圖擺脫化石燃料的任何轉型都需要數十年的時間。
不過,清潔技術猛然間成為未來十年增長最快的一個行業。在未來十年,可能有多達兩萬億美元將投入到全球清潔能源的產能建設中。在美國,新增產能的90%是可再生能源或核能,而在歐洲和中國,這一比例為66%。2020年以前,這種投資或許能打造出一個年銷售量遠遠大于一萬億美元的清潔技術行業。
沒有哪一個國家比中國更能體現這種相互矛盾的動態趨勢。近年來,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劇增,但未來中國將成為清潔能源的領先國家。在經濟的強勁支持下,中國的電力需求年增長15%,產生了世界上最大的發電設備市場。迄今為止,中國是通過增加許多排放大量碳的燃煤電廠來跟上電力需求的增長步伐。但是,由于環境惡化所產生的巨額成本以及對過度依賴中東石油的擔憂,中國果斷決定支持清潔能源技術的開發。如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電池板的消費者和制造者,而且不久后,在清潔煤和核技術的使用方面,中國將居主導和領先的地位。
事實上,中國正在營造21世紀的清潔能源企業一一不僅在本國,而且在世界。中國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尚德電力現已在美國太陽能市場上占有12%的份額。該公司不久將在美國開設第一家工廠,希望在未來兩年內占領20%的美國太陽能電池板市場。
由于這種流向的巨大改變,一些業務模式將遭淘汰,另一些業務模式將興盛起來,還有一些尤其是資源行業以外的業務模式或許能勉強維持不變。對企業的首席執行官來說,了解其在能源和環境方面可能承受的真實風險將需要前所未有的智慧,這也將成為決定企業長期生存能力的一個關鍵因素。
大宗商品價格會漲得更高,跌得更狠
就大多數資源性商品而言,問題不是供應是否充足,而是價格將發生什么變化,而這部分取決于要獲得這些資源需要采取何種行動。
中國尚德電力占據了美國12%的太陽能市場,是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制造業的老大,正率先在國內外建設21世紀清潔能源企業。
僅僅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委內瑞拉四個國家,就占據了石油天然氣已知儲量的50%,這些國家的國有石油公司控制著其國內儲量的85%。許多主要供應商受到廣泛的地緣政治不穩定的嚴重影響,這種不穩定是供應安全的主要風險。同時,新的供應源更難找到。深海石油或油沙等多數的新供應源需要采用價格高昂且在環境方面存在爭議的方法去勘探開采。
這些因素都表明,油價將會更高,且波動性更大。全球商品市場的變幻無常增加了這種復雜性。每天在全球交易所以期貨和衍生產品的形式交易的“虛擬”石油桶數超過了實際的桶數,預計二者的比例為30:1。這種由全球網絡支持的“市場效應”放大了市場的任何震蕩,這就是在金融危機之后油價暴跌到只有危機前的20%,即從每桶150多美元暴跌到30美元左右的主要原因。其他行業很少能在短短的六個月內經歷這種價格劇變。
然而,石油并不是受價格劇變影響的唯一大宗商品。例如,世界一半以上的銅產量集中于少數幾個國家,它們基礎設施有限,開采成本高昂。生產商深知,長期而言,市場對銅的需求只會增長。同時,他們對于在需求周期到來之前對基礎設施進行投資持非常謹慎的態度,這種策略實際上造成了未來的價格波動。
在不確定性加劇的時代,唯一明晰的確定性是需要對多種迥然不同的結果做出規劃
監管則是另一種未知因素。實際上,世界上每個主要經濟體都在考慮制定更加嚴厲的規則,然而,在采取何種監管方案方面,大家卻達不成共識,更不用說如何實施了。某些規則可能會顯著改變業務模式,例如,如何對碳定價以及是否對碳定價,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許多行業。對水的監管也是如此。
比較大的監管變化肯定會影響整個價值鏈。比如,農業是世界上碳的主要排放行業之一,如果將其置于某種碳體制的監管之下,不僅將影響到農民,而且還會影響到他們的供應商,如設備制造商,種子生產商和化肥提供商等,因為農民會紛紛采用免耕種植等減少排放的農業經濟技術。
消費者的行為可以成為一個重要的未知因素。盡管消費者的環保意識不斷提高,但至今他們尚未顯示出減少自己對資源的消耗或購買環境友好型產品的傾向。當然,如果這種產品的成本更高的話,那他們就更不愿意了。
這種阻力會發生明顯變化,而其后果是:一旦討論到資源,企業就再也不能依賴“一切照舊”的情境方案辦事了。它們必須將更高的基準價格和已經增大的波動性考慮在內;它們還需要權衡目前沒有價格但在未來可能有明碼標價的其他因素,例如碳和水;他們需要了解消費者可能做出的反應。企業不得不根據多種情境考慮方案和后果。
能提高資源生產率的業務模式與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業務模式同等重要
盡管對清潔能源的宣傳天花亂墜,對于給環境定價的最大壓力很有可能來自于平淡無奇的東西:環境保護。就像提高勞動生產率一樣,提高資源生產率將成為企業降低成本、減少價格風險的日益重要的方法。這些收益中的許多方面需要較少的資本投資,也相對容易被采納。
環保產品設計和有助于優化資源利用的“綠色軟件”等領域的進步,將成為企業減少資源消耗的重要方法。例如,UPS通過使用有助于規劃投遞路線的減少左拐彎(比右拐彎多耗燃料)的軟件,節省了2%的燃料成本。同樣,蘋果公司創建了減少產品中浪費的方法:自其推出iMac以來。蘋果原材料消耗率下降了高達50%,能源消耗率下降了高達40%。波音在設計其新型的“夢幻飛機”時,充分考慮了環境和成本:通過使用輕型的復合材料,公司將燃料效率提高了20%以上,既減少了客戶的終身擁有成本,又降低了未來可能出現的環境風險。
監管決定也將促進清潔能源創新。西班牙對風能的長期補貼,是兩家西班牙公司Iberdrola Renewables和Gamesa崛起而成為全球風能領先企業的主要原因。
客戶也能促進企業變得更加環保,有助于一些出色的新企業的成長。例如,在推出GreenWorks產品線后的第一個季度,高樂氏就占領了40%的美國自然清潔產品市場,大幅提高了全部產品類別的規模。而且,高樂氏同時提供了比其他自然產品便宜25%的系列產品。這樣既使客戶滿意,又令股東們開心。
當然,并不是說每一項綠色投資都能獲得豐厚的回報,企業需要對投入進行評估,并小心謹慎地選擇項目。比如碳交易等綠色企業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依然模糊的監管環境。其他機遇,尤其是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機遇,需要數年才能形成規模。還有一些,如“智能”建筑技術,對于采用它們的客戶和銷售它們的企業,可能產生立竿見影的回報。
對監管的變化進行規劃
各國政府都能聽得到對可持續性的呼吁,但是,多數政府卻深知他們只有不斷實現經濟增長,才能保住權力。將這一要務與各國之間高昂的協調成本和對基本資源利用的不公平(例如,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足美國的五分之一)相結合,就很難不得出這樣的結論:盡管廣泛的協議有達成的可能性,但它們更有可能是難以捉摸的,如同京都和哥本哈根先后向世人所顯示的那樣。
未來的自然災害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適應性企業和適應性產品的崛起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響應環境挑戰的新保險產品和建材產品。
盡管如此,我們應該完全期望地區層次和地方層次的環境法規的涌現。地方環境問題是(尤其是水安全等)立刻會產生健康后果的環境問題,比全球環境問題解決起來要更容易一些。企業應該清楚監管最有可能在哪里出現、并對可能出現的挑戰未雨綢繆。不必總是采取行動,但作為第一步,至少應針對法律可能發生的變化規劃好自己的應對措施。
如果沒有協調,未來可能出現的對全球各種監管標準的修補工作,可能產生出乎意料的機遇。典型事例是混合電動車技術。日本為了應對更為嚴格的排放指南,首先在本國使電動汽車商業化,然后,又在美國消費者中獲得了商業成功,盡管美國的監管不要求同樣的標準。在未來的歲月中,可以期望出現更多這樣的套利活動。
最后,遺憾的是,對于尤其受到氣候變化和其他形式的環境惡化影響的地區,我們應該對有效的全球監管體制極有可能不會及時出現做好準備。我們可以期待“適應性”企業的出現,這樣的企業將得到發展,以應對環境災難或挑戰。新型的保險產品、建筑產品、商業漁場及其他旨在響應未來環境現實的企業,可能會迅速成長,并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