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發行不理想
1988年8月22日到24日,沈陽召開了“大型企業股份化與證券市場研討會”,會議期間,金杯公司領導詢問到會的國家體改委副主任張彥寧“能否去北京國家體改委發股票”?張彥寧沒有明確表態。
1988年9月8日,金杯公司兩位股票發行人員股證科的齊科長及另外一位小齊同志,來到了國家體改委機關辦公地——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
9月8日中午,我幫忙把金杯公司的招股章程就貼到了院內6號樓大廳處和機關食堂門口,告知大家下午兩點發行股票。我和經管司的有關人員忙著幫發行人員搬桌子、凳子,倒水。
我和發行人員在發行桌前整整呆了一下午,應該說,發行工作不理想,其原因一是機關干部都不懂股票,不知這二人坐在這大廳前干什么。我和發行人員對每一位過來看的人和不過來看的人打招呼,反復解釋,希望他們買點。現在想,有點像地攤上的小販。二是當時人們手中余錢都是少得可憐。我記得我當時銀行存款不足2000元,要拿出100元買一張前途叵測的“紙”,還真得掂量掂量。我還算懂點股票,當時卻因這原因沒買,更何況那些不懂得股票的人呢。
后來股票熱興起后,其增值的效果顯現,許多人見了我還埋怨我說,當時金杯股票發行時候為什么不跟他說。我說,我都磨破嘴皮子和你們說過,你們不聽,還嘲笑我是不務正業,是騙你們。現在你們后悔莫及了,當初你們干什么來著?
埋怨我的人無言以對。
趙希友后來對金杯公司的職工說,凡是聽我話買了股票的人,都發財了。
敢于吃螃蟹的干部
金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發售股票說明書
一九八八年七月十五日
但總有勇于吃螃蟹的人。當天大約2點50分,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經濟管理司的一個干部(此人目前是中國證監會高管)率先打破僵局,買了15股,共1500元(面值100元/股/張),算是開盤了。按著,經管司的其他一些干部也買了幾股,其中還有一位叫邢幼青的司局級干部也買了幾股。當時他們買股票,絕對沒有任何想發財的目的,純粹是為了支持股份制發展,用自己有限的錢支援國家建設,其行動非常可貴。
我當時在現場極力勸說我們機關車隊的一位老秦師傅買一股。我費盡口舌給他講了半天股票的概念,分紅如何高等等。老秦師傅最后經不住我這個“托”的勸說,買了1股。就這一股,至今老秦師傅還沒賣,也沒領過紅利。老秦師傅沒準是金杯公司僅存的一位原始股東了。沒準哪天,金杯股票漲到100元,老秦師傅就能由此成為一個萬元戶!所以我現在一見到秦師傅,就勸他千萬別賣,等著交一個好運。可惜老秦師傅2007年就去世了。
大款出手買股票
對比之下,我現在非常慚愧。這么熱愛股票,花費了那么多日夜去研究它,為中國試行股份制去奮力呼吁,但股票真來了,我卻沒買。現在想想,當時我主要還是比較摳門兒,舍不得花100元。你說你的資金少,難道他們那幾個就多嗎?特別是那個司機秦師傅,錢也不多啊!你勸秦師傅買,自己卻一張沒買,也真夠丟人顯眼的。
就這樣,到下午3點左右,股票總共沒賣出多少股(后來的報道說賣出去很多,有誤)。我和兩位發行人員無精打采地瞎侃,消磨時間。4點左右,發行工作馬上要結束,這時來了一位姓柴的小伙子,從包里拿出一萬元現金,二話不說買下了100股(每股100元)。我當時真沒見過那么多錢,看得我都眼暈。
我問小伙子:“你干嘛買這么多股票?”
他答:“我準備出國了,這些錢留著也沒用,干脆買股票吧!”
我說:“你知道股票是有風險的嗎?”
他答:“有風險就有吧,再說,招股書上不是寫明每年有16.5%的利息嗎?”
后據了解,小伙子本人在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工作,他父親是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的干部,他是聽他父親說這個院里(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和國家體改委在一個院內辦公)正在賣股票。
這是當天金杯股票最大的一個買主。現在不知道這位姓柴的小伙子是否已把這歷史性的100股賣掉。我真心希望他和我們機關車隊的秦師傅一樣,永遠都別賣了,做個紀念,做個金杯公司的原始股東。
《人民日報》爆料《中南海里購股票》
就這樣,整個發行工作基本上是在冷冷清清中收盤了,總共約賣了2.7萬元。但金杯股票這冷清的發行工作當時很不起眼,現場也沒請媒體報道。但這個不起眼的發行事件后來弄出了一個挺大的動靜。
9月11日早6點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全國新聞聯播中廣播了當日《人民日報》第一版發出了報道,標題是《中南海里購股票》。報道介紹了“中南海國務院大院里,匯集了很多人,都在踴躍購買一種從來沒買過的東西——股票……”
這一下子可炸了窩了。當日上午9點,李鵬辦公室打電話問“誰在中南海里賣股票了?”我們單位領導馬上找我問怎么回事?
我解釋說,因為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在中南海西邊,僅隔條馬路,外人一般認為該處就是國務院,國務院就是中南海。這樣一聯想,記者發出的報道就有誤了。
這一誤可不要緊,此信息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人民日報》一下傳到了全國、全世界。許多人打電話問我“金杯股票在中南海怎么發的”?外省市人更是躍躍欲試,問我“能不能也到中南海發股票”?
特別敏感的幾個大的外國通訊社記者也紛紛找發行人齊先生和我了解情況,并廣泛報道。
為澄清這一事實,我趕緊寫了一篇報道,標題是《金杯股票闖入北京》。我專門指明了是“在北京西安門大街某國家機關大院內進行了試發售……”,于9月14日發表在新華社主辦的《經濟參考報》上,從而澄清了外界的誤傳。
此時金杯公司總經理趙希友專程到北京住了一周,給國務院李鵬總理寫了檢討,當面向國務院領導道歉。不過金杯公司也因禍得福,名聲由此鵲起,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國有一個金杯股票。為什么呢?
因為:9月15日,人民丑報發出了重要更正,指出“9月11日本報一版刊登的《中南海里購股票》一文,是一篇完全失實的報道”。
9月11日,人民日報刊登的《中南海里購股票》引起了少數幾個大的外國媒體關注。可是9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這一更正后,世界許多媒體突然發現了這個反差極大的新聞事件,于是刊登更正的不多,反而把中南海里發股票的消息刊登出來。令人匪夷所思。
此前,金杯公司的知名度在國內大中型企業排行僅為35名,國際上默默無聞。人民日報2次報道,等于給金杯公司作了一個大廣告。金杯公司知名度瞬間提升到國際上的前10名,這也為金杯公司后來可以順利和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合作,以華晨名義曲線到紐交所上市都有極大關系。
人民日報更正后,國家體改委那幾位支持金杯買了股票的干部被“嚇”得退回了股票。現在想想也真可惜。與此同時也引發了一場“黨政干部是否可以購買股票的討論”。
黨政干部可否購買股票,當時各地規定各異。我當時也收集了各地對黨政干部可否購買股票的規定,1988年9月22日上報國務院。10月7日,李鵬總理的秘書李世忠看后批示給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賀光輝:在研究試行股份制時,此問題亦應有一明確的說法。
后來,中央和各地都明確作出了黨政干部不能股民股票的規定。國務院辦公廳于1990年12月26日發明傳電報指出:嚴禁黨政機關干部、證券管理和從業人員進行股票交易。從而第一次結束了“關于黨政干部能否購買股票”多年懸而未決的問題。1993年8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中紀委二次全會公報,其中規定黨政機關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不準買賣股票”。但這里僅規定縣(處)級黨政機關干部不準買賣股票,而對其下的黨政機關干部則無明文規定。
1993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了《關于反腐敗斗爭近期抓好幾項工作的決定》。其中規定:不準黨政機關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買賣股票。由此將“禁令”又提高到中央、國務院規定的檔次,可見管理層對此問題的重視。
1993年10月8日,中共中央紀委、中組部、監察部聯合發出《關于黨政機關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守法自律“五條規定”的實施意見》,其中十分明確規定:黨政干部不準接受各種有價證券,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反腐敗斗爭近期抓好幾項工作的決定》之前合法持有的股票,必須向所在單位登記并依照股票交易規則售出。已持有的企業內部職工股,必須按發行時的價格立即退還企業。《決定》公布后買賣股票的,應視情節輕重給予黨紀、政紀處分。無償或非法獲取的股票及其非法所得,予以沒收并給予黨紀、政紀處分。
1999年7月1日,中國首部《證券法》正式實施。其中也強調了行政法規禁止參與股票交易的其他人員,不得買賣股票。
鑒于當時的歷史環境,不允許黨政干部購買股票是正確的。不過,一個規定在某個階段是正確的,但隨著歷史的進程,有些規定就顯得落伍。
進入21世紀后,中央已經允許黨政干部購買股票了。2001年4月3日,中央辦公廳發文《關于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個人證券投資行為若干規定》(中辦發2001年10號)。其中明確了“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個人可以買賣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但同時又大篇幅地規定了一些禁止的行為,如不準利用職權或其他不正當手段,強行買賣股票,不準利用內幕信息買賣股票。不準利用工作時間、辦公設施買賣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等等。
這一劃時代的突破性規定,得到了廣大黨政干部的支持,4月26日,《人民日報》為此專門邀請中紀委、全國人大、國務院、證監會等人員召開座談會。與會人員暢談執行此規定的意義。一直認為這一禁令的放開,充分體現了黨中央與時俱進的務實精神。2001年5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這次座談會發言摘要。
但令人不解的是,這么重要的消息,很少登證券消息的黨報《人民日報》及其主管的《時代潮》雜志刊登了有關座談會的發言人員的談話,而專門刊登證券消息的專業報紙卻沒有登任何一條消息。其他報紙也未登此消息。至于此規定的全文,更沒有任何報紙刊登。如此低調處理,耐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