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陳毅杰,男,漢族,1964年3月生,廣西南寧市人,1985年7月畢業于柳鋼技校,2010年6月畢業于武漢科技大學冶金技術函授大專班,200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柳州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轉爐煉鋼廠冶煉三車間總爐長,轉爐煉鋼工高級技師,“柳鋼技師帶頭人”。先后撰寫煉鋼方面論文20多篇,獲得柳州市“杰出青年崗位能手”、“廣西技術能手”、“廣西技能大獎”等多項榮譽。2001年,以他為爐長的煉鋼小組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2009年2月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0年獲第十屆“中華技能大獎”。
他,用25年的時間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自己的“鋼鐵”人生。他是現在整個柳鋼轉爐煉鋼廠唯一一個連續在爐前工作25年的人。1985年至今,經他手煉出的鋼超過了100萬噸 ,相當于1998年整個轉爐煉鋼廠的全年產鋼量。他就是廣西柳州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轉爐煉鋼廠冶煉三車間總爐長陳毅杰。
20多年前,陳毅杰從柳鋼技校畢業后就分配到轉爐廠當爐前工。實習期剛滿,他就挑起了副爐長的大梁,這時他才21歲。充滿青春活力的他,在冬天不用穿棉襖的爐前,在夏天鐵凳燙得不能坐的操作室內開始了他的爐前歲月。先后擔任了13年副爐長、4年爐長后,他于2000年出任總爐長。
技校畢業的陳毅杰在工作當中深感自己的知識有限,但他始終相信勤奮能彌補知識上的不足。他在煉鋼過程中認真做好吹煉各種鋼種的最合理的工藝參數;碰到疑問時,或是向老煉鋼工請教,或是向書本求解。為此,《轉爐工藝與設備》、《煉鋼邊鑄800問》、《濺渣護爐》等書始終伴隨著他。25年來,陳毅杰記下的學習筆記、工作筆記達40余本,撰寫的《35噸轉爐實現長壽經濟爐齡生產實踐》、《規范脫氧提高鋼水流動性》、《35噸轉爐系統爐底接縫漏料的預防和處理》等多篇專業論文獲公司優秀論文獎。其中,《規范脫氧提高鋼水流動性》論文被收入《柳鋼科技2004質量專輯》。憑著堅持不懈的學習,陳毅杰在2003年獲得了高級技師資格證書,2004年被公司授予“技師帶頭人”榮譽稱號。
長期積累的實踐經驗和不斷的學習,使陳毅杰練就了非凡的膽識、嚴謹的推理能力、嫻熟的技藝,并能結合自己對煉鋼過程的特殊感悟、深刻理解,靈活而又創造性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
2000年度,在“降低鋼鐵料耗攻關”活動中,以他為爐長的甲班2號爐煉鋼小組當年冶煉合格鋼水99628噸,鋼水合格率達到99.92%,為轉爐廠鋼鐵料耗降低到每噸鋼1064kg,在全國同類型企業當中排名第一作出了貢獻;該廠噸鋼降成本與計劃相比下降25.12元,全年累計共降成本251.15萬元。
2001年,由陳毅杰牽頭負責的新型補爐工藝獲成功,經過1年的推廣實施,使轉爐補爐材料消耗顯著降低,補爐占用爐子作業率由原來的15%降至現在的8%-10%。轉爐補爐磚消耗同比降低889噸,直接經濟效益141.38萬元。
2003年初,陳毅杰受命負責鋼芯鋁脫氧工藝開發實驗。鋼芯鋁脫氧合金化操作工藝在板坯鋼種、方坯HRB335鋼種的生產中推廣使用,軋材性能明顯提高,退廢量降低,每噸鋼比原有脫氧工藝降低成本1.75元,全年降成本300萬元以上。
濺渣護爐工藝在轉爐廠實施多年,但由于技術上的原因,一直以來都沒能取得較理想的效果,爐襯浸蝕仍然較快。針對上述情況,陳毅杰積極參與技術攻關,通過對爐渣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同時想辦法提高濺渣率,并確定出合理的濺渣時間及槍位參數,經過實踐和推廣,濺渣護爐工藝得到優化,爐襯浸蝕顯著降低。2003年度,補爐占用作業率時間由12%降至5%-6%,均補爐齡由以前的100爐左右提高至300爐左右,耐材消耗進一步降低,2003年全年累計降低耐材消耗1521.5噸,節約成本426萬元。
2004年,陳毅杰與車間技術員一道制定了《35噸轉爐筑爐工藝改造方案》,獲得權威部門的論證通過并實施。筑爐工藝改進后,爐容增加并趨于合理,冶煉過程控制的穩定性增加,噴濺明顯減少,對爐襯各部位的侵蝕減慢,爐子作業率顯著提高。同時,采用新型爐底合縫材料及合縫工藝,改進爐襯保護層材料及砌筑工藝,使爐底接縫穿漏明顯下降,達到6000爐以上無穿漏事故;爐襯保護層使用率提高了2.85倍,達到8500爐以上未出現風化現象。該改造項目使轉爐產鋼能力每爐鋼增產1000公斤,直接經濟效益1650萬元。
近幾年,陳毅杰先后配合技術部門進行了三十多個項目的攻關活動并多次獲獎,其中“新型補爐工藝”和“濺渣護爐工藝優化”兩個項目獲公司“講、比”競賽二等獎,參與的“轉爐砌筑工藝優化”項目獲公司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幾年來,他積極參與并具體負責實施新材料、新品種開發實驗,先后開發出多種新型材料和品種,如新型均質擋渣球,自流性補爐料,復合脫氧合金劑,鎂質整體出鋼口套磚,16MnR、20R、20號、Q195等新鋼種。2007年,作為2號爐總爐長的陳毅杰,按照車間提出的“以爐子為中心”的管理工作思路,堅持以爐容穩定為基礎,并以爐襯零侵蝕為冶煉工作前提。在日常管理中,實施從嚴考核,加強日常檢查和維護工作。同時,加大了技術創新力度,對爐濺渣、掛渣等護爐工藝參數進行完善,改進護爐技術。為減少吹煉過程鋼水對爐襯的侵蝕,他通過降低出鋼溫度、提高出鋼碳、減少后吹等技術手段,使爐襯侵蝕基本在可控范圍內。2號爐爐齡于2007年2月2日達到20004爐,打破了2006年1號35噸轉爐爐齡突破18000爐的歷史紀錄,首次邁上20000爐臺階。截至2007年,爐齡達到23765爐的新高,這標志著轉爐廠爐襯維護技術和管理水平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2006年6月,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的陳毅杰實現了自己人生的又一個理想——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中共黨員。
陳毅杰曾說,現在爐前這一幫爐長90%都跟他學過煉鋼,他從來沒有什么好保留的,全部都教給了他們。陳毅杰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技能和實踐經驗都傳授給年輕人,為轉爐廠培養了一批煉鋼技術人才。如轉爐廠冶煉一車間副主任、煉鋼技師杜國利,在2004年全國冶金行業職工技術競賽爐長大賽中獲得第四名,并被授予冶金行業“技術能手”稱號,同時榮獲2004年度公司“標兵”稱號;甲班2號爐爐長煉鋼技師楊育平擔任爐長當年即獲廠級“標兵”稱號,年度內多項指標排名第一,并在2004年公司職工技術競賽中奪得煉鋼工第一名,榮獲“柳鋼技術能手”稱號;乙班2號爐爐長,煉鋼技師熊秋敏在2003年度被評為公司級勞動模范,當年又榮獲柳州市“杰出青年崗位能手”稱號。在25年的時間里,跟陳毅杰學習過煉鋼的徒弟就有50人左右,最后走上爐長崗位的就有30余人。
“這25年來,苦是苦點,但回頭想想還是值得的。”這是陳毅杰對爐前工作的切身感受。是的,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25年里,陳毅杰曾多次榮獲公司及廠部“先進生產工作者”、“青年崗位能手”等稱號,并榮獲柳州市“杰出青年崗位能手”稱號;2000年榮獲公司級“標兵”;2001年以他為爐長的煉鋼小組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2003年度榮獲“廣西技術能手”稱號;2004年至2010年連續6年被公司授予“柳鋼技師帶頭人”榮譽稱號;2004年獲原自治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授予的“廣西技能大獎”;2010年獲第十屆“中華技能大獎”。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25年來,陳毅杰用比爐火還熾熱的青春,為轉爐廠的昨天添彩。現在,47歲的陳毅杰依然工作在火熱的爐前,仍舊一如既往地與同事們一起努力,為柳鋼轉爐廠實現1000萬噸的目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