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資源是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優先開發人才資源是許多國家實現經濟趕超的成功經驗。《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人才規劃”)中提出了人才優先發展的指導方針,確立了人才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布局中處于優先發展的重要位置,對于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實現我國發展戰略目標,意義十分重大。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人才工作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79-1999年提出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探索階段。確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方針。但沒有提出人才強國戰略,沒有形成全國性的人才工作整體計劃。第二階段:2000-2009年提出和實施人才戰略的總體謀劃及推進階段。2001年將實施人才戰略作為專章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首次提出了“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2003年12月下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任務,制定了一系列有關方針政策。2007年,人才強國戰略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大基本戰略之一,寫進了中國共產黨黨章和黨的十七大報告。由此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進入了全面推進的新階段,但尚未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第三階段:2010年,國家首個中長期人才規劃出臺。《人才規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總體規劃,明確了人才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提出了人才支撐到人才引領的理念,確立了人才在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布局中的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指明了建設人才強國的基本路徑。可以說,這是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我國未來長遠發展作出的戰略性選擇。
第一,人才優先發展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要求。據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解釋,知識經濟就是以知識為基礎,依靠知識的創新、應用、傳播和發展的經濟。知識經濟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概念,它是以人力資本為第一要素,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人力資本和技術是知識經濟的推動力,高技術產品生產和服務部門是知識經濟的支柱,強大的科學系統是知識經濟的堅強后盾。
人才是新知識的創造者、新技術的發明者、新學科的創建者。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根本性和關鍵性的資源,是最有潛力和可持續開發的戰略性資源。伴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古代農業經濟中,土地資源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在工業經濟的初期,經濟的增長主要靠物力資本;在工業化中期,貨幣資本對經濟發展的作用開始增強;而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人才資源、人力資本開始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成為一種充滿活力的戰略資源,人才資源在社會財富構成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根據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和美國勞工部對1948-1989年間美國經濟增長的源泉的估算,教育和知識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了42 %,超過物質資本37% 的貢獻率,若把投入生產力的貢獻也算進去,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5 %。另據世界銀行的報告,當前世界財富的64% 是由人力資本構成的。特別部分發達國家在進入后工業時代30年的經濟增長中,資本積累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到30%,而知識和勞動者素質提高則造就了70%以上的貢獻。處在這樣一個時代,必須把人才發展擺上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人才優先發展方針符合知識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即通過對人才資源的優先投入和積累,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才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最根本動力和源泉。
我國人口多、人均資源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嚴重的資源、能源和環境制約。目前經濟發展主要不是依靠人才和知識經濟,而是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高投資的基礎建設以及帶來高能源消耗與高環境污染的低端制造業。因此通過人才優先發展來形成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優勢,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戰略選擇。
第二,人才優先發展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人才優先發展是由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性質和地位決定的,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唯一的必然選擇。科學發展的戰略任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核心是發展創新經濟,著力點是推進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的轉變。自主創新是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驅動力。創新經濟的基礎條件是獲取創新要素,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創新人才。
早在1995年,我國就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十多年來,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總的看還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其深層次根源在于缺乏創新人才,沒有完全以人才這個第一資源引領發展方式的轉變。因此,要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必須以人才優先發展為引擎,引領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可見,人才優先發展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先導工程和保障條件。
第三,人才優先發展是有效應對國際競爭的戰略選擇。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發展,人才競爭日益激烈,人才國際化已成為時代不可逆轉的潮流。面對全球范圍內日趨激烈的人才競爭,世界各國都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人才對于國家發展的戰略意義,為了提升國家競爭力和國際地位,高度重視人才資源開發,紛紛制定和實施符合各自國情的人才戰略。美國制定了通過科技與創新以促進美國經濟發展及提升國家競爭力的“美國競爭力計劃”(ACI)。這個計劃提出“造就21世紀最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等戰略目標,明確把科技人才戰略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日本制定實施“創新25戰略”,提出“培養世界頂級研究人員”、“培養與確保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研究人才”,并在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提出了今后50年內力爭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各國人才戰略不僅為我國人才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有益借鑒,而且也向我們提出了挑戰。
在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背景下,當前我國人才發展的總體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高層次創新人才匱乏,人才創新能力不強。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危機感,在人才開發上領先一步,積極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人才優先發展方針正是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戰略選擇。
可見,《人才規劃》確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是針對我國現階段人才發展和人才工作滯后問題提出的,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是科學發展理論的創新,是科學發展觀的深化和進一步落實,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布局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人才規劃》要求做到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資本優先積累、人才制度優先創新,這四個優先是加快形成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的著力點。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人才資源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國人才研究會人才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