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航空自衛隊多年之前就開始策劃購買新一代戰斗機,以取代已經服役多年的F-4E J。然而,代號F-X的新一代戰斗機計劃進行的并不順利,幾年下來日本防衛省面對歐美各大軍火商提出的候選機型仍是舉棋不定。F-X選型計劃的不斷拖延,已經對日本航空產業界和航空自衛隊的各個方面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航空工業界正面臨著人材流失和維護設備的困難,而航空自衛隊也擔心制空能力出現下降。因此,日本國內追加生產國產F-2型戰斗機的呼聲日益高漲。本文將具體分析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
“猛禽”夢碎
F-X作為日本航空自衛隊F-4E J改的替代機型,最早出現在《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2005-2009年)》中,自衛隊當年計劃于2009年采購50架F-X取代兩個飛行隊的F-4EJ改。為此,航空自衛隊參謀部防衛部于2005年7月1日設立“下一代戰斗機企劃室”,并以該室為主開展F-X選型的準備工作。
2006年,下一代戰斗機企劃室向海外廠商發出需求信息(RFI),展開相關機型的第—次海外調查工作,并確定了歐洲“臺風”戰斗機(住友商事代理)、波音公司的F-15FX型戰斗機(雙日代理)和F/A-18E“超級大黃蜂”戰斗機(伊藤忠商事代理)等3種候選機型。接下來的第二次海外凋查過后,候選機型又追加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正在研發的F-35聯合攻擊戰斗機。
就F-X機型的選定,日本航空幕僚長外菌健一在2009年1月16日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指出:“預計不久的將來,日本周邊將出現擁有隱身戰斗機的國家,我國應掌握發現、探知、追蹤隱身戰斗機的能力,如果屆時還沒有隱身戰斗機的話,制空權和軍事平衡方面均將出現漏洞。”由此可見,F-X要具備隱身能早已在日本防衛省、航空自衛隊相關部門間達成共識。所以,在美國和歐洲的各種新型戰斗機中,洛克希德一馬丁公司的第五代戰斗機F-22A“猛禽”(Raptor)成為F-X的最大熱門備選機型,但由于美國國會的“歐貝修正案”(1997年,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民主黨議員戴維·歐貝提出的法案,內容是禁止向海外輸出F-22)的限制,日本無法獲得該機的相關情報,防衛省于2008年夏以情報收集狀況不佳和延長F-4EI改服役期限為由,決定將引進F-X的計劃推遲到始于2010年的下一個中期防衛計劃中。
2009年4fi]6日,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在2010財年(2009年1月~2010年9月)國防預算報告中,宣布空軍將不再追加訂購F-22“猛禽”戰斗機,其生產線將在第187架飛機出廠后關閉。同年5月1日,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與日本防衛大臣浜田靖一在美國舉行了協商會議,蓋茨就日方提出的提供F-22A情報請求,表明了美國國會為避免技術情報泄露,目前暫不計劃改變“禁止出口洛克希德一馬丁公司生產的F-22戰機”的態度。與之相反,同年6月6日,據《產經新聞》報道,圍繞美國空軍最先進的隱形戰斗機F-22,美國民主黨參議員丹尼爾·井上向蓋茨發函,表示希望解除F-22的出口禁令,他還向藤崎一郎發去了寫有具體金額的信函催促日方決定購買F-22戰斗機。信中寫道:每架戰斗機售價約為2億5000萬美元,折合247億日元,這一價格包括對“猛禽”戰機“出口版”的改造費用,而一旦日方訂貨后,制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司有望在4至5年內開始生產,7至9年內可以交貨。可見,有關F-22出口日本事宜,美國國內出現兩種不同的聲音,但從“歐貝修正案”目前沒有被取消的跡象來看,日本采購F-22A的計劃依然困難重重,F-X的選型工作仍撲朔迷離。
“閃電Ⅱ”難落戶
日本認為,戰斗機是否具備隱身能力將在未來空戰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目前俄羅斯、中國、韓國等周邊國家目前已經裝備了第4代,甚至4代半戰斗機;到了2016年,俄羅斯的第5代戰斗KT-50也將投入使用,中國也將裝備更為先進的戰斗機。日本認為,屆時以F-15J為主力的日本航空自衛隊將難以繼續保持現有的空中優勢。因此,能否采購與F-22A同為第5代戰斗機的F-35,便成為F-X選型工作的焦點之一。
作為一款隱身戰機,F-35自設計伊始就將降低雷達反射截面放在重要位置上,因此其隱身性能要明顯優于其它候選機型。與無法出口的F-22A不同,F-35從開始就將目光放到了國際市場上,是一個以美國為主導,8個盟國共同參與的新式戰機研制計劃,它將成為美國空軍、海軍、陸戰隊以及美國的盟國和安全合作伙伴的下一代主力戰斗機。由于F-35的訂購數量龐大,達數千架之多,因此只會優先向項目參與國家供貨,日本如不能參與該項計劃,就很難再短時間之內引進F-35。目前,日美兩國政府正就日本參與F-35開發的有關事宜進行磋商。據2009年5月24日《每日新聞》報道,蓋茨在美日協商會中曾表示有意出口F-35,加之日本F-X的選購計劃也大幅延遲,使得引進F-35的可能性增加,但由于美國空軍計劃2016年才開始裝備F-35A,若日本有意將F-35A作為F-4EJ的替代機型,時間上無疑要晚很多。
在F-X選型前,日本防衛廳、航空自衛隊正致力于F-15J戰斗機的現代化改進工作,以防止制空能力的弱化,并于2008年就“高機動隱身戰斗機技術系統整合”項目中的基本設計工作與三菱重工簽約,計劃2009年開始研制先進技術驗證機。它將測試隱身戰斗機的外形、新型復合材料的機身構造、飛行控制裝備、發動機、機載航空電子設備等用于未來戰斗機(F-4、F-15等戰斗機的替代機型)的各種先進技術,被視為國產戰機研制的基礎。依據先進技術驗證機的研究成果,將依次進行圖紙設計、驗證機制造、試飛實驗等工作,計劃于2013年完成首飛任務。此外,該項研究還可用于日本防空體系中隱形戰斗機對抗的驗證和訓練。
雖然日本航空自衛隊裝備隱形戰斗機勢在必行,但在F-4退役至F-35A人役這段時間里,航空自衛隊的戰斗力會出現一個為期不短的斷檔期。目前,日本航空自衛隊F-4的平均機齡已近30年,據三菱重工名古屋航空宇宙系統制作所小牧南工場反映,該機型機身腐蝕情況嚴熏,除正常保養外,需要大規模修理,且1996年美國已停產F-4,零部件極度匱乏。
與其它國家的空軍相比,日本航空自衛隊戰斗機的飛行訓練頻率較高,這主要依賴于日本國內優秀的戰斗機生產基礎,可及時解決戰斗機出現的各種問題。2006年12月24日,日本安全保障會議和內閣會議通過了采購94架F-2戰斗機的計劃,并于2007年與日本航空業界最大的軍工企業一三菱重工簽署生產合約,計劃2009年8月至2011年完成F-2交貨,之后將關閉三菱重工的戰斗機生產線,造成了日本航空產業界中承包中小部件的廠家將面臨設備報廢、人材流失的困境。尤其是F-X的國產計劃未能實現,長期從事戰斗機生產的技術人員、熟練工人的培養和保留將更加困難。這將嚴重影響日本航空自衛隊戰斗機的日常維護、性能改進、未來研發等各個方面。基于對國內航空產業的擔憂,日本防衛廳2009年6月17日召開了“戰斗機生產技術狀況交流會”,航空自衛隊參謀部、日本航空宇宙工業會的相關人士在會上就2011年后戰斗機停產期間維持戰斗機生產技術基礎及今后的發展等問題交換了意見,今后防衛廳計劃每月召開一次該類會議。
F-15SE引進計劃的缺憾
鑒于日本航空產業界的境況,有關人士提出從適合國內生產的F-15F x、F/A-18E/F和“臺風”中選擇F-X機型。這三種機型在性能方面各有優點,但在隱身性能方面均難以滿足日本的要求。對此,英宇航系統(BEA)有限公司和波音公司以“隱身性能僅是掩護自己的一種手段,而有關機型的最大優勢在于可在日本國內生產。”作為回應。在這三種機型中,F/A—18E/F和“臺風”的隱身性能優干F-15F x。為讓F-15這種已經誕生近40年的老機型繼續發揮余熱,并伺機侵蝕F-35的市場空間,波音于2009年3月對外公布了F-15系列的最新改型F-15sE“沉默鷹”(silent Eagle)計劃。針對F—15隱身能力所存在的不足,波音在F-15SE身上移植T--些在F-117和F-22上得到成功應用的隱身設計,在機體外表面涂上了選吸收電磁波能力更強的信涂層,并在機身上設置了內置彈倉,垂直安定面也向外側略微傾斜。此外,F-15SE采用了BEA系統有限公司研制的數字電子戰系統和美國雷神公司研制的APG-63(v)3型有源電子掃描陣列(A E S A)雷達的。經過這些改進后,F-15sE的整體性能相比F-15有了很大提高。新的機體內置彈艙可搭載AIM-9、AIM-120等空對空導彈、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小直徑炸彈(sDB)等武器裝備。從目前情況來看,F-15SE的發展相當順利,其驗證機已于2010年7月8日首飛成功,隨后又在7月14日成功進行了首次武器發射試驗。
F-15SE的研發成果將如何移植到F-15FX,波音公司又會對日本航空自衛隊的F-X機型提出怎樣的方案,將是今后關注的焦點。但是,由于機體氣動性和結構設計并沒有本質上的改變,因而F-15sE的隱身性能仍無法與F-22和F-35同日而語。此外,從以前日本購置美國武器裝備的先例來看,該項計劃也不容樂觀。
F—X選定計劃的重新研究
綜合以上分析,針對日本航空自衛隊的F-X選定計劃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1、隱身性能應是F-X的必備條件,除F-22外,目前候選機型中只有F-35是真正的隱身戰機。2、在F-35裝備到日本航空自衛隊之前,17-4將逐步退役,其維護費用也將大幅增加。3、在確保日本航空自衛隊12個戰斗機飛行隊正常運行的情況下,期待F-X的早日國產化,以維持日本國內戰斗機技術、生產基礎。4、日本航空自衛隊目前能夠購置的只有第四代或四代半代戰斗機。
F-X僅用于裝備兩個飛行隊,購置數量有限,因此無論采用哪種候選機型,國產成本都很高,特別是,如果不能掌握隱身技術的話,國產化更無優勢可言,進一步考慮教育、訓練、整備、補給等各方面,也決不夠經濟。如果將第第四代戰斗機作為過渡機型的話,航空自衛隊的戰斗機體系將由F-15、F-2、第四代戰斗機、F-X四種機型組成,結構不合理,而且費用也較高,所以過渡機型最好與現有機型相同。因此,日本防衛廳決定將引進F-4替代機型F-X的計劃推遲到始于2010年的下一個中期防衛計劃中。
F-2作為過渡機型的可行性評估
F-2是由日本三菱重工及美國的洛克希德一馬丁公司合作,以F-16為基礎共同研制的戰斗機,原計劃生產130架,但在制定現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時決定采購數量減至98架,同時采購F-4的替代機型F-X。針對F-2戰斗機停止采購的理由,日本防衛廳曾作出如下說明:1。自F-2戰斗機計劃公布以來,設計方案多次更改,定型日期也一推再推,經費預算原計劃費用的每架80億日元漲至120億日元。2。與F-15相比F-2機身狹小,未來進行現代化改進的空間較小。3。因機身狹小,導彈搭載數量也有限。
航空自衛隊表示,要想將F-2作為過渡機型,追加生產的話,首先要考慮的是提高F-2性能。自1996年投產至2009年3月,日本航空自衛隊累計采購8l架F-2。在生產過程中,F-2增加了外掛型FLIR裝置(前置紅外裝置)和JDAM炸彈,顯示了國產化的優勢,標志著日本航空自衛隊參謀部、技術研究總部及各廠商的合作開發計劃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和日本戰斗機自主研發能力的進一步提高。2004年至2008年10月,三菱重工和三菱電機又對AAM-4導彈的多項改進進行了試驗,包括射程的增·加和多目標處理能力,以及制導與控制系統部件的改進,另外AAM-4導彈的主動雷達導引頭也進行了改進,采用了新的相控陣天線,提高了發射功率,使得對付目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這些改進裝于20lO年正式應用戰斗機下,屆時F-2的雷達探測距離將大幅延長。2008年日本開始研制“立體高精度偵察系統”,該系統是F-2的ESM(電子支援功能)裝置的改進版,機身由三菱重工負責,傳感器由三菱電機負責,主要用于戰斗機的偵察與識別。2009年~2013年間,計劃研發“機載數字通訊系統”。該系統將用TF-2和F-15pre-MSIP戰斗機,提供現代空戰必備的數據鏈功能,實現日本航空自衛隊戰斗機部隊的網絡化。通過這些改進,提高了F-2的中程空對空戰斗能力。下個中期防衛計劃還將探討機載A AM-5(紅外制導04式空對空導彈)、HMD和偵察隱形戰斗機必備的IRST裝置(紅外線搜索跟蹤系統)的可行性,以提高提高F-2的近距離作戰能力。
經過一系列改進,F-2的性能較量產之初顯著提高,日本媒體稱其性能已足以與空自現役主力機型F-15J的改進型向匹敵,即使與參力HF-X競標的F-15Fx、F/A-18E和“臺風”相比也沒有明顯的劣勢。日本認為較小的體型使F-2能在空戰格斗中占據很大的優勢。從這個意義講,F-2并非如日本防衛廳停止采購計劃時講的那樣,缺乏發展空間。
此外,從歷史上看,追加生產戰斗機在戰后的日本算不上什么新鮮事,日本航空自衛隊以前在購買F-104J、F-4、F-15等戰斗機時均曾修改最初的生產計劃,追加生產數量。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F-104J,首次生產計劃為180架,1965年3月交付使用,但在引進下一代戰斗機F-4前,有一段戰斗機生產的空檔期,日本防衛廳以F-104J將用于裝備7個飛行隊,戰斗機數量不足為由,簽訂了第二次生產合約,追加采購30架,1967年12月完成采購任務。與F-104J等戰斗機不同,F-2的追加生產屬于政治課題:首先,如果追加生產F-2,需要推翻2006年12月24日安全保障會議停止采購該機的決議,但這種情況也有先例可循,如為了實現F-15的現代化改進,2009年12月20日召開安全保障會議,更改中期防衛的整備計劃,其次,F-2為日美合作開發的戰斗機,要想追加生產,日美兩國間應達成新的協定,改變目前開發和生產由日美兩國分工負責的情況,引入完全的競爭機制,降低量產成本。一旦F-2追加生產能夠實現的話,將有利于維持日本現有的戰斗機技術、生產基礎,也為F-35的國產化提供了可能。
小結
F-X選型計劃的一再推遲,已經對日本的航空業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目前日本各主要航空企業均面臨著人才流失、設備老化及技術發展停滯困境。而新一代戰機的久拖不決也令日本航空自衛隊的作戰能力出現了缺口,隨著周邊國家新式戰機陸續投入現役,日本航空衛隊在技術上的優勢將不復存在。因此,不少日本人認為,追加采購部分F-2戰機作為過渡手段勢在必行。但觀乎亞太國家近年來新裝備的戰機,F-2可以說幾乎毫無技術優勢,作為過渡手段也是勉為其難,主要作用只能是在F-X投產前保留住日本航空工業的技術團隊。對日本來說,當務之急是盡快選定下一代戰機,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日本有關方面對究竟選擇那種新型戰機而是猶豫不決,航空自衛隊的下一代戰機恐怕在短時間內恐怕難以煉成,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只能依賴F-15J、F-4E J和F-2來保持他們所謂的“地區空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