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事業綜合評估指標體系的理論思考
張錫田、車婷婷在《檔案學通訊》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檔案事業綜合評估指標體系的建設,是檔案事業評估的一項關鍵性課題。作者認為:
檔案事業綜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二是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三是全面性與重點性相結合的原則;四是客觀性與導向性相結合的原則;五是獨立性與一致性相結合的原則;六是適應性與可比性相結合的原則。檔案事業綜合評估指標體系的功能,主要有八:一是描述功能;二是闡釋功能;三是分析功能;四是評價功能;五是預測功能;六是映射功能;七是督導功能;八是調節功能。
檔案事業綜合評估指標體系權重的確定,通常借助層次分析法。運用該法確定指標權重,一般分為兩個方面,指標重要性權重由專家擬定,指標的分類權重由指標觀測值提供的分類信息計算。
檔案工作責任建設對策分析
曹玉在《中國檔案》2011年第1期撰文對檔案工作外部責任的構成及責任建設對策進行了分析研究。作者認為:
檔案工作外部責任機制,貫穿于檔案業務工作的各個環節,包括檔案收集工作中的責任、檔案整理與檔案保管工作中的責任、檔案鑒定工作中的責任、檔案統計與編目工作中的責任、檔案服務利用工作中的責任以及檔案工作者與社會各界聯系上的責任等。
完善檔案工作責任履行的對策,需注意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強化檔案工作者的責任理念;二是完善責任體系,加強責任監督;三是完善責任評估機制,強化責任考核;四是實施充分的責任追究;五是強化對檔案工作人員的獎懲。
公共檔案館事業發展進程中的政府責任研究
周林興、蘇君華在《檔案學研究》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我國公共檔案館事業與政府的立場和政策導向息息相關。作者認為,無論從憲法的規定,還是政府的職能,抑或公共檔案館的屬性,政府對公共檔案館事業的發展都應承擔責任。
政府在公共檔案館事業發展進程中,應承擔的責任主要有:價值定位的責任;均等發展的責任;法律制定的責任;制度供給的責任;經濟保障的責任。政府承擔公共檔案館事業發展的責任,其目的主要是: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構建一個公正的社會;構建一個民主的社會。
政府應該通過科學地進行社會資源的再分配,主動地開展政府職能的轉變,合理地完善利益表達機制,來實現其承擔的責任。
論中國檔案學研究的國家意識
彭志斌在《檔案與建設》2010年第12期撰文指出:國家檔案與國家利益、國家安全尤其是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具有緊密的聯系,因此,中國檔案學研究必須強化國家意識。作者認為:
認識檔案學研究的國家意識須弄清檔案學研究的對象,了解中國檔案學研究國家意識的基本含義,并在廣度和深度上強化中國化研究。
中國檔案學研究國家意識需強化的必要性主要有四點:一是中國檔案學研究存在學術危機,長期以來學界多有“檔案無學”的論調;二是中國檔案學研究西化過度,中化不足,脫離現實生活,缺乏獨立精神;三是中國檔案學研究缺乏現代性;四是中國現代檔案學理論體系發展不良,學術生態環境不佳。
中國檔案學研究國家意識的內涵一般包括:民族性。即堅持走中國特色道路,加強中國檔案學研究的本土化,解決中國檔案學自身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開放性。吸收外國檔案學研究的先進成果,做到洋為中用,開放拓展,融合提高。現代性。即要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和后信息時代的需要,用現代思維和方式開展中國檔案學研究。獨立性。即要建立中國現代檔案學的獨立理論體系。安全性。即要確保中國檔案學研究的獨立知識產權不受侵犯,要在適應中國國情的基礎上,解決檔案現實活動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要完善中長期規劃,確保理論研究的前瞻性和實踐研究中的針對性。
中國檔案學研究國家意識的構建,應考慮以下五方面問題:一是探索“中國特色”的現代檔案學理論體系的理論“假說”;二是創新國家組織化的檔案學研究管理體制;三是強化檔案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四是完善檔案事業體系與檔案學研究體系,并處理好兩者關系;五是建立“中國檔案學的科學精神”。
加強檔案資源建設的若干思考
高建華在《浙江檔案》2010年第11期撰文指出:加強檔案資源建設要堅持依法接收,廣泛征集、搶救保護相結合,不斷拓展檔案資源接收力度,加大檔案資源征收力度,使檔案館(室)藏資源豐富、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為服務中心、服務社會、服務民生提供充實的檔案資源。作者認為:
加強檔案資源建設有以下幾種途徑:一是依法做好黨政機關、團體、事業單位檔案的移交和接收工作;二是認真做好民生檔案資源的整合、接收工作;三是切實做好政府投資項目檔案工作;四是加強重大活動、重大事件等專題檔案的征收工作;五是切實加強國有改制企業檔案的管理和接收工作;六是積極開展特色檔案的征集、接收工作;七是大力開展重點檔案的搶救保護工作。
要加強檔案資源建設,應注意解決的幾個問題:一是要加強對檔案資源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二是要爭取各方面的支持;三是要依法加強檢查、督導工作。
論檔案館的文化自覺
周林興在《山西檔案》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檔案館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存在。但它在發展的過程中缺少對文化的應有自覺性認識,使其在發展過程中缺乏一種內在的規定,偏離了它應有的價值體系。基于此,作者提出,文化自覺的檔案館應該擁有自省、自尊、自強、自律的品格。作者認為:
檔案館文化自覺的內涵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文化認知層面的自覺,即從文化的角度清醒地認識到檔案館的社會地位、社會意義及存在的合理性;二是文化行動層面上的自覺,即從文化的角度清醒地認識到應大力推進檔案館文化的建設,拓展工作思路,制定宏觀規劃與微觀計劃及戰略決策與具體方案等;三是文化方面層面上的自覺,即從文化的角度清醒地認識到檔案館文化的發展方向、發展思路及發展遠景等。
檔案館文化自覺缺失的原因及表現,主要有四:一是檔案館服務對象的功利化;二是檔案館服務方式的程序化;三是檔案館人文氣氛的擺設化;四是檔案館發展方向的技術化。檔案館文化自覺的構建方向,主要有四:一是回到文化本位意識,構建自省的檔案館;二是堅持文化創新意識,構建自強的檔案館;三是強調文化旨歸意識,構建自尊的檔案館;四是發掘文化傳承意識,構建自律的檔案館。
談談檔案工作中的“借力”
李惠銘在《北京檔案》2010年第12期撰文指出:如何在現有條件下最大限度地做好檔案工作,需要借自身以外的各種力量,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完成任務。作者以其所在北京市平谷區檔案局的實踐經驗談了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是“借力”的社會必要性和理論的可行性。檔案工作人力缺乏,需“借力”得到增補;獲取檔案館信息的渠道較窄,需“借力”得以拓寬;檔案工作范圍涉及方方面面,方 “借力”,檔案工作意義重大,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檔案概念的廣泛性,為“借力”提供了理論的可行性。
二是檔案工作“借力”實踐的可行性。借“人力”是最重要的途徑,它包括:積極爭取領導的支持,借部門之力,借名人之力,借民間之力,借同行之力,借朋友之力。借“財”力,為多項工作提供保障。除積極爭取財政支持外,還可借社會財力和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的經濟收益。借“物”力,實現資源整合與共享。它包括:借社會收藏之力,應用現代化設備設施開拓網絡資源,發揮地方優勢,以勢借力。借“精神”之力。包括借助外界的思想、理念、意識、智慧、技術等無形的力量。
三是“借力”將成為發展趨勢。其表現是:檔案全方位的社會應用對“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檔案功能的不斷拓展,為“借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信息化的發展,為“借力”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方式。
電子文件管理理論研究之路徑探析
于英春、孫遜在《檔案》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電子文件管理理論研究是電子文件管理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電子文件管理實踐的前提與基礎。作者以電子文件管理理論研究之路徑為切入點,選取電子文件管理過程、管理手段及管理思維等三個角度,對電子文件管理理論研究進行梳理,歸納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觀點。
從管理過程角度研究電子文件管理理論,主要是對傳統文件、檔案管理理論進行修正的理論研究,主要表現有二:一是電子文件鑒定理論的創新和發展;二是電子文件整理的“新來源觀”。
從管理手段研究電子文件管理理論,主要表現在元數據(Meta Date)以及XML的研究方面,這是電子文件管理應用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從管理思維角度研究電子文件管理理論,主要表現在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的研究方面,是電子文件的兩大管理思想。
試論電子時代的來源原則
陳環、胡文春在《蘭臺世界》2011年1月下半月刊撰文,對電子時代如何繼承和發展檔案管理的基本原則——來源原則的問題進行了論述。作者認為:
在電子時代,由于單一來源概念發生變化,全宗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全宗內的原始整體性被打破,傳統的來源原則必將受到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國際檔案界提出了“新來源觀”。“新來源觀”認為:只要檔案的本質屬性不變,來源原則的核心地位就不會動搖;在電子時代,檔案人員關注的焦點不應僅僅是原始文件的形成機關這種實體來源,更要關注變動、臨時甚至虛擬機關中文件形成者的職能和業務活動。這種概念來源即更加關注文件的形成過程和背景,來源原則仍然是電子時代檔案管理的基本原則。
“新來源觀”繼承并發展了傳統來源原則,不僅對電子文件的整理有科學指導作用,而且適用于檔案管理的其他各項工作。其元數據的提出有利于提高檔案整理的效率;在檔案鑒定中強調掌握文件來源信息;要求擴大著錄范圍以提高檔案檢索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