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官修史學繁盛,紀傳體國史纂修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國史纂修以《本紀》為綱,有清一代,國史館史官先后為十位帝王纂修《本紀》。《本紀》的史料來源有歷朝《實錄》及各部院衙門提供的檔案文獻。國史《本紀》的纂修經歷了征集史料、擬定《凡例》、纂修成稿等幾個步驟得以告竣。其史料收集廣泛,纂修方法完善,文辭簡潔,內容詳略得當。
關鍵詞:清朝;《本紀》;《實錄》;歷史檔案
Abstract:The official historiography is prosperous in Qing dynasty. The compilation of national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The biography of emperor is the outline of national history. Officers compiled Biographies of ten emperors in Qing dynasty. The sources of the biography of emperor are shilu of different ages. Original files from every government offices also are the important materials of the biography of emperor. Compiling of the biography of emperor involved collecting historical materials、drawing up convention and compiling the text. The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is comprehensive and method of compilation is perfect for the compilation of biographies of ten emperors. The diction is concise. The content level of details is appropriate.
Key words: Qing dynasty;The biography of emperor;Shilu;Historical archives
清朝承襲歷代官方纂修本朝正史制度,二百余年間,以紀傳體例編纂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國史。國史纂修,本紀為綱。有清一代,國史館史官先后為十位帝王纂修了《本紀》,其卷帙分別為:《太祖高皇帝本紀》二卷、《太宗文皇帝本紀》四卷、《世祖章皇帝本紀》八卷、《圣祖仁皇帝本紀》二十四卷、《世宗憲皇帝本紀》八卷、《高宗純皇帝本紀》六十二卷、《仁宗睿皇帝本紀》二十五卷、《宣宗成皇帝本紀》三十一卷、《文宗顯皇帝本紀》二十四卷、《穆宗毅皇帝本紀》五十四卷。國史《本紀》纂修歷經征集史料、擬定《凡例》、纂修成稿等幾個步驟得以告竣。本文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庋藏《國史館全宗檔》、時人抄錄《清國史館奏稿》等檔案文獻及《清實錄》、《清會典》諸官修史書,從檔案文獻編纂的視角,對清國史十帝《本紀》纂修情形加以初步考探。
1史料的收集
1.1采擇《實錄》中相關史料。《實錄》作為官修史書,多由同一王朝的后一代帝王為先帝所修。主要載錄皇帝每天的重要活動及事關國政的詔令、奏疏,以編年體形式記述王朝歷史。《實錄》以史料見長,其史料基本源于當日保存之檔案文書及《起居注》、《時政記》等記注性文獻。這一特點,使得《實錄》成為歷代官方史料的總匯,也成為國史的重要史源。
有清一代共修纂了十一個皇帝的《實錄》,加上《太祖武皇帝實錄》、《滿洲實錄》和《宣統政紀》總計十四部。這些文獻中包含的豐富史料為國史館史官所重視,乾隆十五年(1750年),國史館校訂《本紀?凡例》時,監修總裁官大學士傅恒即指出:“編次《本紀》,上述列圣功德、詔令政事,下及臣下奏報事績,悉遵照《實錄》。”[1]可見,《實錄》是國史《本紀》纂修重要的史料來源。
國史《本紀》的纂修以《實錄》為史料來源,其纂修時間固然晚于《實錄》纂修,但《本紀》并非待《實錄》編纂完竣后方行纂修。除乾隆朝“五朝國史”纂修期間,集中編纂了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五朝《本紀》外,嘉慶朝以后,國史館往往是在實錄館開始纂修《實錄》后不久,即著手纂修國史《本紀》。如嘉慶四年(1799年),清仁宗諭令開館纂修《高宗純皇帝實錄》,至八年十二月纂修完成至“乾隆三十年”。當月,掌陜西道監察御史賈允升奏請纂修《高宗純皇帝本紀》。對于如何編纂《本紀》,賈允升指出,如果“采輯群書,逐條編纂,未免延遲時日”,“莫若查照《實錄》成書,事半功倍為迅速”。他YAd1jYXi+7/D1eMbU0GYvZISQFl0AmD6k/2YfjBnK8s=建議由國史館遣派謄錄赴實錄館借抄已經纂修完竣的《實錄》副本。這樣,“比《實錄》成時,抄寫亦即完竣。《本紀》自可恪遵查纂,陸續進呈,庶成功不致延遲。而將來《實錄》抄本藏在史館,辦他書亦足以資考據”。[2]仁宗采納了賈允升的建議,諭令國史館遴派提調督率謄錄赴實錄館,將業已進呈之《實錄》,照副本恭繕一份。遵照《實錄》,恪謹編纂《本紀》,隨時進呈。所繕《實錄》副本,即恭藏史館,以資考證。[3]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文宗顯皇帝實錄》纂修至“咸豐五年”,穆宗亦諭令國史館總裁派員赴實錄館,將業已進呈《實錄》,照副本恭繕一份,遵照《實錄》纂修《本紀》。
1.2行文各部院衙門咨取纂修《本紀》所需檔案文獻。《本紀》纂修,事關帝王政績,意義重大,纂修舛誤必定招致嚴厲處分。如嘉慶十年(1805年)十一月初六日,國史館將纂修完成的《高宗純皇帝本紀》進呈仁宗御覽。仁宗閱看時,發現卷三中有四處繕寫錯誤,遂嚴令國史館立即改正,并將承擔核校疏忽責任的滿總纂內閣中書聯奎、漢總纂翰林院侍講學士茹棻等六人開送吏部分別議處。[4]因此,為確保纂修質量,史官在纂修《本紀》過程中,遇《實錄》記載不確或缺載之處,即行文相關部門,咨取檔案材料加以核對。
檢閱《國史館全宗檔》,可以看到,國史《本紀》纂修期間,國史館行文咨取檔案文獻涉及的部院衙門有:
1.2.1宗人府。宗人府是管理皇室宗族事務的機構,“掌皇族之屬籍。以時修輯玉牒,辨昭穆,序爵祿,均其惠養而布之教令。”[5]主要職守是掌管皇族名冊,按時撰寫帝王譜系,管理記錄宗室子女嫡庶、名號、嗣襲、婚嫁、喪葬諸事宜。國史館纂修諸帝《本紀》,凡遇事關皇族宗室諸問題,均行文宗人府咨查。
如,為纂修《高宗純皇帝本紀》,嘉慶十年(1805年)五月十四日,國史館行文宗人府:
本館恭纂《高宗純皇帝本紀》……相應片行宗人府,作速將履親王子名諱查明,于即日內片覆過館,以便纂入。
宗人府恭查《玉牒》所載履親王之子名諱,并將履端郡王永珹奉旨承祀緣由一并抄錄,粘單移送國史館,計開:
第一子未有名,第二子未有名,第三子弘昆,第六子未有名。履端郡王永珹系奉旨承祀。[6]
1.2.2戶部。戶部“掌天下土田、戶口、財穀之政,平準出納,以均邦賦”。[7]即職掌全國戶籍及各類經濟事務。國史館纂修諸帝《本紀》,遇有關涉經濟錢糧類問題,均行文戶部咨查。
如,為纂修《宣宗成皇帝本紀》,咸豐二年(1852年)十一月,國史館行文戶部:
本館現奉特旨恭纂《宣宗成皇帝本紀》……其制造道光通寶錢文,始自何年月日,無憑查載。相應移會戶部,希將制造道光通寶錢文年月日,查明聲覆過館,以憑纂輯。
戶部查明,各局鼓鑄道光通寶錢文自辛巳元年正月為始遵用,相應片覆國史館。[8]
1.2.3禮部。禮部“掌吉、嘉、軍、賓、兇之秩,序學校、貢舉之法,以贊邦禮。”[9]即職掌全國學校、科舉、典祀、封敕及各藩屬、外國朝貢往來事務。國史館纂修諸帝《本紀》,遇有相關問題,均行文禮部咨查。
如,為纂修《仁宗睿皇帝本紀》,道光四年(1824年)四月,國史館行文禮部:
本館恭纂《仁宗睿皇帝本紀》。應查嘉慶八年,禮部議準陜西巡撫方維旬奏請敕賜終南山神封號……系何事故奏請敕賜之處,希即查明抄錄送館登載。此系立等進呈之件,相應移會貴部,速行聲覆過館,幸勿稍遲。[10]
禮部遂將嘉慶八年議準陜西巡撫方維旬奏請敕賜“終南山神”封號原奏抄錄片覆國史館。
1.2.4兵部。兵部“掌中外武職銓選,簡核軍實,以贊邦政。”[11]即職掌武職官員考核、任免及各類軍政事務。國史館纂修諸帝《本紀》,凡遇武職官員升遷、降調、任免諸問題,均行文兵部咨查。
如,為纂修《宣宗成皇帝本紀》,咸豐三年(1853年)四月初四日,國史館行文兵部,咨查道光十六年七月初三日都統高喀鼎革職事:
高喀鼎系何旗都統?本館無從查載。相應片行兵部,希將高喀鼎系何旗都統,任內革職之處,務于三日內,查明聲覆。
兵部查明,高喀鼎系鑲白旗都統任內革職,[12]旋即回復國史館。
1.2.5內務府。內務府是清朝職掌皇家起居生活及各類“宮禁”事務的專門機構,管理“內府一切事務”,[13]“上三旗包衣之政令與宮禁之治,凡府屬吏、戶、禮、兵、刑、工之事,皆掌焉”。[14]國史館纂修諸帝《本紀》,遇有相關問題,均行文內務府咨查。
如,為纂修《文宗顯皇帝本紀》,同治五年(1866年)七月,國史館行文內務府:
本館現在辦《文宗顯皇帝本紀》……壽安固倫公主系于是年何月日薨逝,本館無憑查考。相應片行貴衙門,速即查明聲覆過館,以便纂輯。
經內務府掌儀司查核:
壽安固倫公主,于咸豐十年閏三月初二日薨逝。[15]
1.2.6其他衙門。為纂修國史《本紀》,除行文宗人府、戶部、禮部、兵部、內務府等部院咨取史料較多外,國史館亦經常行文其他衙門咨問相關問題。
如,為纂修《仁宗睿皇帝本紀》,道光四年(1824年)八月,國史館行文方略館:
本館現在趕纂《仁宗睿皇帝本紀》。查嘉慶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奉上諭,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章煦,著在軍機處大臣上行走。其軍機大臣缺是否系董誥告假開缺,抑系添入?
方略館查明回函稱,章煦在軍機處大臣上行走系大學士董誥未經告假之前。[16]
為纂修《文宗顯皇帝本紀》,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國史館片行欽天監:
將道光三十年正月起至咸豐十一年七月止,所有日月食、晴雨、星相、霜雪、風雹、地震等事,按年月日,詳細逐款聲覆過館,以便纂輯。[17]
2稿本的纂修
2.1凡例的制定。《本紀》纂修之前,要預先制定《凡例》。纂修期間,始終以《凡例》所列諸條目為綱。《凡例》規定了纂修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2.1.1本紀為綱,志傳為目。傳統史學認為,《本紀》記帝王行事、記年代月日,為紀傳體史書之綱目。正如劉知幾所言:“紀者,既以編年為主,唯敘天子一人。有大事可書者,則見之于年月;其書事委曲,付之列傳。”[18]國史《本紀?凡例》首先規定:《本紀》纂修,應遵循歷代紀傳體正史的纂修原則,以本紀為綱,以志傳為目。
如《太宗文皇帝本紀?凡例》云:
太宗文皇帝時,規模大定。凡建官錫爵,定制立法,其詳俱載于諸志。茲特書其大綱,而辭不敢繁,事不敢略,從《本紀》之體例也。
2.1.2因事而書,取舍有當。《本紀》以帝王生平事跡為主線,載錄王朝歷史,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諸方面。哪些宜書于《本紀》中,哪些不宜,必須加以取舍。國史《本紀》纂修中,規定了“因事而書,取舍有當”的原則。
如《世祖章皇帝本紀?凡例》規定:
凡除授文武各官,如議政大臣、大學士、八旗都統、六部尚書、左都御史及督撫、提鎮,俱書,余不書。
2.1.3“春秋筆法”,一字褒貶。所謂“春秋筆法”,意指行文中纂修者不直接闡述對人和事的看法,僅通過遣詞造句,委婉而微妙地表達其主觀認識和評價,即“褒貶寓于一字”。因普遍認為這種主觀評價歷史的書寫方法源自孔子纂修《春秋》,“春秋筆法”備受后世史家推崇。國史館史官在諸帝本紀纂修中,對這種史書纂修方法亦有承繼。
如《太祖高皇帝本紀?凡例》規定:
官員老病閑廢者,曰“罷”;有罪者,曰“免”;罪甚者,曰“奪職”。
2.2史料的處理。史料征集工作完成之后,史官又是如何利用這些史料來纂修《本紀》呢?通過對比《本紀》與史料中相同時間段的史事記載,可以看到,在纂修《本紀》過程中,史官主要對史料作了以下處理:
2.2.1事件過程,簡化描述。試比較《太祖高皇帝本紀》與《太祖高皇帝實錄》壬子年一段內容:

記載壬子年(萬歷四十年,1612年)九月、十月,努爾哈赤征討烏喇貝勒布占泰的具體過程,《實錄》中有詳細記載,《本紀》大為節略。兩軍交戰征伐,“張黃蓋,鳴鉦鼓”,“我軍甲胄鮮明,士馬精強,軍勢甚盛。烏喇兵人人惴恐,無斗志”等戰爭場面,《實錄》中記載十分生動,纂修《本紀》時,這些內容都被刪掉,僅保留努爾哈赤率軍“克其河上五城,又取金州城”的戰爭結局。顯而易見,《本紀》記錄歷史采用的是平鋪直敘的手法。《實錄》對重要歷史事件、歷史場面的具體描述,國史館史官在纂修《本紀》時皆刪略不取。
2.2.2諭令內容,采錄從簡。取《穆宗毅皇帝本紀》同治十一年十二月辛未日內容與《穆宗毅皇帝實錄》比較:


兩相對比,可以看到,《本紀》對《實錄》中載錄的穆宗諭旨進行了大量刪節。《實錄》詳細載錄了岑毓英所上酌減錢糧成數的奏折及穆宗諭允蠲免云南省被擾荒地錢糧十年的上諭。《本紀》纂修采錄從簡,將岑毓英奏折及穆宗上諭刪節殆盡,僅留存穆宗諭令蠲免云南省被擾荒地錢糧十年的事實。至于《實錄》中所載皇帝問安、任命翰林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免受災諸縣額賦、予祭官員、冊封嬪妃等日常瑣碎事務,史官在纂修《本紀》時,俱依《凡例》,不加采錄。

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朝第一次設立國史館纂修紀傳體本朝正史,至宣統三年(1911年)清王朝滅亡,國史館史官纂修國史《本紀》,以帝王為主線,系統載錄有清一代二百余年歷史滄桑。在國史諸帝《本紀》纂修過程中,史官采擷《實錄》及各部院衙門提供的檔案文獻作為纂修的重要史料來源。纂修之初即訂立纂修《凡例》,纂修進程中依據《凡例》處理史料,文辭簡潔,內容詳略得當。檔案文獻作為史料基礎,保證了清朝紀傳體國史《本紀》纂修的質量。清朝國史館利用檔案文獻纂修國史的經驗,值得我們當代檔案工作者很好地借鑒和吸收。
參考文獻:
[1]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清國史館奏稿[Z].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4:43.
[2]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清國史館奏稿[Z].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4:910.
[3]清仁宗實錄[M].卷124,嘉慶八年十二月癸亥.
[4]國史館全宗?卷479呈堂稿國史館為移送查議職名[Z].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5](乾隆)大清會典?卷1宗人府[M].北京:線裝書局影印《四庫全書薈要》本,2006:1.
[6] 國史館全宗?卷479宗人府來文為咨覆履親王子名諱事由[Z].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乾隆)大清會典?卷8戶部[M].北京:線裝書局影印《四庫全書薈要》本,2006:68.
[8] 國史館全宗?卷479戶部來文為咨覆鼓鑄道光通寶錢文事由[Z].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9](乾隆)大清會典?卷20禮部[M].北京:線裝書局影印《四庫全書薈要》本,2006:142.
[10] 國史館全宗?卷479禮部來文片覆嘉慶八年敕賜終南山封號事由[Z].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1](乾隆)大清會典?卷59兵部[M].北京:線裝書局影印《四庫全書薈要》本,2006:509.
[12] 國史館全宗?卷479兵部來文咨覆高喀鼎系鑲白旗旗都統任內革職事[Z]. 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3](乾隆)大清會典?卷87內務府[M]. 北京:線裝書局影印《四庫全書薈要》本,2006:812.
[14](光緒)大清會典?卷89內務府[M]. 北京:線裝書局影印光緒二十五年石印本,2006:809.
[15]國史館全宗?卷479內務府來文片覆壽安固倫公主薨逝年月[Z].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6]國史館全宗?卷479方略館來文咨覆大學士禮部尚書章煦著在軍機處大臣上行走事[Z].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7]國史館全宗?卷479欽天監來文 咨覆咸豐年間日月食、晴雨、星相、霜雪、風雹、地震等事[Z].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8](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卷2本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8.
(作者單位:河南科技大學來稿日期:201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