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載體演變規律研究
鄧君在《檔案學通訊》2011年第4期撰文指出,檔案載體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進化,同時,又與社會政治制度息息相關,承載著人類文明的軌跡。縱觀幾千年檔案載體發展,其演變規律有以下幾點:一是檔案載體存儲容量遞增率;二是檔案載體壽命遞減率;三是檔案載體與政治經濟發展的一致性;四是檔案載體與科學發展的同步性;五是檔案載體人工可直接識讀的遞減性。檔案載體發展的上述演變規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對檔案載體演變規律進行探討的目的在于:正確把握檔案載體的發展方向,為未來檔案載體保護提供理論基礎。
論檔案信息專題數據庫的選題
王鳴鳴在《中國檔案》2011年第8期撰文指出,檔案專題數據庫選題是一個戰略性問題,選題確切與否,直接關系到建庫成敗。如何選題呢?作者認為:
首先,要圍繞社會需求選題。關注民生問題是專題數據庫選題的重點。要把選題工作置于社會的大環境中審視,有針對性、有目的地考慮選題項目,使其既貼近社會、貼近公眾,又具有獨創性和開拓性,讓檔案信息在服務中實現最大的社會效益。其次,要配合政務信息公開把握選題。一方面,要緊緊把握時代脈搏,瞄準中心工作和社會新聞信息,通過對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點與熱點的分析把握選題;另一方面,要學習研究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了解國家、地方、行業的中長期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來把握選題。最后,要突出館藏資源特色準確選題。為了突出專題數據庫的館藏資源特色,一是要找準定位;二是要科學分析;三是要突出個性。
四個范式:歐洲檔案學的觀念和戰略變化
——1840年以來西方檔案觀念與戰略的變化
特里?庫克在《檔案學研究》2011年第3期撰文指出,在與記憶和證據的斗爭中,檔案認同已經經歷或正在經歷四個范式或框架或心態的轉移。這四個框架為:證據、記憶、認同、社會/社區。這四個框架是超越時間的,它們沒有互相取代。
法國大革命之后,作為國家公共機構的檔案館開始在歐州并最終在其海外屬地或前殖民地出現,館藏檔案可以提供給公民利用。這些檔案館中的多數重視國家較早的官方檔案。因此,職業檔案人員最初的角色被確定為政府機構司法證據的守護者或保管者。當時的檔案學者及其建立的檔案管理原則——來源和原順序原則,都要求檔案人員以守護這種“自然”的檔案遺存證據為中心,對司法遺存按上下文關系進行整理、編目和保管。證據是這一范式的關鍵詞。
隨著兩次世界大戰、大蕭條以及大量新的社會計劃的實施,國家產生的文件數量呈前所未有的爆炸式激增,迫使重新塑造檔案范式。這一時期的檔案學者(如謝倫伯格們)及其理論著述顯然關注作為歷史資料的檔案的鑒定,關心歷史學者型的檔案員怎樣主觀地創建文化記憶資源,如何運用現代業務工具和方法有效地管理不斷增長的館藏。這樣產生的檔案仍然是人類事業和組織活動的證據,但形成、鑒定、收集、著錄以及理解這個證據的背景發生了深刻的轉型。這個記憶范式,在上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十分盛行。
隨著檔案工作者在大學設立檔案學研究生計劃和檔案學術刊物、檔案專業人員培訓及專業活動的舉辦,他們逐步獲得獨立,并建立了本專業的認同。他們越來越多地吸納其他各學科以及各類利用者的見解,并以專家身份,從服務廣泛的利用出發,去辨別、鑒定、收集和著錄社會資源。檔案從支撐學術精英的文化遺產轉變為服務于認同和正義的社會資源。檔案工作者作為專家,引領社會借助基于證據和共同記憶的檔案找到社會的認同。上述三個范式,在21世紀初期達到頂峰并相互交合。第四個范式——社會/社區:參與式檔案及輔導員型的檔案范式正呼之欲出,西方檔案界已經感覺到再次出現了方向性的轉變。
高校檔案在大學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的作用
卞昭在《檔案與建設》2011年第6期撰文指出,充分利用高校檔案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作者認為:
高校檔案在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有四:一是高校檔案蘊含著獨特而豐富的馬克思主義教育資源;二是高校檔案蘊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教育生動教材;三是高校檔案蘊含著激勵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真實素材;四是高校檔案蘊含著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豐富營養。高校檔案服務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途徑主要有四:一是建立高校檔案服務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領導機制;二是挖掘檔案內涵,豐富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資源;三是優化服務氛圍,營造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環境;四是加強檔案隊伍建設。
弘揚檔案文化彰顯檔案價值
——對江山市檔案文化建設實踐的思考
徐青在《浙江檔案》2011年第6期撰文,介紹了浙江省江山市檔案局(館)在檔案文化建設方面的做法,總結了加強檔案文化建設的經驗。
江山市檔案局(館)在檔案文化建設方面的主要做法:首先是申報檔案文化遺產,打造檔案文化品牌。2000年以來,該檔案局(館)先后申報入選的國家級檔案文獻遺產兩項:一是《清漾毛氏族譜》,二是《浙江抗日軍民救護遇險盟軍檔案》。省級檔案文化遺產一項,即《清代江山長臺地方田地山場產權登記、買賣及納稅檔案》。其次是挖掘特色檔案資源,服務地方文化建設。多年來,該局(館)依靠《清漾毛氏族譜》不斷挖掘其文化內涵,參與相關活動。最后是拓展檔案利用方式,激活檔案潛在活力。基本經驗:一是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融合;二是加強重要檔案征集;三是加大宣傳力度;四是發揮檔案工作者主體作用。
當前我國檔案資源整合實踐的比較研究
孫麗煒在《山西檔案》2011年第3期撰文,就當前我國檔案資源整合四種(順德、浦東、和縣、深圳)模式的產生和發展情況進行梳理,提出了今后我國檔案資源整合的建設性意見。
從背景上比較,順德、浦東、深圳市的檔案資源整合,都是為配合政府機構改革由政府主導而展開的;和縣的檔案資源整合,則是在應對檔案資源建設面臨的實踐問題,由安徽省檔案局在報經省委、省政府同意下,而形成的“縣委總攬、政府領導、檔案部門實施、專業部門配合支持”的工作格局,大刀闊斧地對檔案資源的整合。從對象上比較,順德實行的是檔案館、城建檔案室、房地產檔案室三者檔案實體的整合;浦東新區是分階段、逐步實現“從管理體制、工作職能到檔案資源的全面整合”;深圳也是將城建檔案館與綜合檔案館進行整合,并增添了一些新的職能;和縣則不僅包括城建檔案館與綜合檔案館的整合,還包括對房產、國土等其他部門檔案的整合。
從措施上比較,順德、浦東、深圳采用的是成建制歸并,和縣主要是行政推動并輔之以地方法規的規制。借鑒以上經驗,今后,我國檔案資源整合,應以政府機構改革為契機,探索檔案部門大系統管理的機制;以資源整合為抓手,建立覆蓋人民群眾的館藏資源;以法律建設為措施,減少爭議和實踐操作的難度。
國家檔案資源建設的途徑,問題與策略
陳姝在《北京檔案》2011年第6期撰文認為,從目前各地的工作實踐以及學術界的理論研討來看,國家檔案資源建設的途徑主要有七個方面:一是前端控制;二是檔案接收;三是檔案征集;四是主動記錄;五是全面采集;六是資源整合;七是資源監控。共性問題主要有:一是急速增長的數量難掩歷史檔案欠缺的遺憾;二是館藏檔案門類和載體形成結構比例失衡,內容單一;三是缺乏特色檔案資源。加強國家檔案資源建設應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從國家層面上講,應完善檔案館網結構,切實保障綜合檔案館作為所在區域的檔案保管和利用中心的地位不動搖,并帶動其他各類檔案館的發展。二是從檔案資源建設的七個途徑上下工夫:積極實施檔案資源的控制,將各種門類和載體的檔案及相應的電子文件收集齊全,按時歸檔;依法開展檔案接收工作;靈活開展檔案征集工作;踴躍參與主動記錄工作;全面采集檔案資源;科學實施檔案資源整合;通過立法或其他行政手段,切實監控重要檔案資源。
基層檔案局、館長的角色定位
章華明在《檔案》2011年第3期撰文認為,目前,我國從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到基層檔案局、館,基本實現了局、館合一,但局、館人員的待遇卻有所不同。這種局、館合一的體制,不利于檔案事業的發展。基層檔案局、館呈現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實際地位低,硬件條件差;二是隊伍青黃不接,處于轉型期;三是守成有余,進取不足。對于局長兼館長甚至兼地方史志辦、黨史辦主任的局、館長來說,其工作重點應在行政方面,是“行政”干部,和普通檔案館長有所區別;從檔案的日常管理、查閱利用服務和檔案編研來說,檔案館長應是管理學兼歷史學方面的專家;檔案館長應利用資源和時間優勢,鼓勵其同事一同參與檔案編研、歷史乃至文化研究,共同培養成某一方面的專家、學者。務必成為基層檔案局、館真正的核心人物和事業發展中的代表人物。
推動檔案文化發展和繁榮
孫成德在《蘭臺世界》2011年8月上旬刊撰文指出,檔案文化是國家和民族文明傳承的不竭源泉,是歷史確立的精神坐標,是社會發展的持續基因。作者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體制改革的試水、國家綜合檔案館逐步向國家公共檔案館轉型,為社會公眾提供檔案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成為日益強化的現實需要和發展趨勢。檔案工作在從“三線”走向“一線”,由神秘轉向公開,檔案承載的豐厚歷史文化從塵封中走向大眾,社會公眾的認知度和美譽度在不斷增強。推動檔案文化發展繁榮的基本途徑:抓住主題主線,挖掘館藏資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塑造優秀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懷上下工夫。一要搞好檔案宣傳、項目建設、品牌創建等專項規劃;二要結合檔案館藏特點,著重抓好民族、地域歷史檔案文化資源開發,在表達文化特色上做文章;三要創新檔案作用于社會的內容形式,提升檔案文化的吸引力;四要做好檔案創意品牌,實施檔案文化“走出去”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