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注定是一個重要的年份。她是21世紀又一個十年的起始年,是“十二五”的開局年。新年伊始,廣東省委省政府把民生放在第一位,吹響了“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號角,讓我們在寒冬倍感溫暖!
“幸福廣東”不是空洞的口號,而要切切實實地給廣東人民帶來幸福。其中,不可否認,教育是人民群眾最密切、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大事,牽系著千家萬戶的幸福。正如中共廣東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所言,教育是培養人、改善人們生活的重要途徑,是家庭幸福、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使每個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建設幸福廣東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0年,因為中等職業教育給力的規模增長,廣東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86.2%,提前一年實現了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跨入全國先進行列。而在內涵建設方面,我省中等職業教育積極探索構建現代職教體系、中高職銜接一體化培養技能型人才,改革創新辦學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在全國處于領先位置;高等職業教育在國家和省級示范院校建設、特色專業建設、精品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專兼結合教學團隊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這些努力使得廣東職業教育技能型人才培養能力不斷提升,更好地服務了“雙轉移”戰略,服務了民生改善,增強了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夯實了根基。
《南方日報》1月19日撰文指出“教育不先行,廣東難幸福”。發達國家的經驗也告訴我們,職教不先行,教育難改善。教育這一民生工程不改善和發展,廣東民眾又怎言幸福?因此,發展壯大職業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是廣東“十二五”期間必須全力以赴要做好的事情。
發展壯大職業教育,有助于經濟轉型升級。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亞歐各國紛紛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解決就業和再就業問題,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因為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并能幫助學生獲得21世紀所需的技能和資格,對解決青年就業問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發展壯大職業教育,有助于經濟協調發展。廣東雖然是經濟發展大省,但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珠三角地區發展良好,粵東西北發展不足,好比一個人“軀干龐大,四肢瘦小”。盡管過去幾年廣東職業教育在助推“雙轉移”上取得了好成績,但對于巨大的經濟發展需求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使廣東加快推進經濟協調發展,還需要繼續著力發展壯大職業教育,為粵東西北的振興輸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發展壯大職業教育,有助于改善人民福祉。幸福是一種感覺。但是這種感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物質經濟條件的改善,物質經濟條件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又依賴于人對于技能的掌握程度。歸根結底,改善人民福祉關鍵在于讓人擁有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能夠找到一份適合自己興趣、能夠發揮自己特長的工作,有一個和諧開心的工作及生活環境,身心快樂,這就是幸福的本質要求。這也是職業教育能夠給予的。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說,要“讓幸福像花兒一樣盛開”。我們同樣也希望廣東職業教育像花兒一樣盛開。讓我們一起為“花兒”除草、澆水、松土、施肥,讓這朵鮮花把幸福的芬芳灑向千家萬戶。
責任編輯鄭藹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