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結合佛山市順德區鄭敬詒職業技術學校試行學分制的具體實踐,探討試行學分制的做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在順德全區實施區域性學分制的設想與建議。
關鍵詞:中職;學分制
當前,隨著新形勢的變化,中等職業教育面臨新的課題:教學管理模式如何適應生源狀況的變化,面向全體學生,根據學生自身發展的特點和要求實施教育;如何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適應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培養多元化的人才。筆者認為,要解決上述問題,學校應不斷創新教育教學理念,改革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從學年制向學分制的轉變是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制度的根本轉變,通過實行學分制,改變教學體制單一、培養人才單一等狀況,才能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活力。
一、中職學校推行學分制的必要性
1.社會發展呼喚中職學校實行學分制。
職業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中職學校培養學生要在知識結構上能適應就業需求,在能力結構上能適應就業市場變化。學分制的彈性選課制度能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強化專業方向,使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占據主動地位。
2.學生素質的差異要求實施學分制。
大部分的中職生入學成績都較低,基礎較差。學生無法適應傳統的“學年制,三段式”課程教學模式,他們對理論學習常常產生極大的抵觸和恐懼心理,因此,學校要提供“多能適用”的教育給不同程度的學生,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各取所需”,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現代中職學校教學改革和管理需要學分制。
實施學分制,為中職學校課程改革提供了操作平臺,實行彈性的教學體系,有利于實施“訂單培養” “工學結合” “合作培養” 等新型教學模式。提倡選修制度,強化核心技能,能夠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從源頭上解決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問題,保障中職教育與時俱進,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二、中職學校推行學分制的具體實踐
我校是一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從2006年開始試行學年學分制,并逐年推進,現已取得初步成效。我校的具體做法是:
1.準備階段。
2004至2005年,學校把推行學分制列為學校工作計劃,派遣行政和部分骨干教師外出參加有關學分制等方面的內容培訓,初步制定了學分制實施方案,并通過專題講座、板報等形式在全校師生中進行廣泛宣傳、動員,讓全校師生對學分制有基本的了解和認識。此外,為配合學分制的推行,學校制定了一系列與學分制相配套的教學管理制度及實施細則,如《學分制管理規定(試行)》《關于學生學業成績考核辦法》《關于課程補考、緩考與重修的規定》等。學校還組織各專業教研組長制定了學分制條件下的各專業實施性教學計劃,按必修課、限選課和任選課課時各占總課時的60%、30%、10%的比例重新構建各專業課程體系,加大實習實訓課的課時比例,重新修訂各課程教學大綱,形成以必修課(含德育課、文化基礎課、公共基礎課、主干專業課)、限選課、任選課為框架的“寬基礎、活模塊、重實踐、多方向”的模塊化課程模式。
2.實施階段。
2006年9月開始,學校開始正式試行學年學分制。任選課課程在每個年級的第2~5學期開設,每周4課時(每周三、四下午)上任選課,學生按課程班上課。在學生選課前,學校做了具體的指引工作,下發到學生手上的“任選課安排表”中對每一門任選課程的內容、上課教師、上課地點都有詳細的介紹和說明。學生的選課操作安排在機房進行,利用鵬達軟件進行電腦選課,部分第一次選課不成功的學生還可以進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電腦選課。在教學資料的供給方面,采用教師的自編講義為主、外購教材為輔的形式。每學期期末考試結束后,由各個科任教師將學生的理論、實操考試成績、總評成績以及學生校內實習成績錄入鵬達系統,班主任將學生的獲獎情況以及學生校外頂崗實習情況按學分制管理辦法的規定折算成相應的學分錄入鵬達系統中,由系統按照程序設置自動計算出學生的總學分,對學生的學分進行管理。
從2006年9月至今,學校試行學分制已有四年多,在學分制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學校每學期召開一次有關學分制的專題研討和總結交流會,針對學分制出現的各種問題不斷進行修改、調整、補充和完善。
三、試行學分制取得的成效
1.促進學生學習成績與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
我校實施學分制改革,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明顯增強。2008年至2010年我校參加高職考試的上線率分別為89.81%、93.86%、100%,在全區13所職校中分別位列第二、第三、第一。另外,通過試行學分制,加大了實踐、實訓課程的教學力度,學生的動手能力、專業技能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各專業學生的中級技能考證通過率均超過98%,在學校、區、市、省舉辦的各類技能大賽中,學生都取得了好成績。近三年來,共有100多名學生在區級以上的各類技能大賽中獲獎,其中在2008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等職業學校數控銑競賽中,我校模具051班學生吳景良代表廣東省參賽,獲得優秀獎。
2.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在學分制新教學體制下,學生每學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2門規定范圍內的任選課程,4個學期可以選修8門課程,學校每學期提供給學生自主選擇的課程有70多門,涉及的學科很廣泛,滿足了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拓展以及學生興趣和特長發展。學校還積極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活動或提升技能水平取得獎勵學分來代替部分任選課學分,有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目前,我校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普遍得到提高,畢業生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3.促進教學管理和教育教學改革。
學校通過制定一系列的學分制管理制度、實施辦法以及學分制條件下的各專業實施性教學計劃,規范了教育教學活動的管理,促進了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通過采用專業的鵬達學分制管理軟件進行教育教學管理和學分制管理,提高了學校教學教務管理效率,促進了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通過實施學分制改革,實行彈性的教學體系,促進了我校的教育教學改革。目前我校的教學模式靈活多樣,構建了多渠道、多層次、多規格的培養模式,如對珠寶專業學生實行的是“1.5+1.5”(即1年半在學校,1年半在工廠)訂單式培養模式;對來自粵北山區的學生實行“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此外,還有以本地企業冠名的“東泰班” “海信科龍班” “順達電腦班”等校企合作模式。
4.促進教師隊伍建設壯大。
任選課的學分雖然只占總學分10%的比例,卻是學分制模式下重要的一環。通過學生選課程、選教師,引入競爭機制,有效調動了教師教學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激勵教師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教師為了使自己的任選課能受到學生的青睞,廣泛搜集資料,編寫校本教材(或講義),打造自己的教學風格。學校的重視、教師個人的不懈追求,成為教師完善自我的原動力,有效提高了教師的業務水平。
四、實行學分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校試行學分制以來,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給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帶來了新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選課管理工作繁重。
由于學生的自我認識不深刻,對選課不清晰,經過3次選課后,仍有部分學生選不上課、重復選課或不選課,只能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學位的指派,還有部分學生上了幾次選修課后,覺得對所選的選修課不滿意,要求中途轉換選修課課程,導致選課管理工作十分繁重。
2.上課管理難度加大。
學生上選修課時打破了原行政班級的界限,重新按課程班組班上課,任課教師組織管理教學的難度加大,教師對學生的情況不熟悉,學生違紀后跟蹤教育困難,特別是個別學生鉆管理的空子,導致缺勤現象時有發生。
3.教學成本大大提高。
在學分制教學體制下,很多教學班屬于小班教學模式,室場使用、耗材、師資配備等必然增加,很多課程需采用自編教材,由于是少量印刷,導致單價高;由于公共室場的需求增大,必須添置多媒體平臺等設備,這些現實情況都讓教學成本大大提高。
五、關于實行學分制的思考與設想
在目前的配套政策下,學分制還不能完全發揮其作用,還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單純一間職校實施學分制,師資、教學設備等資源相對不足,而順德全區共有13所中等職業學校,其中有9所均為國家級重點職校,職教資源非常豐富。因此,筆者設想:如果能由區教育局牽頭組織,將13所職校整合起來共同組織推行區域性的學分制效果會更好,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學分制和彈性學制,達到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學校、選擇專業、選擇教師、選擇課程的效果。通過學校之間的學分互認,合作推行學分制,才能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在滿足學生要求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和學習積極性,同時還可以促進職校教師之間和學校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全區的師資隊伍建設。
(作者單位:佛山市順德區鄭敬詒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楊黎明.職業院校實施學分制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蔣國平.廣西中等職業學校實施學分制的調查與思考[J].高教論壇,2006,(4).
[3]張剛,李勁松.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學分制改革幾個問題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1).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