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針對《企業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現狀,借鑒行為導向理論,提出應用“課程雙元整合法”改善教材,改正教法,探索一條適合校內實施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的課程改革路徑,提升會計課程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關鍵詞:企業財務會計;課程改革;一體化教學
能否有效實施課程的技能實訓,是衡量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標桿。會計教育的最基本目標,是通過培養和訓練使學生具有初級的會計專業理論知識和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核算技能型人才。《企業財務會計》是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以實訓為載體,突出“做中學、學中教”,是提高會計學習質量的重要途徑。根據職業教育的課程教學改革方向,筆者近年來不斷實踐,提出“雙元整合”的《企業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法。
一、改革傳統課程教學“單向一元制”的迫切性
(一)教學模式落后。
目前,職業教育的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大部分都是先理論后實習,并獨自成課,繼承著明顯學科體系的“普教”模式,造成教師難以施展符合中職生需要的“二元”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質量,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束縛和瓶頸,無法實現把中職學生培養成為“應用知識”的人才目標。由于缺乏基于實踐與知識結合的學習方式,造成知識的學習與應用割裂,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能動性受到限制。
(二)教學資源不足。
目前,許多中職院校對會計課程進行了“模塊化”或“項目化”的改造,但大多數僅停留在結構的變化和形式上,加上缺乏實訓場室,導致教學資源跟不上教師的教學方法,課程教學難以持續有效和積極參與。
(三)教法適用性差。
綜觀目前眾多的職業學校會計實訓教學方法,存在過于超前化或者是過于理念化的缺點,基本不具備本土課程教學所必須的操作簡便、直接普適、科學包容的特征,造成學生、教師對教學管理難以適應的局面。
二、“課程雙元整合” 教學法的內涵
所謂“課程雙元整合法”教學,是指中職學生在學校內,一門專業課程通過組合不同的教材,在校內進行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進行技能實訓教學,以完成課程教學一體化的方法。其應用理念是:知識、理論和能力訓練應當盡可能一體化進行;時間、地點、教師盡可能不分離。其關鍵是要解答,會計職業教育應該學習的是“會計是如何工作的”,而不是“什么是會計”。
“課程雙元整合”教學法并非完全的“二元行動導向法”,而是實訓導向型教學法在會計課堂教學的靈活運用。其核心意義是:整合現有的教材,在校內最大限度地實現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技能學習的統一,符合二元認知的理論思想。
三、“課程雙元整合制”在《企業財務會計》教學中的應用
《企業財務會計》《企業財務會計單項實訓》《企業財務會計綜合實訓》是企業會計教與學配套的三本教材。前一本是理論知識,后二本是實操用書。該課程在實施教學時,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理論課教學與單項實訓課同步進行。
該階段中,教學目標以學生認知為主,通過對單項實例的工作目標細化,讓學生掌握會計核算的一般技能。一是“學中做”。剛開始時,教師應漸進式地布置實訓動手任務,以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并在實習課中體會理論學習的重要性,逐漸形成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認知思維。二是“做中學”。教師由“主角”慢慢演變為“導演”,其主要工作是把知識分解到單項實訓中,形成“任務載體”。“任務書”是“教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和形式集中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以實踐、技能為重點的原則。同時,在每一輪實踐之后,都有所深入有所提高地按實訓項目要求設計考評表,學教雙向形成小結,并作為過程性及終結性評價的依據。設計這種以“任務”為主線,理論課為實習課服務,實習課幫助認知理論知識的教學方法,符合以形象思維作為主要思維方式的職業教育對象的要求,有助于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
第二階段: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讓學生通過整體、連續的“行動”過程構建會計知識和技能。
完成第一階段的教學任務后,通常是自第四學期的第15周起,接著進行為期4周以上,帶有“學習領域”課程內容的會計綜合模擬實訓活動。
目前,社會能提供的會計實際工作崗位有限,在學習情景影響不大和利用好現有資源的情況下,《企業財務會計綜合模擬實訓》通常在課堂里做簡單會計崗位布置,就能夠進行“理實一體化”的教學。其過程一般是:
(1)挑選合適的教材。綜合實訓用的教材很多,但良莠不齊,選擇的標準應是:會計工作過程的典型,難度相宜,資料完整,仿真度高;“案例”實用、好用、耐用;具備接近“學習領域”課程方案的特征。
(2)制定《會計綜合模擬實訓教學實施方案》。通常是參照教材上的“教學計劃或安排建議”,結合學校的專業課程計劃,制定相關的具體實施細則,包括《實習安排表》《實務操作規范及評分標準》《學生的考評表》《實習報告》和《實習鑒定》等教學文件。
(3)用與會計工作過程相關的內容分別以“建賬”“填制憑證” “登記賬簿” “編制報表”等名稱確定學習領域,按學習和工作領域描述的要求,編寫《學習領域描述表》,參考格式見下表:
XXX專業學習領域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會計專業貼近職業實踐,會計課程標準與企業財會執行同一標準。票據傳遞的剛性,崗位流程的系統性以及工作要求的法規性等特點,為教師設計《典型工作任務表》以及進行工作任務分析帶來便捷,從而減少了工作領域描述的困難。這也是會計專業課程在“基于工作過程”的內容選擇上,較其它專業優勝之處。
(4)組織指導學生在校內依照《會計綜合模擬實習》內容,進行學習場所典型工作任務的實習。至此用兩個學期,每周課時4節,完成《企業財務會計》課程“理實一體化”的教學任務。
四、對教師的建議
(1)尊重傳統教育方法,以會計知識學習為主,單項實訓輔助理解。在“2+1”學制下,會計基礎知識的學習是重點,因此每一單元宜采用“邊做邊講,邊練邊學”,加強應用知識協同理解知識的認識學習方法。到第四學期綜合實訓前,單元學習則采用先做實訓,后歸納總結知識的辦法。使用這種策略,對學生考取會計證非常有利。
(2)指導完成實訓任務的控制。包括:僅幫助描述經濟業務,學生在課內獨立完成任務;僅告訴核算結果,讓學生課外獨立完成過程;分組輪崗,課外集體完成任務。這些方法,教師都應該進行引導、驅動、演示、展開全部或部分過程結果的指導,并根據學習內容和教學目標的不同分別或綜合使用。
(3)選擇適當的實訓場地。在校內擁有專門的會計實訓室,來模擬會計工作崗位是理想的做法。當實訓場所不足時,可選擇手工實訓在普通教室,會計電算實訓在多媒體教室。
(4)制定評價和考量標準。應以學生為主,注重參與度和有效度。參與度包括參與訓練的學生人數的多少、知識應用的深淺、參與的自覺性程度的高低;有效度包括課堂教學提出的問題和學習任務的解決程度、投入時間與產出效果比、是否促進了學生的良好發展。
總之,“雙元整合法”是教師在包容而不排斥現有的課程制度下,從實際出發,對原有的課程知識體系,從應用的角度進行系統化的整合改造。這種簡單、直接、有效的職業課程教學方法,通過“三課一體”的教材改善,強調能力目標的教學改正,具備了實訓導向教學法的主要功能,適合目前無法實施“企業——學校雙元制”而采用的職業教育模式。
(作者單位:開平市吳漢良理工學校)
參考文獻:
[1]候延霞.淺談職業學校實行一體化教學的必要性[J].職業,2007,(3).
[2]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鄧澤民,陳慶合.職業教育課程設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