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北京市科委、市財政局牽頭編制的《北京市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方案》提出,到2012年底北京市計劃推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3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23000輛,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7000輛,并配套完成3.6萬個充電樁及100個快速充電站建設。
為促進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4月初已通過北京市經信委審查的《北京汽車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擬定了一項特殊政策,即消費者在購買純電動汽車時,除將享受與深圳相同水平的優惠補貼外,還將享受“不搖號、不限行、不納稅(國家代付)”(以下簡稱“三不”)的特殊優惠。近期重量級的鼓勵政策頻出,北京市利用財政補貼與現有的限行、搖號政策來推進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策略已很明確。
國家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目的主要有三個:一是執行替代能源戰略,減少石油依賴的風險與束縛;二是環境保護與節能減排戰略的需要;三是中國汽車產業實施“彎道超車”策略,借能源革新之勢壯大本土汽車產業。對于北京市而言,發展新能源汽車最優先考慮的莫過于環保和節能減排需求。根據5月16日北京市政府發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時期節能降耗與應對氣候變化綜合性工作方案》,從明年開始,全市將執行機動車“國五”排放標準,并爭取在今后五年淘汰老舊機動車40萬輛。同時大力推廣應用混合動力、純電動等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規模將達4萬輛以上。此外,根據年初北京市環保局公開的消息,“十二五”期間,北京市將減排項目由原來的兩項增加為4項,減排領域也將新增機動車和農業,到2015年氮氧化物污染將減少40%。要實現這一目標,北京無疑需要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節能效果最好的純電動汽車。
政策方面,在“三不”政策問世之前,《北京市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方案》已提出,將給予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最高補助每輛5萬元,純電動乘用車最高補助每輛6萬元。如此大的補貼力度,對于售價多在15~25萬區間的國產純電動汽車而言,若政策落實到位已令新能源汽車在價格上形成較強競爭力。
而在產業方面,“十二五”期間北京發展的純電動車型籽主要來自北汽和長安兩個企業。北汽福田良好的商用車制造基礎,令北汽集團的純電動客車、純電動灑水車、純電動桶裝垃圾車運輸車、純電動壓縮式垃圾車等技術發展相較于轎車產品更為成熟(北汽的第一款純電動轎車截至目前仍在開發當中)。長安汽車去年在北京竇店建設了高端自主品牌及新能源車生產基地。今年7月1日,該基地的純電動車生產線將建成投產,首款純電動汽車是代號為C303的B級車。總體來看,北京本地的新能源汽車在未來五年里仍較為稚嫩,難以肩負北京市推廣新能源汽車的重任。
客觀的說,隨著新能源汽車“三不”政策以及更嚴苛的尾氣排放量控制措施的執行,北京市在政策上的激勵效果已漸趨峰值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便是合乎大眾需求的電動汽車產品。而當前國內各省市乃至全球發展純電動汽車的瓶頸就在于電池等關鍵性技術未有實質突破。已誕生170多年的電動汽車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仍然只占世界汽車保有量的0.1%,主要原因也在于此。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曾出臺規定,要求電動汽車在2003年的銷量比例必須達到10%,最終,該規劃因為電動汽車的價格昂貴、充電時間長、續航里程短而夭折。北京應努力避免蹈其覆轍。
“三不”等新政策與各方對完善配套設施的呼聲掩蓋不了汽車產品本身的問題。國內各家汽車企業與相關研究機構,與其不斷鼓動政府出臺更有力的激勵政策,不如多花些心思來解決產品和技術的瓶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