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譽為北京北大門的延慶縣,距北京市區74公里,是首都西北重要的生態屏障。在首都總體功能定位中,延慶被確定為首都的生態涵養發展區。多年來,延慶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為首都提供凈水、凈土、凈氣,成為首都的生態屏障和生態綠洲。
走進延慶縣城,你會發現,這是一座綠色的城市。一處處廣場花紅柳綠,一條條街道綠樹成蔭,一座座公園賞心悅目。延慶空氣清新,全縣林木綠化率已達到72%,自然保護區面積占縣域總面積的28%,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氣多年來在北京市名列前茅。生態環境在延慶不僅僅是綠色、環保的概念,而且還作為旅游休閑產業的基礎設施來建設,全面實現生態景觀化和大地園林化。初步形成了錯落有致、疏密結合的城市布局和山水相間、特色鮮明的園林城市風貌。在建設園林城市的同時,延慶狠抓田園風光保護和大地景觀營造,加快山、水、林、田、路和村莊民居等各種景觀要素優化配置、有機融合,建設最美麗的鄉村。目前,全縣15個鄉鎮全部被評為市級環境優美鄉鎮,其中12個被評為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近幾年來,延慶榮獲國家生態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ISO 14000環境管理體系運行國家示范區等榮譽稱號。2009年6月,延慶被確定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縣,生態文明建設瞄準了更高的目標。
按“十二五”規劃發展的總體目標定位,建設“綠色北京示范區”已成為延慶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任務。延慶縣市政市容委主任魯世寬在采訪中告訴記者,建設“綠色北京示范區”就是要在綠色產業、綠色環境、綠色消費等方面作示范建設,就延慶市政市容委而言,主要任務是開展綠色環境建設,把生態環境優勢更好地轉變成延慶的發展優勢,實現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的有機協調,把發展成果更多地轉變成老百姓的實惠。
全面實施生態文明戰略
打造三個國際一流
記者:延慶的山清水美讓人印象深刻,把生態環境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是延慶提出的延慶特色科學發展之路。請談談發展目標?
魯世寬主任(以下簡稱魯主任):延慶是北京的遠郊區縣,生態涵養發展功能區是延慶的定位。很多人想到延慶就是八達嶺長城、龍慶峽。的確,作為北京重要的西北交通要道和最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延慶為首都的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用水做出了重要貢獻。多年的生態環境保護現在也成為延慶的發展資源。近年來,延慶全面實施生態文明戰略,在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城市、弘揚生態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今后延慶的發展就是要進一步深化和豐富生態文明戰略的內容,準確把握發揮自身優勢,突出延慶特色與轉變發展方式,與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相契合,在三個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搶占新一輪科學發展的制高點。這三個方面就是延慶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三個國際一流”,即打造國際一流的旅游休閑名區,打造國際一流的低碳經濟社會示范區和打造國際一流的宜居城市和美麗鄉村。這個戰略目標與市委賦予延慶探索綠色發展之路的崇高使命以及延慶“十二五”時期的發展目標是不謀而合的,就是我們常提的建設“綠色北京示范區”。我認為建設“綠色北京示范區”,就是要以加強綠色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加快綠色產業發展為核心,以推廣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為切入點,以綠色發展成果惠及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走產業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提升發展與資源、環境良性互動的水平,使延慶生態文明建設始終處于北京乃至全國的前列。
記者:建設“綠色北京示范區”具體是指從哪幾個方面做出示范?其中,您認為最重要的是哪方面?
魯主任:建設“綠色北京示范區”是“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建設在延慶的貫徹落實和具體化。應從四個方面做出示范:一是在綠色產業發展方面作示范;二是在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方面作示范;三是在綠色生態環境建設方面作示范;四是在共享綠色發展成果方面作示范。
作為延慶城鄉環境建設重要部門的負責人,我認為建設綠色生態環境是建設綠色北京示范區的基礎,是首要任務。延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延慶發展的優勢在生態,潛力在生態,希望也在生態。未來五年,要持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力度,讓森林走進城市,讓綠色遍布鄉村,讓河湖扮靚山川,讓媯川大地一步一景、處處如畫。要按照“點、線、面”的空間序列,做好“山、水、林、田、路”五篇文章,建設群山環抱、山水相間的園林城市,充分展現延慶獨特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體要做到三方面:一是雕琢城市園林景觀——以提升城市品位為重點,拓展綠化空間,精心打造園林景觀,最大限度滿足居民生活、休閑對環境的需求。高標準建設城市公園和休閑廣場,配套建設人文景觀和服務設施,形成城市綠色休閑緩沖空間,實現生態功能與休閑服務功能的和諧統一。二是描繪川區田園風光——統一規劃林、田、水、路建設,保護耕地和農村自然生態環境,打造優美獨特的田園風光和大地景觀,營造與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閑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寧靜祥和的生活氛圍。大力實施綠色通道和四大生態走廊建設,豐富景觀層次,提升景觀品質。三是讓垃圾變廢為寶——按照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末端治理并舉的原則,切實構建起垃圾分類收集、再生利用、無害化處理的全過程管理體系,著力構建覆蓋全縣的再生資源分類回收網絡,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確保垃圾全部實現安全無害化處理。力爭到“十二五”末,生活垃圾資源化率達到60%。
推進精細化管理
構建宜居新城
記者:“精細管理 美化市容”工作是今年北京市的重要工作之一,這正好與延慶共建“綠色北京示范區”中心工作相契合。而從城鄉環境建設情況看,也是成果斐然。請談談延慶的經驗。
魯主任:來延慶的外地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延慶縣城的道路變了,較以往通暢、寬敞、漂亮。而長期在延慶居住的本地人,則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延慶的城市公用設施更全了,服務能力更強了,承載能力明顯提升了。這是延慶“十一五”城鄉建設的成就。今年,結合本地實際,我們以“精細管理 美化市容”為著力點,大力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建設與管理,進一步改善了縣域環境面貌,提升了環境質量,增加了生態涵養功能。
一是以“6邊3亂”為重點,實施大整治,城鄉環境面貌得到改善。按照劉淇書記“出標準、滅死角、落責任、上水平”的重要指示,從治臟治亂、徹底整治抓起,對全縣臟亂點、衛生死角進行了調查,并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深入實地了解情況,有針對性的制定了工作方案,細化了工作措施。具體做法是:定重點——“6邊”是指“路邊、村邊、田邊、山邊、河邊、林邊”為主要整治區域,“3亂”是以“亂倒垃圾、亂堆亂放、私搭亂建”為重點整治內容;落責任——對全縣衛生責任區進行細化,將6邊納入管轄范圍,形成“橫到邊、縱到底”的管理網絡;出標準——編制《延慶縣農村環境整治標準》、《延慶縣環境管理“十字”方針》等文件,為工作提供指導與依據;清死角——在全縣范圍內啟動整治行動,重點清理積存垃圾、亂堆亂放、違法建設,集中消滅臟亂點與衛生死角;提水平——實行部門聯動,組織開展交通秩序、旅游秩序、噪聲污染、違法廣告等系列整治行動,凈化市容秩序。通過大整治,消滅了一批衛生死角,城鄉環境面貌得到改善,特別是城鄉結合部、主要公路沿線、鄉鎮政府所在地、農村周邊的環境和以往相比有了較大的突破。在北京市第一、二季度環境衛生綜合考評中,延慶名列各郊區縣首位。
二是以“自然生態”為原則,建設大景觀,努力提升城鄉環境檔次。在“十二五”規劃中,延慶明確提出要充分依托環境優勢,構架大格局,建設大環境,努力提升檔次,建設秀美媯川,實現“縣景合一”。按照縣“十二五”規劃的整體部署,我們把大尺度打造田園風光作為環境建設根本目標,以生態自然為原則,緊密結合全縣新的戰略增長極,確定了“三溝、兩帶、一中心”環境建設重點。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我們總結出了“ 清、拆、整、聯、綠、理、精、美、特、全”的環境建設十字方針,并積極用于指導實踐。在縣域東部打造了千家店百里山水畫廊,被評定為國家4A級景區;在大莊科昌赤路沿線依托良好植被改造環境,凸顯了生態效果;圍繞四季花海溝域對大環境進行整治,建設了一條集菊花觀賞、休閑觀光、產業富民為一體的東部景觀帶;對媯水河沿線環境進行了大力建設,打造了一條“以林為骨、以水為脈、山水相依、林城共榮”的腹地景觀帶;此外,北山景觀帶、南山景觀帶也在規劃實施中。通過幾年的建設,極大的提升了大環境建設檔次,豐富了景觀,有利的促進了產業發展。
三是以“精細高效”為目標,推進大管理,努力提高環境管理效能。按照首環辦“精細管理、美化市容”和“精細化、網格化、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延慶以“精細高效”為目標,認真研究城鄉環境管理的責任落實機制、日常監督機制、考核激勵機制,努力實現城鄉環境由突擊型、運動型向常態型、長效型轉變,逐步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具體做法是:建立了一支隊伍——成立了1.2萬人的專業保潔隊伍,主要負責清掃保潔、垃圾收集、“三亂”清理、設施管護、日常監督工作,基本覆蓋了農村環境的各個方面。落實了兩個模式——在城區實行衛生責任區劃分和“門前三包”責任管理制,有效解決了推諉扯皮的問題,實現了管理上的無縫隙銜接。在農村落實“1435”管理模式,建立了一套環境管理網絡,將全縣農村全部納入環境管理范疇,實現了保潔日常化、作業標準化、管理規范化的目標。實行了三級監管——建立了縣、鎮、村三級監查體系,縣級成立專業的監查隊伍,分片對全縣環境進行巡查;鎮級由市容所落實檢查人員,每周對鎮區環境進行普查;村級設立環境專管員,每日對村內環境例行檢查。創建了四個平臺——結合環境工作特點,通過建立網絡、編制刊物、開設電話熱線,逐步建立起了“一網一刊一報一熱線”的環境互動平臺,及時通報了情況,聽取了建議,發現了不足,曝光了問題,極大的提升了鎮村環境意識,促進了工作開展。創新了考核評價機制——把城鄉環境建設與管理指數納入全縣年度考核,將考核分值從4分提高到20分,有針對性的制訂《延慶縣環境建設與管理考核評價辦法》,落實考核任務。通過加強環境管理,提高環境管理能效,城鄉環境管理更加有力、更加規范,縣域整體環境質量、鎮村環境意識均有了明顯提升。
記者:謝謝魯主任。
(責任編輯:黃荔)
編后:
美麗延慶美麗鄉村
走進長城腳下的延慶縣石峽村,不禁驚詫于她的干凈、整潔與美麗,整個村子仿佛是石頭做的,錯落有致,纖塵不染。這樣一個深山峽谷之間的小山村,就是因為環境整治和建設變了模樣。
過去,延慶大多農村由于地處偏遠,加上村民缺少環境意識,垃圾沒人管,雜物家家堆,村里村外的環境成了“老大難”。自“十一五”初開始,延慶積極響應北京市關于農村環境整治的號召,大力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工作。于是,在市政等主管部門和鎮村組織下,各村的村民們清了垃圾,搬走了柴草,栽了花,種了樹,像八達嶺石峽這些村還別出心裁的用村邊山上的石頭鋪了街道,修了花池,建了院墻。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幾年的努力,延慶農村環境整治取得了明顯成效,全縣村莊環境達標率達到92%,廣大農村徹底改變了模樣。
家有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在村莊環境整治初見成效后,延慶充分結合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將農村環境整治逐步由原來的一個個點向一條條線、一個個區域大力拓展。幾年來,延慶先后完成了400公里道路沿線和一批重點區域的環境綜合整治。千家店的百里山水畫廊就是大環境綜合整治的代表之一。步入百里山水畫廊,巍峨的群山環抱下,綠樹掩映,溪水潺潺,風景如畫。特別是每逢8、9月份,幾千畝的金燦燦葵海,配上城市里難得一見的湛藍藍的天、白亮亮的云、清凌凌的水,美得讓人流連忘返。若再走入沿線的一兩家農戶,訪訪民風,聽聽民俗,實在是再美不過的享受了。
為了進一步改善農村面貌,方便廣大村民生產生活,延慶在開展環境整治工作的基礎上,還全面落實了新農村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自2008年以來,先后硬化農村街坊路63萬平方米,建設農村垃圾房332座、農村公廁150座、渣土填埋點260座、堆肥點200座。除此以外,按照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的要求,延慶還在130個村實行垃圾分類達標試點,在全縣范圍內積極開展了垃圾分類工作,累計配置人力垃圾分類收集車1120輛、戶用桶76000余組。現如今,廣大農村的路平了,水通了,垃圾有處倒了,村莊整體環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