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0月,首都環境建設辦組織中央單位、駐京部隊等首都環境建設辦工作聯絡組成員赴廣西省南寧市進行了學習考察。考察組實地考察了南寧市環境建設成果,其“中國綠城”之稱名不虛傳,其環境建設重在惠民,環境建設因地制宜和環境建設職責明確的經驗更值得學習與借鑒。
一、南寧市環境建設情況介紹
南寧市環境建設重在惠及于民,曾于2001年、2006年先后兩次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2007年還獲得了全球人居領域最高獎項“聯合國人居環境獎”,2010年獲得了“全國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稱號,2011年10月又喜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成為全國獲此殊榮的八個省會城市之一。這一系列沉甸甸的榮譽折射出南寧市十多年來在環境建設方面的不斷投入和不懈努力。
(一)打造“中國綠城”,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南寧市早在2000年便確立了創建“中國綠城”的目標,在城市建設中堅持“生態立市”的理念,注重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山、河、湖、溪為依托,因勢利導,實施環狀、帶狀、層狀綠化,形成了多板塊、多層次和群落式的園林景觀。同時,持續深入推進“百里環城森林生態圈”工程,不僅大種樹,種大樹,全力做好“綠文章”和“樹文章”,還堅持連續每年種樹都在150萬棵以上,并在全市建立了連點成線、連線成片、連片成面的森林體系,建成了一批公園和街頭綠地,包括集中體現“中國綠城”風貌的“名樹博覽園”,穿越中心城區的邕江兩岸30公里長的綠色長廊,40.5公里長的快速環道、82公里長的環城高速兩側,形成了南寧市綠色生態圈,由此獲得了“半城綠樹半城樓”的美譽,使得“綠野連八桂,林帶環邕城,青山半入城,大道成森林,綠蔭山山有,流水處處春”的“中國綠城”名副其實。
(二)打造“中國水城”,建設現代宜居城市
南寧市2009年提出了打造“中國水城”的目標,依托水資源豐富、內河密布的優勢,南寧市計劃投資300億元,用10年時間,將該市建成一座“水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濱水生態城市,構筑“藍脈綠羽”的城市內河水系和綠地景觀系統結構,形成18條景觀態廊道、24個湖泊和五大環城水系為一體的水、景、人和諧共存的城市環境。為此,南寧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的決定》,重點對全市18條內河進行綜合治理,徹底整治南湖及其周邊環境。目前,“中國水城”工程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
(三)積極創新,提升市容環境質量
南寧市積極探索環衛作業市場化運作,采取作業質量與經濟利益掛鉤,實施了城市道路清掃保潔工作由環衛站內部職工責任承包,有效地調動了環衛職工的積極性,提高了工作效率,確保了工作質量。為加強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南寧市與英國生物技術公司合作,引進先進的減排技術和項目投資,將生活垃圾處理后燃燒發電,既減少了填埋氣體對大氣的污染,又產生了一定的經濟、社會效益。南寧市自2003年起探索實行了生活垃圾收費制度,既約束了有些市民隨意丟棄垃圾的不良行為,也為垃圾無害化處理籌集了一筆寶貴的資金。此外,南寧市還積極引進先進設備,提高環衛作業效率。
如今,放眼南寧,但見滿目青翠,綠葉婆娑,讓南寧人也讓中外游人盡享“城在綠中,綠在城中,終年常綠,四季花開,山、河、湖、溪與綠樹鮮花交相輝映,綠化、美化、彩化、果化與亞熱帶風光融為一體”的美好生活,宜居城市不虛其名。
二、學習考察啟示
通過與南寧市環境建設相關部門的座談和實地參觀,首都環境建設辦考察組從南寧市環境建設中獲益匪淺,啟示良多。
一是環境建設重在惠民。最直觀的感受是行走于南寧街頭,沒多遠就有街頭公園,大街小巷整潔優美,道路商鋪井然有序,環城綠意盎然。夕陽下,隨處可見家長帶著小孩愜意地在休閑場地里玩耍。從市民的閑庭信步與悠然表情里不難感受到他們對這個城市的宜居環境是頗為滿意的。由此想到首都的環境,看到的往往是行色匆匆的路人和擁擠不堪的車輛,公園綠地也是人擠人人挨人。如何協調好人與環境的關系看來是首都環境建設的首要命題。
二是環境建設因地制宜。從2000年開始打造“中國綠城”到近幾年提出的打造“中國水城”,南寧市依托其氣候特征和資源優勢,有針對性提出因地制宜的城市環境建設思路,使得環境建設主題明確。“綠城”和“水城”的打造,既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有助于城市宜居,同時在環境建設方面有明確的方向,便于開展工作,容易獲得群眾的認可。對于首都這樣的特大型城市,如何依托首都的自然環境條件,揚長避短,開展主題更加鮮明的環境建設是又一啟示。
三是環境建設職責明確。自2005年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建設以來,南寧市編制了《南寧市森林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相繼出臺了《關于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意見》等25份文件,南寧市政府還與各區縣、各市直屬單位逐一簽訂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目標管理責任書,明確了各單位的工作職責,從政策、措施上有力保障了創建工作的順利進行,“百里環城森林生態圈”建設得以落到實處。由此看來,責任明確是環境建設的基本要素,是成就事業、達到目標的可靠途徑。職責明確,監管到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方談得上人人營造、人人共享宜居環境,才能形成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
(執筆人:吳亞梅、康宏志、
舒瑞請、任玉霞)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