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有多遠,人類就能走多遠。這則廣告語耳熟能詳卻也與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豪言相類,這種語言表述透著主觀唯心主義的浪漫,令人浮想大躍進的荒誕,這種語言表述無非想肯定思想能動性的決定作用,提醒人們切莫忽視思想的力量。也許我們更應該膜拜信仰的力量。雖然思想是信仰的原創,但信仰把思想系統化并廣為傳揚,信仰濃縮了思想的精華。信仰在人生的長河里,發揮著如航標燈般無可替代的作用,她指引生活方向、堅定理想信念、明確奮斗目標。信仰的作用在于釋疑解惑以廓清千百年來困擾人們的迷茫,以助于人類建立精神家園和形成價值觀念,具體而言,就是要解決“我從哪里來、我要干什么、我到哪里去”的問題。漫漫人生路,社會實踐磨礪了人,信仰的力量鍛造出人類堅實的精神支柱,她承載著人類的苦難、沖破了困惑的陰霾、挺起了社會的脊梁、支撐起歷史的天空、守望著我們共同的美好訴求。
信仰是引導人們直面苦難的力量。在茹毛飲血的洪荒時代,物質匱乏、精神空白,混沌未知的人們對自身的現實處境百思不解、困惑難消;我們為什么生活得如此艱難,我們改變現狀的努力為何收效甚微,我們的出路在何方?由此可見,人類的初始信仰是源于對境遇的恐懼;無法克服的生老病死,難于抵御的災禍侵襲,不能左右的時空變幻,當這一切所產生的無力感從內心升騰,就要借助外力給予人的精神以家園般的歸屬感、支撐人的意志以依托似的使命感從而緩解曠日持久的壓抑和焦慮、驅除徘徊難消的無助和虛無,這外在之力就是信仰的力量。雖然這外力需作用于人的內心歷經行為而展現,但是在促進人類心智成熟,行為理性的進化跋涉時她的作用無時不現。在文化的弱化期,語言和文字處于相對空白階段,此時的信仰以原始宗教的形態、用敬天畏地、祭鬼禮神的占卜巫術形式示人,通過形制、儀軌影響、感召、震懾人,所有的東西方宗教都以行善積德的名義勸誡眾生。既然我們無力改變自然界的嚴酷、社會生活的壓迫,那么就坦然面對此岸的厄境,刻意追求彼岸的重生,佛教典籍《大智度論》提出:念念生滅故,指出世間的源頭在心頭,無欲念則無苦樂,唯心的觀念無異于飲鴆止渴,苦難未除解,世事乃多艱。此時信仰的力量在于安撫慰藉著人們逆來順受,馬克思因此定義宗教是精神的鴉片。
正確信仰是驅動人們超越苦難的力量。我們在前行的時候,困惑與欲望一樣多,欲望之門在引領人類不斷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又陷入擁有財富何多才為其多的境地,困惑之境促使人類必須掙脫物欲的羈絆清醒認知自我持續建造精神家園。老子曾云,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位先賢明確提出人的健康發展應以物質和精神的協調共生為基礎,而要在困惑與欲望之間建立和諧的狀態,信仰的力量不可忽視??v觀歷史的演變,苦難之所以能夠主導社會文明的進程,根源并非信仰缺失而是謬誤流傳,人類思想在前、行動在后的秉性顯示信仰的正確與否關乎社會發展方向的對錯,決定人類能否實現某種程度的自我救贖。當皇權、神權交織構成雙重壓制的時候,人們依賴的信仰描繪的前景是多么的暗淡無光,中世紀的歐洲社會陷入文明進步的黑暗期在所難免。作為管制人們思想意識的羅馬教廷以神圣上帝的名義強化人的原罪意識,強調人的各種努力都是徒勞無益的,無助于洗清人的原罪,人們自我拯救的辦法只有用盡可能多的財富到教會換取走向天堂的贖罪券。正是如此荒謬的觀念培育,塑造了民眾普遍的畸形信仰,此刻,信仰使人民凄苦絕望。隨著宗教改革運動徹底破除愚昧落后觀念的束縛,樹立了全新普世價值理念,新的信仰提出,當人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工作和生活時,上帝也將助你一臂之力。所謂自助者天助是也。信仰的力量開啟了西歐資本主義社會大發展的帷幕,通過標志性的思想啟蒙運動,逐步孕育出民主憲政和市場經濟的社會管理與發展模式。這種效應則被當時更延續并影響著后世,當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獨立成為常態,如今的歐共體以文明富強的面貌示人也就不足為奇。
信仰是激勵人們實現夢想的力量?!皼]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品行和生命;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國土。”詩人惠特曼如是說。信仰讓所有的人生躁動生變,試圖改變命運、實現生命價值是個人的目標指向;建立美好家園、實現安居樂業是人本的具體訴求;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公平正義是人類的理想追求。綿綿不絕的歲月將人類改變命運的想法發酵成信仰的醇漿,使人沉醉的時刻也激發人努力為之奮斗,這矢志不渝的信仰催生人類自我拯救的力量,這力量之大雖九死亦難撼動其志。逾數千年往事,毀身取義之舉多矣!孔子終其一生首倡仁義不得而愿朝聞道夕死可矣,荊柯刺秦王血灑宮廷以止暴政,司馬遷為成史家之絕唱雖遭宮刑而不悔,范仲淹貶官謫戌仍不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飛縱使蒙受冤屈身陷囹圄卻不墜踏破賀蘭山闕之志,譚嗣同不惜頭顱引刀為快以警醒國人變法圖強,這些令人景仰的生命斗士唯信仰所驅使不約而同、前赴后繼以一己之力或為生民立命,或為天地立心,或為往圣繼絕學,或為萬世開太平,中國傳統士人始終堅守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仰有力地支撐了專制皇權社會的數千年延續。先賢的作為或能改觀其時其勢,卻難以改變歷史的進程。只有當信仰成為普遍的共識,形成群體的追求,那么,信仰的力量就足以改造世界,舊貌換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代代中國的有志之士堅定地集聚在振興民族、富強國家的信仰大旗下義無反顧地進行著改天換地的社會變革實踐。信仰之辯決定了社會的趨向,遙想當年,國共兩黨對峙實質是信仰的對抗,中國共產黨人因信仰由弱變強,革命的風險被信仰的激情所驅散,因信仰的堅定而意志更加堅強、行動更加果敢、目標更加明確,于是,先驅們忘我地追求只要主義真,砍頭只當風吹帽的真誠與豪邁,盡管前路多艱且彌漫血雨腥風,也許探索尚難又充滿荊棘險灘,在信仰驅動下的行為較量決定了兩黨命運的走向,“五子登科”的小眾人生器量終究難敵誓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的豪邁主張。事實表明,信仰在萬眾一心的集體進取中迸發了超常力量,催生了一系列的苦難輝煌;從建黨偉業到建國大業,從獨立自主到自力更生,從撥亂反正到改革開放,從初級階段到小康社會,從中國特色到和諧社會,從三個代表到科學發展,信仰的力量引領一個古老的民族持續實現復興的夢想。(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