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作為黨執政的重要基礎,掌握著國家經濟的命脈,其“政治正確”尤顯重要。要保證其“政治正確”就必然依靠企業黨組織,而企業黨組織建設的好壞強弱,歸根結底還在于是否有一支靠得住、有本事、能作為的黨務工作者隊伍。當前國企黨務工作者隊伍的現狀與執政黨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要縮小這一差距,推行國有企業黨務工作者的職業化應當是一個可行之策。可以說,國有企業黨務工作者的職業化是解決黨建困境的重要手段。
黨務工作者的職業化就是指黨務工作者的專業化和專職化,這既是基于全球職業化潮流的新思考,是現代政黨建設的一般經驗,也是對中國革命經驗重新認識后的新結論。中國革命能最終走向成功,一支職業化的革命者隊伍至關重要。而在西方的政黨建設實踐中,那些職業化的政黨活動家也居功至偉。同樣,通過對宗教組織的考察也不難發現,傳道者的職業化是宗教傳播的重要一環。
一支職業化的黨務工作者隊伍應當體現出工作技能的職業化、工作形象的職業化、工作態度的職業化和工作道德的職業化。所以,黨務工作者的職業化應當是加強企業黨建的有力措施,也是提高執政能力、夯實執政基礎的重要手段。
黨務工作者的角色新定位
從職業化的前提下來考察國有企業的黨務工作者,其角色定位就可能與傳統意義的黨務工作者相去甚遠,職業黨務工作者將更多的是執政黨利益的維護者而非僅僅以企業利益為最高追求。
政策路線的保證者。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法律法規在國有企業中的貫徹和執行是職業化的黨務工作者最重要的職責,使企業的所有行為均處于監控之下,以解決執行難的問題,解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問題,解決為了個人業績和政績而不惜損害國家利益、公眾利益和環境利益的問題。
國有資產的監管者。職業化的黨務工作者要成為國有資產的監管者。由于深入企業最核心,可以最為有效的掌握、監控國有資產狀況,可以在企業改制、企業破產等特殊時期確保國有資產的不流失,可以有效發現和控制公款吃喝、職務消費等造成的國有資產浪費。
員工利益的守護者。維護員工利益,穩定員工隊伍是職業化的黨務工作者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在企業與員工之間,員工始終處于弱勢,員工利益受損而維權無門,往往釀成惡性事件,最終結果是員工、企業兩敗俱傷;甚而影響執政黨的形象,引起社會的動蕩。
基層組織的壯大者。職業化的黨務工作者要將發展工作作為自身最核心的工作內容,不斷地發展壯大黨組織,保證黨組織的活力。尤其要重視優秀青年的組織發展,這是事關執政黨未來,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
群團工作的領導者。群團工作在中國整個政治構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企業內部制衡體系中的重要一環。職業化黨務工作者要確保工會和共青團組織圍繞黨的中心工作開展工作,確保工會的監督權落到實處,確保共青團組織永遠跟黨走。
企業和諧的構筑者。協調各方利益,提供公平、公正的制度平臺,營造和諧寬松的企業內部環境,保證企業協調、健康、可持續發展是職業化的黨務工作者的重要職責。企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構建和諧社會是執政黨的最終目的,符合執政黨的根本利益。
黨務工作者隊伍的職業化路徑設計
職業化的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最終狀態應當是相對獨立于企業的特殊群體,只有相對獨立,才能從執政黨的角度真正發揮保證監督、利益協調、構建和諧的作用;也只有相對獨立,才能實現黨組織與現代企業制度的兼容。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步到位不太現實。第一步,作為國有資產監管機構黨組織和地方組織部門應當明確國有企業黨務工作者配備的數量、從業人員的基本條件。第二步,建立黨務工作者登記制度和上級黨組織的定期考核制度,將黨務工作者納入統一的管理。第三步,建立起相對獨立于企業的黨務工作者職業化機制。當然,貫穿于這“一定二考三獨立”的黨務工作者職業化“三步曲”始終的,重點還是工作技能的職業化、工作形象的職業化、工作態度的職業化和工作道德的職業化等四個方面,只有這四者實現了職業化,才可以說實現了整個隊伍的職業化。
職業化黨務工作者隊伍的機制建設
形成合理、科學的內在機制,是黨務工作者隊伍職業化的重要保證手段。要實現黨務工作者的職業化,必須建立基本有效的制度模型。
建立黨務工作者的準入機制。職業化的標志之一就是設有職業門檻,建有準入制度。因此,一是要確立黨務工作者的基本標準,包括學歷、所學專業、主要經歷方面內容;二是要建立類似公務員公招的考試制度。設立準入機制,就是要把好黨務工作者的入口關,確保黨務工作者素質與主觀愿望的統一,這將成為職業化水平的關鍵。
建立黨務工作者的考核機制。加大職業化力度,建立黨務工作者的考核機制,考核要采用上級黨組織考核、企業考核和黨員群眾考核“三結合”的方式,綜合評價黨務工作者的工作業績,以此作為晉升、去留的主要依據。
建立黨務工作者的約束機制。要建立黨務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標準和從業規范,建立信譽等級制度,收入公開制度等制度體系,形成完善的約束機制,確保黨務工作者始終保持良好的職業素養。
建立黨務工作者的交流機制。黨務工作者的職業化目標之一是黨務工作者逐步相對獨立于企業,更少受到企業的領導意志、組織結構的干擾。在這種條件下,不同企業的黨務工作者交流將成為可能,在一個超越單一企業大環境下的交流,將更好地推進黨務工作者水平,更好地促進職業化。
權利與義務的確認
國企職業黨務工作者的主要義務及主要職責同上述“黨務工作者的角色新定位”,其權利則至少應該有如下幾項:
干部的推薦權與后備干部的管理權。現代企業制度的法人治理結構明確董事會是最高決策機構,必須保證董事會的獨立用人權。但如果“黨管干部,黨管人才”的基本原則已經動搖,危及的就將是整個執政基礎。將兩者有機結合或稱之為彼此妥協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要由職業化的黨務工作者牢牢把控住干部的推薦權和后備干部的管理權,控制了這兩點,就控制了干部使用的源頭,就能確保黨的人才方針和干部方針在國企的貫徹,保證黨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根本目標在國企黨員領導干部中得以認同。
根據《黨章》等規定獨立開展工作的權利。黨務工作者的職業化,就要求其享有不受企業或企業領導所左右的獨立的思考和行為空間,有按照黨的意圖而不是企業的意圖開展工作的權利,《黨章》是最高行為準則,而非其他。
舉報與反映的權利。國企黨務工作者要履行自身保證監督的義務,保證監督權的實現,則必然要求擁有向上級黨組織進行舉報和反映的權利。
與同級行政負責人的利益及其他關系。要保證黨務工作者的收益,其收入應該不低于同級行政,且其工資、獎金等不受行政負責人直接支配和決定,這樣才能發揮保障監督作用,才能對行政形成制衡,才能有效調動黨務工作者的積極性。
外部環境的優化
黨務工作者的職業化還依賴于外部環境,沒有良好的外部環境,黨務工作者的職業化也不可能得到長久的維持。
黨建經費的獨立列支。黨務工作者的職業化還需要黨建經費的保證和獨立列支,脫離經費的保障,黨建工作的主動權必定旁落,更莫奢談“職業化”。因而在保證經費撥付的前提下,讓黨務工作者按職級享有不同限額的黨建經費支配權,就對黨務工作者的職業化具有了重要意義。但在授權的同時,要加強監督,保證黨建經費使用的透明度,防止腐敗和浪費。
干部任用中黨員的優先權。在干部任用和后備干部確定中,必須堅定不移地實行共產黨員的享有優先權,要讓共產黨員占據主要和重要的工作崗位。如果共產黨員沒有職務晉升的優勢,僅僅只是強調其信仰,那么共產黨就將從政黨異化為宗教性組織。
黨務工作者的職業化建設雖然是一條充滿艱辛和坎坷的道路,但站在執政黨的高度,職業化卻可能是一條必由之路。 一支職業化的黨務工作者隊伍,將有效維護執政黨的利益,將成為政黨利益、企業利益和員工利益三者之間的調和劑、潤滑油,成為和諧企業、和諧社會重要的推動群體和推動力量。(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