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來,中交二航局,始終堅持“依靠員工辦好企業”的理念,極大地維護了廣大員工的合法權益,通過和諧的勞動關系實現企業經營業績的良性發展。
工資集體協商
“以前工資發多少、漲不漲都是領導說了算;現如今我們可以與企業行政面對面協商解決了。”談起工資集體協商,公司職工代表沈紅梅一臉興奮。她告訴記者,自實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以來,她的工資每年都以兩位數的速度在增長。剛剛到二航局六公司上班不久的馬駿,春節前從二航局山東青島項目部向媽媽打電話,今年過年不僅有十天休息,單位還發了過節費。她說,她大學畢業三年了,這次是她首次享受帶薪休假。
早在2004年中交二航局的八屆三次職代會上,二航局工會代表職工與行政簽訂了首份工資專項集體合同,明確了職工工資的增長幅度和最低工資標準,初步建立了工資集體協商機制。2007年,他們結合公司建筑施工企業的特點,又簽訂了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特殊權益保護兩個專項集體合同,
“1+3”集體合同模式得以完善,集體合同更貼近企業實際,集體合同的條款更加具體化、人性化,更具可操作性。
2006年企業改制,中交二航局勞動關系呈現市場化、多樣化、復雜化,為了穩定勞動關系,他們著重關注集體合同中薪酬、休息休假等主要矛盾誘因,并建立了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合力推進集體合同制度的實施,促進集體合同的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公司還成立了兩級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和工會法律監督委員會,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及時妥善處理各類勞資糾紛,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控制在萌芽狀態。
“我們二航人”
在中交二航局武漢二七長江大橋項目部,湖南大學中文系的碩士畢業生張連成,談起選擇中交二航局的原因時,竟是朋友說起二航時一口一個“我們二航人”時的幸福與得意。到職后,他才明白“我們二航人”還真有說頭。他對記者說,二航局的項目工地就像一所學校,除了給每個新來的員工安排師徒結對外,還經常組織各種觀摩會、現場會、技術交底會、技術攻關會,幫助員工快速成長。小張說:“這種氛圍對于我們這些剛入職場的學生非常重要,對我們的快速成長以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有重要意義。”
中交二航局企業策劃部總經理錢輝第一次對記者提到了“幸福指數”這個概念。錢輝說,做二航人的幸福指數是很高的。因為企業的理念是以人為本,把員工視作企業最大的財富,既強調制度的嚴格與剛性,也注重人性化關懷。在中交二航局發展,就像在和一個有情有義、講信譽的老大哥打交道,心里很平靜、很踏實。這里沒有論資排輩,也不興爾虞我詐,公司敢于用人,也舍得用人,激勵的方式也很簡單,那就是論功行賞,該給的,肯定會兌現,毫不含糊。
在中交二航局,能夠體會到幸福感的還包括長期跟隨這個企業轉戰南北的農民工。重慶朝天門大橋項目部農民工楊大明曾告訴記者,他原是四川鄰水縣一個橡膠廠的工人,廠子倒閉后,一家五口人生活沒有著落,不得不外出打工。幾年前,他曾經在某單位一個建筑工地上干活,工資低不說,老板還經常拖欠工資,直到現在,打工的辛苦錢還沒有全部要回來。后來經人介紹,他來到中交二航局朝天門大橋工地當電工,沒想到這一來就扎下了根,不僅如此,他還把大娃兒也帶到了朝天門大橋工地上來,跟著自己一起學電工,經過培訓和考試后,已經正式上崗。楊大明說,“在中交二航局打工,最大的幸福是企業把我們當自己人看待。待遇和生活條件都很好,從來都不拖欠我們的工資。”
集美大橋是中交二航局承建的一座跨海大橋,在大橋開工之初,項目部便提出了“營造溫馨家園,構筑和諧項目”的管理理念,在各協作隊中成立了9個工會小組,取消了“農民工”的稱呼而改稱“員工”,并規定在工資、福利及職業病防范等方面與正式職工享受同等待遇。
為了讓農民工生活得更好,集美大橋項目部修建了30余棟500余間現代化的農民工宿舍,實現一個作業隊一個四合院,每個四合院設有四間生活用房和一間活動用房,不僅為他們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還在院子里植樹、栽花、種草,營造了舒適的生活環境。
為了方便農民工購物、就餐和學習,項目部在工地建起了超市、川菜館、圖書閱覽室、娛樂室以及燈光球場等,將每月第一周定為“電影文化周”,在燈光球場為農民工免費放電影。同時,項目部與廈門湖里區團委攜手建立了“貼心人青春服務站”,免費為農民工理發、修手機等。在超市購物、免費理發、免費打長途電話…… 這里儼然成了一個充滿關愛的“小社區”,有的農民工甚至認為這里的生活條件比自己老家的還要好。
在春節聯歡活動中,農民工和正式員工共同參加抽獎活動,當農民工們把DVD、音響、手機等獎品以及現金領到手時,他們高興地說:“看來,中交二航局真的把我們當成一家人啊!”
中交二航局工會主席蔣成雙說,公司始終把握著“一桿秤”,公平公正對待在中交二航局工作的農民工,做到工作生活環境一個樣、評先獎勵一個樣、扶危解困一個樣,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和體貼。要將所有農民工都納入公司各級工會或緊密或松散的管理范圍內,使農民工“有困難找工會”變成現實。要長期重視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通過把好農民工薪酬關、參險關、關口前移關,在公司各級工會設置農民工法律救助站,使工會成為農民工的避風港。
中交二航局董事長、總經理王海懷對記者說,國企發展無非就是兩個使命,一個是為國家、為社會創造財富;另一個就是要為員工創造一個安居樂業,幸福成長的環境,用我們中交二航局的說法就是要全面提升二航人的幸福指數。只有這樣才能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激勵員工和企業一起奮斗,共同成長。
在這里可以迅速成長
中交二航局可稱是一個年輕的軍團。領軍人物——董事長、總經理王海懷今年還不滿43歲,卻已經在這個位置上工作了8年多。所屬分(子)公司、項目部的經理、書記、總工,有些甚至是大學畢業才幾年的年輕人。
出生于1978年的崔景川,2003年從遼寧鞍山一所普通院校畢業來到中交二航局一公司。在實習期間,他因良好的技術素質和工作熱情脫穎而出,被破格提拔為項目部副總工(主持工作),此后先后擔任多個項目副經理、經理,去年4月,工作還不滿7年的他,被提拔為一公司副總經理。他坦言,是中交二航局培養了他,是中交二航局給了他施展才華的舞臺。
中交二航局要求各個項目部都辦成出人才的“黃埔軍校”。通過組織現場調研會、調度會、方案優化討論會以及項目經理培訓班、專題技術講座等多種途徑,加快年輕技術隊伍的培養。為此,中交二航局在各項目工地推行師徒合同制,要求項目經理、總工、工長和有專長、有經驗的技術骨干以“一對一”或“一對二”的方式,結成師徒關系,并且要明確培養目標,確定出師時間表。中交二航局對師徒雙方都要進行考評,還專門設立了“帶徒津貼”。
由于措施得力,方法得當,一大批年輕人脫穎如出。
技工學校畢業后就分配到中交二航局工作的李洪軍,歲數不大,卻先后在武漢長江三橋、潤揚長江大橋、蘇通長江大橋、泰州長江大橋四座世界級橋梁擔任控制性工程的工長,帶領工班屢創建橋新紀錄。在世界第一斜拉橋蘇通長江大橋建設過程中,擔任4號墩工長的他,先后糾正了日本專家和英國專家兩處工藝工序的設計方案,令外國專家對中國建橋工人刮目相看。
劉建鋒,1993年到中交二航局六分公司從事電焊工工作至今,緊隨中交二航局發展成長,先后參加過江陰、軍山、鄂黃、蘇通、泰州等10余座國家重點橋梁工程建設。在工作中,他通過創新,多次解決焊接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電焊質量不斷提高,自己也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一名電焊專業技師。
中交二航局從2004年開始實施“千萬人才建設工程”——從對企業發展影響較大的主體專業領域中,培養、選拔1000名左右不同層次的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的帶頭人和后備人選,并每年給予1000萬元左右崗位津貼獎勵。“千萬人才建設工程”的推出,迅速受到了公司廣大員工特別是青年技術、管理工作者的歡迎,有效激發了他們熱愛二航、敬業愛崗、鉆研技術、努力工作、崗位奉獻的積極性,對企業培養、積累人才產生了“立竿見影”的作用。去年,“建橋明星”楊志德,勇攀高峰的“土專家”孫家林雙雙榮獲“全國勞動模范”。
企業關愛員工,員工熱愛企業,使企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在“十一五”期間,中交二航局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再創新高,經營合同額、完成產值、實現利潤總額、實現凈利潤分別比“十五”增長308%、348%、607%、593%。(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