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對中國對外反傾銷的產業與國別分析的基礎上,收集2002年~2009年中國對來自6個國家和地區HS三大類產品的反傾銷數據,利用貿易引力模型分析關稅削減條件下中國對外反傾銷的貿易限制效應。
關鍵詞:反傾銷;貿易自由化;貿易效應
一、 引言
本文選取2002年~2009年中國對來自6個國家和地區HS三大類產品的數據,利用貿易引力模型分析關稅削減條件下中國對外反傾銷的貿易限制效應。
二、 國內外關于中國對外反傾銷貿易效應的研究
1. 貿易效應的描述統計分析。國內學者賓建成(2003)以中國首例進口新聞紙反傾銷為例,分析了反傾銷措施執行后導致的進口量變化及不同稅率產生的不同影響,得出結論認為該案件有效地保護了國內新聞紙產業。鮑曉華(2004)在總結中國反傾銷實踐特點的基礎上,比較全面但相對簡潔的提到了反傾銷的各種經濟效應,包括對產業的影響、對貿易的影響、對外資的影響和對社會福利的影響。在分析對貿易的影響中,文章選取了2000年以前已經做出終裁的四個產業(聚酯薄膜、新聞紙、丙烯酸酯、不銹鋼冷軋薄片)和兩個無損害案例(賴氨酸鹽、聚苯乙烯)立案前后進口量比重和增長率的對比來說明反傾銷對來自訴訟對象國產品進口的影響。并且利用從非對象國的進口貿易總量和兩個無損害案件涉案產品在指控前后的進口貿易量數據說明反傾銷存在貿易轉移的趨勢。
2. 貿易效應的計量模型分析。鮑曉華(2007)在Prusa(1996)研究的基礎設計了回歸模型,該回歸模型的設定是為了驗證反傾銷政策實施后,來自指控對象國、非指控對象國以及總體進口國的進口數量、進口價值和單位價值(價格)的變動。整體上看,反傾銷的貿易限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實施反傾銷后連續三個年度來自指控對象國整體的進口數量和進口金額所占市場份額顯著減少,進口單價顯著增加。
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苑濤(2009)設計了衡量中國對外反傾銷的貿易效應模型。對于Prusa(1997)和鮑曉華(2007)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進。模型的結論是,中國整體的進口量、進口額、進口產品價格而言,反傾銷措施實施當年的情況與前一年的情況相關程度很高且非常顯著,但是反傾銷對中國整體進口貿易影響較小。
Park(2009)是少數以中國為例分析反傾銷的貿易效應的國外學者,文章使用GMM方法調查了自1997年~2004年中國對外反傾銷的貿易效應。雖然就模型本身而言使用的是比國內學者更加簡化的模型,但是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3. 關于引力模型對分析貿易影響的適用性觀點。引力方程自從20世紀60年代第一次使用以來,已經廣泛的運用在國際貿易中。引力方程最初獲得成功主要得益于其相當適合實證中的應用,但是,這個方法也曾因為缺乏理論基礎而備受指摘。但是自從Anderson(1979)以來,文章說明各種不同的理論模型能夠推導出類似引力方程的簡化方程。因此Frankel(1998)總結說引力方程已經“從理論基礎貧乏的尷尬轉向了過于豐富的尷尬”。因為引力方程有理論基礎并且實證成功,所以已經廣泛運用到分析邊境、區域貿易協定、貨幣同盟、共同語言和各種其他制度化安排對貿易的影響上,已經日益成為分析兩國偏離預期貿易的經濟計量框架。
Vandebusshe Zanardi(2006)應用一個加入了反傾銷變量的引力方程估計1980年~2000年間反傾銷對全球貿易流的影響。模型如下:
與國內學者分析中國對外反傾銷貿易效應時所采取的多元回歸模型不同,本文嘗試將反傾銷措施納入到引力模型,并從貿易出口方角度分析中國實施的反傾銷對進口貿易產生的影響。
相比國內學者計量檢驗模型,利用引力模型的優點在于可以在模型中納入反傾銷變量與貿易自由化變量,有助于度量貿易自由化與反傾銷對貿易的綜合效應。
三、 中國對外反傾銷的比較分析
1. 總體比較分析。從啟動反傾銷數量上來看,比較中國啟動反傾銷調查與同期世界啟動反傾銷調查發現,從1997年~2009年,中國啟動數量占同期世界啟動總量的比例年度平均值約為5.64%,占比最高值為2004年,占當年世界啟動反傾銷調查的12.62%。事實上,我國對進口產品所啟動的反傾銷數量較少,還表現在與發展中國家相比,與印度、墨西哥等國家啟動的反傾銷從數量上尚有差距。
如果比較中國出口產品遭遇的反傾銷調查與啟動的反傾銷調查數量,可以發現二者存在一定的差距。從1997年中國啟動第一個反傾銷調查至今的年份當中,二者之間的絕對差最高達到59起,年均相差36起,且從2006年至2009年四年之中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調查比同期啟動的反傾銷調查分別高出56起、59起、57起、52起。
2. 產業分布。從中國提起的反傾銷調查來看,對外反傾銷的行業非常集中,按照HS編碼大類歸總后發現,在啟動的反傾銷調查中以化工產業為主,1997年~2009年間共啟動109起調查,占該期間啟動調查的60.22%;如果依照啟動反傾銷數由多至少排列,依次為塑料、木制品、金屬、紡織品,分別啟動調查數量30、14、11、7起,分別占該期間啟動調查總數的18.57%、7.73%、6.08%、3.87%。
3. 國別分布。在中國啟動的反傾銷調查的對象國家/地區中,處于前6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為韓國、日本、美國、臺灣、歐盟和俄羅斯,自1997年~2009年,中國向這些國家或地區的產品所啟動的反傾銷調查數量為33、31、28、16、12、11,分別占該期間啟動調查總數的18.23%、17.13%、15.47%、8.84%、6.63%、6.08%,向六個國家/地區共啟動調查131起,占總啟動反傾銷調查的72.38%。
如果對比外國對華反傾銷與中國所提起的反傾銷調查的數量,可以發現,在所考察的17個國家和地區中,除南韓、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之外,其他國家對華提起的反傾銷均超過中國對其提起反傾銷調查的數量。尤其是印度,從1997年~2010年第一季度,對中國共發起反傾銷調查125起,成為同期向華提起反傾銷最多的國家,而中國對印度僅僅提起5起反傾銷調查,僅占印度對華反傾銷的4%。
因此,無論是相比較世界同期反傾銷啟動數量還是對比中國出口產品所遭遇的反傾銷數量,中國都不是積極使用反傾銷的國家。如果用對稱率來衡量一國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數量與該國遭受的反傾銷調查數量之比,那么中國反傾銷調查對稱率比較低。應當說,使用的方法與對比的角度都充分地體現出非對稱是我國所涉及反傾銷的主要特征。
四、 實證研究
1. 回歸模型。本文在Vandebusshe Zanardi(2006)的基礎上,從產業層面構建中國提起反傾銷調查、反傾銷措施及實施產業關稅對進口貿易的影響模型。
ln(importijt)=?琢i+?琢j+?籽ln(importijt-1)+?酌ADinitiationjt+?啄ADmeasurejt+?茁1ln(GDPit)+?茁2ln(populationit)+?茁3ln(distancei)+?茁4borderi)+?茁5ln(RERit)+?茁6tarifft-1+?著ijt
表1簡要說明了回歸模型中使用的變量。其中進口、反傾銷調查與反傾銷措施變量、關稅變量為滯后期變量。
2. 數據說明。由于反傾銷特有的針對產業特征,考察中國在產業層面啟動反傾銷調查及采取的措施對進口貿易流量的影響,特別是結合產業關稅削減的情況下對產業進口進行回歸分析。產業關稅來自于WTO國際貿易與關稅(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ariff)項下的HS分類產業關稅數據。其中中國關稅數據自2001年之后比較全面,因此數據時間跨度選擇2002年開始。根據WTO反傾銷統計,中國自2002年~2009年對外啟動反傾銷調查數量共148起,涉及24個國家或地區,但是考慮到許多國家在樣本期內所涉及的反傾銷調查較少,只有6個國家或地區涉及的反傾銷調查超過10起,分別為韓國、美國、俄羅斯、日本、歐盟、中國臺灣。關于產業類型的選擇,按照HS大分類將產品分成15大類,其中樣本期內啟動的反傾銷調查超過10起的分別為化工、塑料、木制品。因此,利用貿易引力模型進行回歸所選取的樣本為2002年~2009年中國從韓國、美國、俄羅斯、日本、歐盟、中國臺灣進口HS化工、塑料、木制品的進口貿易流量。
之所以可以選取上述樣本作為度量中國反傾銷對進口貿易流量影響的效應源于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反傾銷對象國相對比較集中,6個國家/地區涉及的反傾銷在樣本期內共111起,占樣本期中國啟動反傾銷調查的75%;第二,反傾銷涉及產品類型比較集中,3大類產品涉及126起,占樣本期內啟動反傾銷調查的85%。因此使選取的樣本能夠比較好地從產業層面度量反傾銷對進口貿易流量的影響。
各樣本國家或地區與中國的產業層面貿易流量數據來自聯合國的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COMTRADE),HS細分數據基礎上加總;距離數據來自網站www.timeanddate.com/worldclock中“距離計算器”(distance calculator);GDP、人口數據、匯率數據來自于EIU 國家數據。
3. 計量結果與討論。表2中的計量結果說明化工產業層面啟動反傾銷調查與反傾銷措施是顯著的,產業關稅對貿易的影響顯著,但是與預期符號不一致。(1)列、(2)列和(3)列分別描述了不同滯后期的反傾銷調查與反傾銷措施對貿易限制的影響。模型設定一中的對化工產業實施反傾銷措施對貿易限制具有顯著影響,這就體現了反傾銷的直接限制貿易作用,但是對于產業的反傾銷調查而言,僅僅發起反傾銷調查所產生的貿易限制作用與預期符號相反,但是如果對所有產業提起反傾銷調查則會產生貿易限制作用,體現了反傾銷的貿易威懾作用。如果考慮到反傾銷調查與反傾銷措施的滯后兩期和三期的作用,能夠發現,滯后兩期和三期對除化工產業的所有產業提起反傾銷對化工產業仍有貿易限制作用,且比較顯著,而滯后兩期的反傾銷措施的貿易限制不顯著,滯后三期的反傾銷措施的貿易限制作用比較顯著。(4)列試圖對比不同滯后期的關稅對貿易的影響。結果顯示,滯后期較遠的關稅對當期的貿易產生的影響小,但影響都比較顯著。因此,產業反傾銷措施對貿易的限制作用顯著,且符號為負,以(1)列為例,化工產業反傾銷措施每提高1%,進口貿易下降10.8%。
同理分析得到塑料產業提起反傾銷調查與采取反傾銷措施顯著,其中提起反傾銷調查的符號為負,對貿易流限制效果顯著。關稅對貿易限制作用顯著,但與預期符號不一致。如果對比不同滯后期產業關稅對貿易的影響,其中滯后二期比較滯后一期關稅對貿易影響減小,影響顯著。如果對比本產業反傾銷與所有其他產業反傾銷所產生的貿易效應。結果表明,無論是對本產業還是其他產業提起反傾銷調查都能對貿易產生限制作用,反傾銷調查變量的符號為負,且表現為顯著,而且對該產業提起反傾銷調查所產生的保護產業的作用遠遠超過其他產業反傾銷導致的反傾銷威懾作用而導致的貿易量減少。塑料產業的反傾銷調查的限制貿易作用顯著,且符號為負,產業反傾銷調查每增加1%,進口貿易下降5%。
木制品反傾銷調查與反傾銷措施不顯著,但是產業關稅顯著。滯后一期關稅符號為負,對貿易限制顯著,關稅每增加1%,進口下降5.2%。
五、 結論
本文在對中國對外反傾銷的產業與國別分析的基礎上,收集2002年~2009年中國對來自6個國家和地區HS三大類產品的反傾銷數據,利用貿易引力模型分析關稅削減條件下中國對外反傾銷的貿易限制效應。分析結果表明:反傾銷在關稅不顯著的情況下對貿易的限制作用顯著,其中化工產業反傾銷措施顯著,塑料產業提起反傾銷調查就會起到貿易限制作用,而木制品反傾銷不顯著,但是關稅對貿易限制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鮑曉華.反傾銷措施的貿易救濟效果評估.經濟研究,2007,(2):71-84.
2. 賓建成.中國首次反傾銷措施執行效果評估.世界經濟,2003,(9):38-43.
3. 苑濤.反傾銷的經濟影響:對中國的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4. 張玉卿,楊榮珍.我國對外反傾銷貿易救濟效果評估.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08,(11):1-6.
5. 朱慶華.反傾銷、貿易保護與公共利益.北京:中國財政出版社,2009:310.
作者簡介:張丹,南開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