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分業經營和混業經營下金融機構所面臨的總風險,并探討了混業經營下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多樣性和復雜性,提出了風險應對策略--集成風險管理。最后,就構建混業經營下的中國金融控股公司的集成風險管理框架和流程提供若干政策和建議。
關鍵詞:混業經營;集成風險管理;框架;流程
一、 引言
Rosenberg Schuermann(2006)首次提出在金融混業經營中引入集成風險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該方法在金融控股公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混業經營和集成風險管理作為金融業的發展趨勢,正在成為金融監管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對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爭論一直在持續。分業經營論的支持者認為分業經營有利于:(1)風險控制: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面對的是不同性質的風險,銀行與證券市場間明確一道防火墻,可以切斷風險傳遞的鏈條。因為證券市場是一個高風險市場,如果銀行業與證券業混業經營,在證券市場發生劇烈動蕩或銀行操作失誤時,銀行的信用將受到嚴重威脅,導致銀行破產風險增加,損害投資者和存款人的利益。(2)提高經營與監管效率:分業經營模式導致的銀行業與證券業專業化分工有利于提高經營效率,使不同的金融業能高效利用自身有限的資源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在監管方面,分業經營模式可促進金融監管的專業化分工,明確監管職能,提高監管效率。(3)保護競爭:混業經營使大機構強者愈強,中小機構難以與之抗衡,不利于競爭。
混業經營論的支持者認為混業經營有利于:(1)降低銀行風險:混業經營使銀行內部形成了一種損益互補機制,即銀行業某一領域金融業務的虧損可由其他金融業務的盈利來彌補。這種內部補償作用不僅使銀行利潤收入穩定,而且使銀行業的風險得以分散和減小。(2)增強商業銀行的競爭力:首先,多元化經營使銀行能夠及時地根據金融市場的變化來調節自身的經營活動;其次,商業銀行可通過與客戶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組合并為客戶提供一條龍金融服務來發揮總體優勢,降低經營成本,提高服務效率;最后,混業經營模式可使銀行通過股權代理,建立穩定、優質的基本客戶群,有助于銀行充分了解客戶,從而實現真正的風險控制。
筆者認為,一個國家的金融業選擇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與這個國家的經濟制度有關,要看哪一種模式的發展更適合經濟發展的需要,要看哪一種模式的發展更適合經濟發展的需要。日本經濟學家青木昌彥認為,一個國家的金融體制的設計取決于其自身的傳統、現存制度、目標及政策。然而,沒有一個體制是在真空中發展的,任何國家的成功經驗都是可以借鑒的。從監管者的角度看,混業經營相對分業經營會面臨更多類型的風險,監管者面臨著更多的挑戰。
二、 混業經營下的金融機構所面臨的風險分析
在分業經營的體制下,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既面臨不同的風險——銀行面臨信貸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主要面臨市場風險。但同時兩者都面臨系統性風險、道德風險、宏觀經濟波動風險等。在混業經營體制下,金融機構的以上風險將繼續存在并可能表現的更為激烈,在混業經營下這些風險將表現得更加突出,并且金融機構將可能新增新的風險類型。
1. 金融混業經營下的關聯交易風險。關聯交易是指存在關聯關系的雙方或多方當事人之間進行的任何交易活動。金融機構的關聯交易主要是金融機構所在的金融綜合集團各實體之間的交易,這些交易多發生在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關聯交易對金融機構的風險影響表現為:(1)關聯交易導致風險在金融機構內部傳遞,關聯交易是金融機構傳遞風險的主要途徑之一。(2)關聯交易會引發多重財務杠桿風險,總公司與分公司之間,分公司與分公司之間的相互投資行等內部交易行為可能導致公司財務杠桿比率過高,從而增加公司整體財務風險。(3)關聯交易容易轉嫁和隱藏危機,從而導致危機積累。混業經營下的金融機構傾向于通過行政命令方式處理分公司之間的業務。為了公司的整體利益,一家子公司出現危機,往往通過其他子公司的資金劃撥,利潤轉移,債務免除來救援。雖然暫時隱藏了分公司的風險,但是為總公司留下了隱患。同時,對于轉移公司也不公正。長此以往,就會使總公司的風險積累成金融危機。

2. 金融混業經營下的利益沖突風險。利益沖突風險是指金融綜合集團下屬各子公司之間,子公司與集團公司之間,集團系統內部與客戶和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1)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個子公司的風險管理目標有沖突。例如,同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下的銀行與保險公司風險管理的目標是不一樣的。銀行風險的控制主要是關注資產質量,盡量減少不良貸款;而保險公司主要關注負債的性質(如保險公司資金來源是長期資金還是短期資金)。這種風險管理目標的差異就會使得操作風險增加。(2)金融集團下屬的各子公司之間,子公司與集團公司之間的利益沖突。金融集團下屬的各子公司有著不同的經營目標,并受不同規律的制約,但集團公司的經營決策必然基于整體利益最大化的原則,這就會導致不同子公司之間的利益沖突。
3. 傳染性風險。金融機構中某一成員發生經營事故可能會引起另一成員的流動性困難,嚴重的還會影響到它的業務量、聲譽,最終導致集團公司總體償付能力和穩定性的下降。混業經營下的金融機構是由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公司等多種金融機構構成。在這種組織框架下,如果某一部門出現財務問題,由于關聯交易的存在,風險就會傳遞或蔓延到其它部門,這一過程就是風險傳染和風險蔓延。
4. 監管風險。從監管者的角度看,混業經營下的金融機構內部結構過于復雜且缺乏透明度,加上政府金融監管體制的不完善和監管機構的監管水平有待提高,導致政府對金融機構的監管難以達到預定目標而產生的風險。這種風險來源于兩種因素:(1)金融混業經營的復雜性使然;(2)政府監管體制的不適應和監管機構的監管水平較低而不能對金融集團實施有效的監管。
綜上所述,混業經營下的金融機構總風險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減少,這跟具體的金融環境有關。在一個產權不明晰,自律能力不強,金融法制不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尚不完備的金融環境下實施混業經營,必然導致金融、經濟的混亂。相反,在一個規范的市場環境下實施混業經營,則有可能分散風險而使總風險減少。但是,從監管者的角度看,混業經營下的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類型必然增加,使得監管變得復雜。
三、 集成風險管理
集成風險管理(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起源于1983年,Dongsae集成風險管理概念應用于個人資金的最優投資配置。Miller(1992)基于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諸多風險和商務活動之間的相關性,提出了集成風險管理的框架。他提到的集成風險管理框架有以下幾部分:
1. 外在環境的風險:包括國家政治,政府政策的風險,宏觀經濟、社會、自然風險等。
2. 行業的風險:包括市場投入,產出的風險,競爭的風險。
3. 廠商風險:廠商的運營風險,負債風險,研發風險,信用風險,行業風險等。
4. 組織風險:金融風險管理的風險,研發過程中的風險,戰略管理風險等.
更進一步,他不僅分析了國際貿易中企業存在的這些風險,而且還分析了這些風險之間的相關性、傳染性。他指出,以前我們用單一的風險管理方式不能同時應對這些風險。他提議建立集成風險管理框架,來識別和評估這些存在的風險,并對這些業已存在和潛在的風險實施全局性的管理和監控。從目前的文獻看,這是從國際貿易的角度第一個提出集成風險管理框架。但是,不足之處在于該文既沒有給出集成風險的流程,也沒有給出風險集成技術。Miller(1998)對這種情況又一次提出了集成風險模型。Kakoli(1999)提出信息技術在集成風險管理中的應用,并把集成風險管理分為幾個:(1)風險識別;(2)風險分析;(3)風險度量;(4)風險縮減;(5)風險監控等。Rosenberg(2006)等總結了前人的工作,從紐約聯邦貯備銀行的風險管理問題入手,指出混業經營下金融業風險的多樣性和相關性的問題,并再一次提出集成風險管理的思路。事實表明實施集成風險管理的金融機構和企業能夠明顯提高企業的績效。
從世界范圍看,隨著集成風險管理的發展,它已經開始在金融、航空、建筑等行業中應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到目前為止形成的對集成風險管理的普遍看法是,以企業(或其他實體)的整體利益為目標,在風險管理系統的支持下,從基層的員工到高層都參與,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采用系統集成的思想來管理風險。這里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風險的框架和流程研究;一個是風險的集成技術。本文側重于前者的研究和探討。
四、 混業經營下視角下的集成風險管理的框架和流程研究
1. 國際集成風險管理框架回顧。2004年,新巴塞爾協議出臺,該協議明確提到銀行業面臨的三種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該協議提出集成風險管理的應對策略,并給出集成風險管理框架。
該框架把銀行的風險管理分為三步:(1)風險識別。輸入外部交易數據信息,錯綜復雜的客戶關系管理應用系統,銀行的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對數據和信息的儲存;(2)風險度量。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規定,目前僅關注三種風險,即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按照銀行的內控機制和資本充足率設定,形成資本配置模塊;(3)得到衍生產品組合,實現風險集成和減輕。巴塞爾協議的設置起初是針對銀行,由于混業經營下的風險管理對每個金融機構都是一個挑戰,所以,巴塞爾協議所提到的風險集成框架被許多其他金融機構所采納。
2. 我國金融機構集成風險管理框架和流程的構建。我國金融體制經歷了“混業經營——分業經營”的歷程。在計劃經濟時代,金融結構單一,中國人民銀行基本包攬了所有金融監管業務。從1993年12月起,國務院在《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首次提出我國應“對保險業、證券業、信托業和證券業脫鉤,實行分業經營”。但隨著金融業的發展和國際金融環境的改變,分業經營已經不適合我國金融業的發展,逐步推進金融混業經營,是我國金融業改革的必要之舉。2002年底,中國中信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正是成立,拉開了中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的序幕。同時也對中國金融業的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正是借鑒新巴塞爾協議的集成風險管理框架,嘗試建立適合中國金融控股公司的集成風險管理框架。
(1)第一步,分析集團控股公司的組織機構。在全局的角度下界定集團的宏觀風險范圍,主要是把握國家風險、政策風險等。
對于集團公司的海外公司,第一步需要考察投資國的政治穩定情況,隨后需要建立起金融機構總的風險管理目標和機構本身的約束條件。這些約束條件包括機構可以用來應對風險的資本、管理風險的技術以及機構整體抵御風險的能力;同時要加強機構部門與部門,部門與總部的風險管理者之間的溝通與協調。最后全面收集可獲得的機構經營數據,包括歷史數據、實時數據等。
(2)在熟練掌握第一步的信息下,根據企業經營數據,定性識別機構將會面臨的風險。這既包括來之企業內部的風險,也包括來之企業外部的風險。
對于識別出的風險,有些風險可以度量,如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等。有些不能度量,這需要理清風險之間的依賴性關系。這既包括同一部門之間的風險依賴性關系,如同一部門的市場風險與信用風險之間就有相關性;也包括不同部門之間的風險聯動關系,如中信資產和中信證券同時經營證券業,這兩個部門之間也會產生風險相關。公司總部應該推動和督促子公司建立有效的內控和風險管理體系,全面排查和分析金融子公司面臨的風險,提出內控建設和風險管理的總要求,協商確定風險控制要點,督促其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的組織機構。
(3)以上兩步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基本建立風險集成框架和流程:
在該集成風險框架和流程中,第三步中需要找出各個部門的邊際風險以及風險權重。例如,在每個部門,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發生的頻率和風險造成的損失各不相同,采用合適的模型和信息技術來集成各種風險,得到機構的總風險,從而預計機構應預留的準備金。我們也可以對每一種風險做敏感度分析,得出每種風險對總風險的比較效應,從監管者角度看,便于從風險源上控制風險。
五、 結論
無論從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革命還是基于交易費用的消費者需求來看,混業經營都是金融業的發展趨勢。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金融業的混業經營才剛起步,但是,中國金融正在加快與世界接軌的步伐。平安老總坦言:平安已基本形成混業經營的格局。由于長期的國有體制,國內風險管理人員整體水平不高,沒有緊迫感,因此建立一個集成風險管理的理念和框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里既有人的因素,也有技術和資金投入的因素。但是,集成風險管理作為風險管理的發展趨勢,終將在我國金融風險管理的實踐中發揮出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Joshua V.R, Til S., A general approach to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with skewed, fat-ta- iled risk.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79(3):569-614
2. 陸曉明.金融現代化法案后的美國銀行業混業經營——兼評花旗集團出售“旅行者”.國際金融研究,2005(4):4-9.
3. 邱靜.混業經營是否必然引發金融危機.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6,8(3):17-19.
4. 張強,曾憲冬.金融混業經營監管趨勢與制度缺陷.巨潮資訊,2003,(11).
5. (日)青木昌彥,休·帕特里克.日本主銀行體制——及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轉軌中的相關性研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7.
6. 孫蓉,彭雪梅,胡秋明等.中國保險業風險管理戰略研究——基于混業經營的視角.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7. Miller, Kent.D. Economic exposure and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5):497-515.
8. Bandyopadhyay,Kakoli. Mykytyn,Peter P. A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1999,10(3):437-445.
9. 華小寧.整合進行時——企業全面風險管理路線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13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機構投資者內生流動性風險及其控制策略研究”(70471025)資助。
作者簡介:金愛民,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吳慶曉,上海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