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打開一幅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歷史長卷,既讓人目不暇及、五光十色,又使人心潮起伏、思緒不斷。
讀于幼軍新著《社會主義在中國 1919—1965》(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重溫中國共產黨在血與火中走過的艱苦歲月,心靈不禁受到強烈的震撼。
對這段歷史我們也許并不陌生,然而今天這么全面地去閱讀和反思,特別在黨的九十華誕之時,仍然可以從歲月的沉重的腳步聲中,感受到驚心動魄。
讀罷掩卷而思,我相信這本社會主義思想和歷史普及讀物,無疑是令人矚目的成功之作,在當今和往后的社會主義教育活動中,本書為不可多得的理想的教材,它的資政育人作用和影響日益凸顯不可低估。
筆者試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嚴謹求真的治學精神務實求是的寫作態度
有關社會主義理論和歷史論著,見之甚多,作者要在前人基礎上重起
爐灶再寫新著,并要求有所突破走自己的路,這實屬不易。成功與否,首先取決于作者的治學精神和寫作態度。
翻閱書卷,我們欣喜地看到,于幼軍的治學精神是嚴謹求真的,寫作態度是務實求是的,我想,只要是認真的閱讀,誰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從后記可知,兩年多來,作者“躲進小樓成一統”,忠誠得像個戰士似的,花大力氣做足功課。遍查資料、潛心研究、實地考察、社會調查、征詢意見、三易其稿……,此等精神誰不為之而動容!
沒有一種“堅韌不拔堅定執著”的信念,沒有一種“守得清貧甘于寂寞”的品質,沒有一種“老老實實做學問、踏踏實實做研究”的態度以及沒有一種“創作一流精品、接受嚴格考驗”的志向,就不可能有這么厚重著作問世(加上之前合著、這次作為增訂版又大幅度修改,每卷各增寫十多萬字的前兩卷,共155萬字。)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著的教育功能、認識功能和審美功能,會在讀者中間特別是青年朋友之中,更加廣泛地彰顯。
嚴謹求真、務實求是體現在對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表述中,作者潛到資料的浩瀚海洋里,搜集分揀、核實挑選大量翔實的有針對性和說服力的史料,來證實歷史,如此嚴謹、認真的態度和務實扎實的功夫,讀者焉有不服之理?
還是用書中有關史料數字,舉例來說說吧。
第八回,寫在王明、博古錯誤路線的瞎指揮下,蘇區紅軍被自己的同志大量捕殺,瀕于絕境。一連串的數字觸目驚心、毛骨悚然。
一時間,蘇區到處捕殺“AB團”分子,幾個月內,尋烏縣被捕殺三千五百多人,永新縣被捕殺一千八百九十人,于都縣被殺一千多人,贛縣縣委、政府機關全部被殺,僅剩一個炊事員……紅軍肅反僅十多天,就查出“AB團”分子四千四百多人,當時紅一方面軍,有四萬多名紅軍將士,有十分之一被打成“AB團”分子,其中一半被枉殺。
在鐵一般的數字事實面前,誰還能對錯誤路線容忍下去?這就是枯燥無趣的數字,在嚴謹學者筆下產生的奇異魅力。
后文中對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產生的嚴重惡果,以及對社會的致命破壞,作者也是不厭其煩地引用大量的對比數字,來駁斥冒進浮夸主觀狂熱。再不用多言,數字無情地揭示了一切,說明了一切,否定了一切。
這樣的數字典型,全書所見甚多,可見作者是下了大工夫的。
嚴謹求真、務實求是更體現在作者“力求不囫圇吞棗、人云亦云,更要不去說對不起百姓,經不起歷史檢驗的虛假之言”的創作態度上。
本人才疏學淺,但從本書中還是不斷讀出新意來,感受到作者的真誠。
就說對造成三年經濟困難原因的說法上,作者可真執著和較勁,堅決不簡單地認可“天災”“人禍”抽象模糊的說法。
從1959年開始的經濟困難,我也經歷過,至于原因嘛,當時就是這樣說的,至今對天災人禍這一說法也從沒有質疑過,可見我們對故有說法的深信不疑。但本書作者并沒有人云亦云,不隨大流不從眾,他用上帝賜予的頭顱去作獨立思考,他發現問題不是那么的簡單,“天災”說法根本不成立,“人禍”說法只是推卸責任給蘇聯,這是混淆視聽,回避自身責任,逃避自我反思的借口。不糾正這一錯誤的看法,不回到實事求是的立場上來,就不能正確總結和認真汲取歷史的教訓,歷史悲劇說不定今后還可能繼續重演。
作者搬出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氣象統計資料來,嘿!還是“覆蓋全國的120個水文站的統計資料”,證實那三年“并沒有發生全國性的重大自然災害”,這么一來,“天災”托詞就不攻而自破。
“蘇聯乘人之危、逼迫中國提前還債”這一“人禍”的說法,我們這輩人聽得耳朵都起老繭了,不少人至今還認定這個說法。但作者并不輕信,他用相關文獻來說話,一查可不得了了,事實被扭曲了,那時蘇聯非但沒有落井下石,催逼我國還債,而且在我國最困難的時期,伸出友誼的援手,文獻上一筆一筆記載得清清楚楚,“人禍”轉嫁的不實之說,也站不住腳了。
那么,“造成上千萬人餓死的慘況”真實原因是什么?作者以翔實的史料和扎實的數據指證“應該說是‘大躍進’和公社化運動的人為錯誤所造成的嚴重后果”,這才是真正的“人禍”。
應該感謝作者還歷史一個真實的說法。由此看來,執著較真是一種寫作態度,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和人文品質。
水乳交融的四史合一 四史讀物的文學效應
本書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四史合一、所見水乳交融;四史讀物,卻具文學效應。它既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想史、社會主義運動史,又是中國共產黨史、中國近現代史,這么龐大復雜的思想文化工程,可謂是汪洋肆意浩瀚無際。能把它們集于一書之中,互相有機聯系卻不排斥,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水乳交融的境界,真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作者卻敢于自出難題、自討苦吃。
至于為什么非要四史合一不可,作者后記已作陳述,此處不再重復。
反復翻閱看得出來,四史并非均衡使力,作者精明之處,我以為在于抓住四個“主”字來做文章,然后一路鋪陳開去。何謂“四主”?那就是:“主力”寫四史,“主線”寫中國共產黨,“主角”寫毛澤東,然后用一條“主心骨”把前面“三主”串聯起來。這條“主心骨”就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踐。我看全書謀篇布局,都是遵此而作。
比如中國共產黨誕生,作者在書中道出,她是一種必然的歷史產物,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大地的傳播中,跟中國當時激蕩的政治風云結合起來,與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覺醒聯系一起,于是乎這么一個政黨順乎潮流、合乎民意橫空出世了。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四史的身影,更能目睹珠聯璧合、水乳交融后新的巍峨巨像。
四史合一,“主”字為綱,全書有了定海神針(寫作方針),于是面對奔涌翻騰詭幻驟變的歷史風云,作者底氣十足,一副氣定神閑、從容不迫的神態,下筆取舍有度,潑墨濃淡相宜。或細細道來,充滿邏輯力量;或慢慢剖析,閃爍理性光芒。使一本《社會主義在中國》顯得那么堅實、精彩、厚重、耐看。
眾所周知,史書是絕對記實的,容不得任意胡編亂造,寫作方法與小說有著天壤之別,不像小說可以虛構、夸張、想象。但事實上本書有相當的吸引力,讀的是政治類史書,卻沒有枯燥乏味的感覺,這是作者又一高明之處:善于運用文學的手段,恰如其分注入文學的元素,從而使史書生動出彩,增添讀者閱讀興趣。
那么,讓我們饒有興趣地來欣賞,本書的文學元素和文學效應。
最惹人注目的是章節目錄,運用中國傳統文學章回演義的體裁,工整的對句提綱挈領勾勒出章節內容,再加上篇末配以四句小詩承上啟下,回味悠長、余韻不絕,這么一來其作用可謂先聲奪人。
此外,本書的小故事篇幅極短,但對再現人物形象,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十八回,江蘇省委第一書記江渭青不愿在省級這一層領導中抓右派,與毛澤東面對面頂牛的故事,讓人為他命運捏了一把汗,但小故事卻讓人看到江渭青實事求是、絕不妥協的高貴品質,也讓人看到反右擴大化不得人心。
同樣的小故事,有的可以加深對歷史現實的真切感受。也是這一回里,羅隆基跑到章伯鈞家里,折斷手杖、大聲咆哮憤怒發泄的小故事,讓人理解他倆硬是被“拉郎配”打成“反黨反社會主義聯盟”的不滿與憤慨,從另一角度看到,上綱上線、胡扣帽子、亂抓右派,給社會帶來的巨大恐懼和反感,從而加深人們對這段歷史的正確認識。
書中還穿插一些小笑話,調節閱讀氣氛。如寫國民黨一個月內分別于三地召開三個國民黨代表大會的鬧劇,這“端的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大笑話。黑色幽默直指國民黨的四分五裂。
中共黨內,也有“小廖問屁”的搞笑電報小笑話,以表現黨內民主和諧的氣氛,看了輕松諧趣,使人忍俊不禁。
至于引用南北朝童謠,卻讓人笑不出聲來,但印象尤深,過目難忘:“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童謠直指人心:像劉少奇秉公說真話卻罹難,如林彪拍馬溜須但升官。歷史這一頁是何其的荒唐也!
書中二十回毛澤東把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詩句“邑有流亡愧俸錢”,改為“國有流亡愧此生”,把領袖毛澤東對工作失誤引發災難的愧疚之情躍然紙上。
書中還不失對景色的描寫,如精雕細刻一般,似詩情畫意那樣,具有一種諧美之感。如第一回,寫中共一大遷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第二回,寫中共二大在杭州西湖舉行,對湖面和船舫的描寫與抒情,第二十一回對廬山景色的描繪等等,真可謂美不勝收、賞心悅目。從中看到對某一重大事件或活動的企盼,以及對其美好未來的無比向往。
書中對懸念的運用,更引人入勝。陳獨秀回北京家中,突然出現“不速之客”;一大會議時陌生男子的貿然闖入;二大會議,南湖巡警的身影;以及后來,對彭德懷在廬山會議的命運把握上,都可見到懸念的作用。
特別一提是某些細節,看似輕描淡寫,三言兩語,甚至一筆帶過,卻有三兩撥千斤之效力,作者用筆之功力尤見。比如:廬山會議彭德懷無辜受責難(第二十一回),關鍵時刻,康生給毛澤東遞上紙條:“我斗膽建議,不能姑息”。一張紙條九個字,就這么一個不顯眼的細節,就把他落井下石的惡劣品質暴露無遺,這甚至比寫成千上萬字的揭露文章,還要深刻與給力。
還有一個細節,中常委批判彭德懷的會上,林彪“順桿爬”逢迎毛澤東的兩處插話,看似不經意,卻分明看到,陰謀家置人于死地的狼子野心。
連續多天遭輪番批判斗爭的彭德懷,說了這么一句話:“我沒有律師辯護,你們對我像法庭審判。”就這么一個細節的描寫,把當時惡劣非常的政治環境,孤立無援的挨整現狀,在不言之中和盤托出,讓人看到無辜無奈和無天無法。不由自主掬出一把同情之淚,這細節也是對踐踏民主法治無聲的控告。
腹有詩書氣自華,史添文采情更濃。
穿插了這么豐富的故事、笑話、幽默、唐詩、童謠,融入了過目難忘的情景刻畫、懸念運用和細節描寫,使該書厚重且充滿生機,思想內涵豐富又文筆生動活潑,仿如姹紫嫣紅的文學之花,一下子呼呼呼地全都擁上來了,燦爛盛開在《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園地上,這園地焉能不璀璨奪目。
一針見血的剖析 入木三分的反思
本書的一個最大亮點,那就是“一針見血的剖析,入木三分的反思”,特別引人矚目,令人深思。
一般來說,剖析對原因而言,反思對結果而論。其實,剖析與反思都是對作者分析綜合能力、鑒審洞察水平的一種考驗。
孫悟空若是沒有火眼金睛,就看不出化成美女的白骨精。同樣,作者若是缺乏科學理論基礎,客觀冷靜的史學精神,也不會對事物本質有深刻的認識。
如開篇第一回,作者先是剖析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制約,對馬克思主義認識理解存在三個方面的局限和缺陷,條分縷析絲絲入扣,切中時弊點中要害,把幼年的中共屢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左右搖擺錯誤的根源挖掘出來,接著,作者進一步探究,中國早期共產黨人雖下決心“走俄國人的路”,但只是“朦朧片面地把十月革命理解為城市武裝起義奪取政權”;在組織建設方面,中國建黨之初基本照搬蘇聯共產黨的建黨原則和組織方式等,只是強調高度集中這一面,“沒有相應建立民主制度,使黨組建伊始就缺失了現代政黨內部治理不可或缺的民主機制”,從而進一步揭示“這一‘先天不足’與中國根深蒂固的封建專制文化、皇權思想、臣民文化等結合,使中共無論在革命黨還是執政黨時期,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說的是何等的深刻,可謂是一針見血。
就民主制度的話題,作者在第十八回仍然作為一個尖銳問題來剖析,“八大……沒有從制度層面研究制定具體的規定、措施和紀律,形成黨內有效的民主制衡,監督和糾錯等機制,乃至后來在適當氣候和一些人的推動下,毛澤東的個人崇拜思想膨脹,個人專斷作出一系列錯誤決策乃至錯誤地發動‘文化大革命’時,黨中央對其無法約束,全黨對其無可奈何”。這樣深刻的剖析,要求作者有一雙慧眼,透視無數個滲透血淚教訓的歷史事件,如同抽絲剝繭一樣,在核心之處,找出最具本質內涵的“病癥”來,這樣才可以在往后日子里,避免舊病重發覆轍重蹈。
書中各回均可見的剖析,無一不是針砭時弊,洞察國情黨情的思想產物,應是社會主義理論寶庫中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至于對歷史事件的反思,往往是作者史學政治修養、人格品行魅力的試金石,既要求不偏不倚客觀全面,又必須冷靜沉著實事求是。
拂去歲月的塵埃,我們欣喜地看到本書有大量反思價值和歷史意義的總結,在作者的深思熟慮下,像汩汩流淌的泉水涌到筆端,化作朵朵鮮艷奪目的思想之花。
還是回到本書上來看看,例子俯拾即是,隨手拈來三則。
如反右斗爭擴大化,誰承擔責任?作者認為“毛澤東是反右斗爭的始作俑者和主要決策者”,應負“主要責任”。今天看來,這一反思早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作者嚴謹之處,在于并非找出個主要責任人有所交代就算了,而是深入分析造成反右斗爭嚴重擴大化的歷史和現實多種復雜因素,進一步指出,“不能全由毛澤東一人承擔責任”。他反思理由有四。其一,當時作出這一決策,“中央領導集體并沒有人提出不同意見”(也是鄧小平觀點)。其二,“各級黨委政府部門,以及民主黨派等團體組織,在反右斗爭中趨之若鶩、層層加碼,唯恐不夠積極、不夠革命”。其三,“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借運動之機,以組織的名義去剪除異己”。其四,“更有甚者,一些人良知泯滅,靠揭發整倒他人,踩著別人的身軀往上爬等等”。“在這些現象的背后,分明可見國家民主法治制度的缺失,分明可見民族傳統文化中封建思想的沉重包袱和民族精神劣根性的影子。”
此反思合理乎?反右斗爭時我還是中學生,但我清楚知道,那年父親是怎樣無辜當上右派的,在爾后的工作中,我的同事和朋友中也不乏右派分子,他們也曾與我聲淚俱下細細道來,是怎樣獲取這一“殊榮”的,其原因確實與作者分析如出一轍,所以我看作者的反思就很中肯、很實際、很到位、很像當時的反右斗爭現實狀況,這樣的反思相信能為后人所接受,能經受時間的檢驗。然否?
接著后面,對造成“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全局性嚴重錯誤原因,作者作了深層次更帶根本性的反思,那就是“政治體制和機制的問題”,此言真是高屋建瓴,一言點中了執政黨犯錯誤的主要教訓所在。
再聽聽作者的分析:“對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實際上是毛澤東個人說了算,他個人可以一再任意改變領導集體作出的決策,不需經過法定的程序,或就算經過也是做樣子,走過場,根本不能起約束和監督的作用……如有真敢仗義執言,為民請命發出實事求是的聲音,就被強加各種莫須有的罪名,遭受打擊迫害。”
再往后面,對毛澤東在中共八屆十中全會關于階級斗爭的講話,其反思更是旗幟鮮明,直指不諱。指出毛澤東以所謂的“黨內路線斗爭”來“壓服不同意見”,以“右傾機會主義”“修正主義”及“社會上階級斗爭在黨內的反映”,“大加撻伐、殘酷打擊、剪除異己”,“嚴重破壞了黨和國家的民主政治”。這樣的反思和分析,不為偉人而忌諱,也不作任何的隱晦和掩飾,而是直截了當,斬釘截鐵地劍指問題的本質原因,也只有這樣,才可以“以史為鏡、以史為戒”,“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作者是幸運的,碰到當今清明的政治環境,他可以作沒有顧忌和約束的反思,只要是實事求是言之有理的就行。當然去臉譜化的反思是需要勇氣的,然而僅僅用勇氣來解釋還是遠遠不夠的,從本書大量的極有價值的反思中,讓我們看到一位有良知的理論和史學工作者的大義凜然和鐵肩道義,也看到作者從容面對人性和黨性的嚴峻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