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季以來,隨著廣東提出“建設文化強省”,曾經沉寂下去了的“廣東文化沙漠說”再一次浮泛上來。廣東有些官員、學者在回答媒體和網民提問的時候,雖然不承認現在的廣東是文化沙漠,卻承認“在傳統文化方面,廣東確有沙漠化的傾向”。我認為,這是由于對廣東的傳統文化缺乏了解所致。
考察和評價一個地方的文化成就及其地位,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指標。我即從傳統文化這個角度,通過古代文學家、古代書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這六個指標,來考察和評價廣東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及其在全國的地位。
(一)從古代文學家的地理分布來看
中國古代的文學家,和當代的文學家有很大的不同。第一,他們不以文學為專門職業。他們當中的多數人,首先是各級政府的官吏,本職工作是為官理政,文學只是他們的一種業余愛好。少數人不是官吏,或為教師、醫生、農民、工匠、商人,或為和尚、道士、樂工、歌女等等,他們也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并不靠文學來謀生。在古代的三百六十五行當中,文學并不是一個專門的職業。因為不是一個專門的職業,也就成了許多人都可以為之的一件風雅之事。第二,他們大多具有多方面的文化素養,往往博通經、史,旁及天文、地理、律歷、術數、釋老、醫卜之學,工于詩、文、詞、賦,嫻于琴、棋、書、畫。他們的著述既有文學方面的,更有其他方面的。第三,他們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多數人都有“功名”,或者進士,或者舉人,或者秀才,或者其他類似的“功名”。總之,中國古代的文學家,都不是以文學為專門職業的人,都是多才多藝的人,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也就是古代最有文化的那一部分人。
一個地方出不出文學家,出多少文學家,與一個地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一個地方的自然地理環境好,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社會又比較安定,教育興盛,民風向學,文化積累深厚,文化傳統悠久,加上交通方便,人員往來自由,文化交流不受阻滯,這個地方的土壤就適宜于文學家的生長。一個地方的文學家的分布數量的多寡,反映了一個地方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優劣,也是衡量一個地方的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我曾對中國古代文學家的地理分布做過一個統計,統計的論據,是譚正璧編,光明書局1934年出版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中華書局開始出版由曹道衡等人分頭主編的多卷本《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但是直到今天還沒有出齊。我認為,譚先生編的這部大辭典,仍然是一部最權威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該辭典“上起李耳,以迄近代。凡姓名見于各家文學史及各史《文苑傳》,或其文學著作為各史《藝文志》及《四庫全書》所收者,靡不錄入”。(譚正璧《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前言》)。據統計,該辭典收錄先秦至近代在中國文學史上較有影響的文學家共6851人,其中有籍貫(出生地)可考者6381人,除去占籍今朝鮮、蒙古、越南三國的6位,還有6375位。在中國古代有影響、有籍貫可考的6375位文學家中,占籍廣東的有114位。這個數量雖然不算多,但是在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含臺灣,不含香港和澳門)中排第15位。怎么也不可能得出一個廣東是個“文化沙漠”的結論呀!
(二)從古代書院的地理分布來看
書院是中國古代的高等學校,民辦的占一半以上,官辦的將近一半。從盛唐到清末,書院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存在了1100多年。書院的院長(洞長、山長、堂長、教授)一般都是由碩學鴻儒或飽學之士來擔任,他們在學術文化界享有很高的聲望。書院既是學校,又是研究機構,同時還是一個學術團體,用今天的話來講,書院屬于研究型的大學。書院傳授和研究的內容,主要就是儒家的經典,以及理學家的著作。在古代,一個地方有沒有書院,有多少書院,不僅反映了一個地方的辦學能力,更反映了一個地方的學術文化的發展水平。據王炳照《中國古代書院》(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一書統計,中國古代的書院多達6385所。在中國古代的6385所書院中,廣東占了446所,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中(含臺灣、香港,不含澳門,重慶包含在四川省內)排位第五,僅次于江西、浙江、四川和湖南四省。如果我們承認書院是一種高等級的教育和學術文化機構,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在高等教育和學術文化方面,在宋代以后,尤其是在明清兩代,廣東已經進入全國的先進行列呢?
(三)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地理分布來看
人類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是那些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又包括三個組成部分:一是“不可移動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二是“可移動文物”,即歷史上各個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三是“歷史文化名城和街區、村鎮”,即那些“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和村鎮(參見《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2005年12月22日頒布)。
就“不可移動文物”來講,在我國,凡是最重要的,或者說級別最高的,就是那些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據統計,從1961年至2006年,國務院先后公布了六批234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統計數據可知,廣東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6處,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不含香港、澳門、臺灣)中排在第14位。一般來講,世界上大凡文化發達的地區,重要的、高級別的“不可移動文物”就多,反之便少,按照這個觀點,廣東在全國的文化發達程度,應該屬于中等水平。
(四)從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村的地理分布來看
所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如上所述,就是指那些“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達到國家級水平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名村。據統計,從1982年至1994年,國務院先后公布了三批99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2003年和2005年,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公布了兩批36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而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不含香港、澳門、臺灣)所擁有的99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廣東擁有6個,即廣州、潮州、肇慶、佛山、梅州、海康(雷州),與山東、陜西并列第二位,僅次于河南、江蘇、四川三省。在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所擁有的36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中,廣東居然擁有5個,排位第一。
“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名村”,是物質文化遺產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地區擁有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歷史文化名村”相對較多,就表明它的建筑式樣、分布格局和周圍環境,體現了較鮮明的傳統文化的特色,包含了較豐富的傳統文化的底蘊,也就是說,它的文化發展水平應該是不言而喻的。可是,一個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擁有量方面居全國第二位,在“國家歷史文化名村”的擁有量方面居全國第一位的省份,居然被說成一個“文化沙漠”!如果這樣的省份還是一個“文化沙漠”,那么全國的“文化沙漠”也就太多了!
(五)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理分布來看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參見《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2005年12月22日頒布)具體來講,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10大類。2006年,國務院公布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涵蓋上述10大類共527項。在首批52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廣東擁有22項,在31個省、市、自治區(不含香港、澳門、臺灣)中排位第六。可見廣東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擁有量方面也是很可觀的。
以上通過古代文學家、古代書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六個指標,考察了廣東在全國所占的份額及所處的位置,由此我們就可以判斷,廣東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所作的貢獻,以及它在中國傳統文化格局中所擁有的地位。
宏觀地講,廣東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格局中,屬于中上等水平;廣東的現代文化,在中國的現代文化格局中,則屬于先進行列。關于廣東是一個“文化沙漠”的說法,無論是從現代文化的角度來判斷,還是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判斷,都是不能成立的。
可以肯定地說,關于廣東是一個“文化沙漠”的說法,是對廣東的一個深度誤解。那么,這種深度誤解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我認為,原因有多種,但地理環境方面的原因無疑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信息源的差異造成傳播效果的差異,這是一個規律。而信息源的差異,又是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的。地理環境的差異不僅造成信息源的差異,也造成信息通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