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金融海嘯已逐漸退潮,各行各業都呈現一片新氣象,會展行業的發展勢頭更是虎虎生威。5月1日追逐百年之久,億萬中國人一心向往的世博會,在黃浦江邊華麗綻放。11月12日亞洲最大的體育盛會——亞運會在廣州點燃圣火。與此同時各地的大小展會蓬勃發展,一片欣欣向榮的喜悅景象。回味2010年,是中國會展業的豐收之年,在365個日日夜夜中“品嘗”了會展業的五味。
酸
雖然會展業并不是貼到哪里都能夠見效的萬能膏藥,但是從宏觀上來講會展業確實給力了各地的GDP。由于我國地域幅員遼闊各地區間經濟發展差異較大,難免有的地方紅紅火火,有的地方冷冷清清,甚至有的地方連自己的王牌展會也守不住。在紅火者的喜悅中,冷清者難免心中泛酸
區域之酸。統觀中國會展發展版圖,西部城市除成都、重慶之外,很多地方并沒有會展業的影子,相反,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帶的會展業扎堆兒發展,一頭重一頭輕,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等亟待進一步開拓。
品牌展易地之酸。如此印象,從第六屆中國國際數控機床展移師南京想起,大型國際展會紛紛開始覬覦二線城市的辦展環境、設施,以及貿易市場,一線會展城市以及其他會展城市,丟掉國字頭或國際知名品牌展會項目,自然是酸中帶痛,有著一絲絲的可惜與遺憾。
會展標準之酸。由全國會展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提出并歸口,上海市標準化研究院牽頭的《經濟貿易展覽會術語》首次以國家標準的形式規范了展覽類型、展覽場所、展覽相關方等61條術語。本應是最為高興的事情,但是其折射出我國會展標準短缺的硬傷,與會展業發達國家相比,這僅有的全國性標準顯得有些寒酸。不過在新的發展時期,中國會展業也將逐步出現一批國字頭的規范標準,彌補該方面的不足和缺陷。
無論是酸痛還是酸楚,都為中國會展業敲響了警鐘,產業發展不健全,重點突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從頭做起。酸到至極,也就變成了甜……
甜
2010年各地會展業發展如火如荼,隨著市場和企業的日益成熟和政策扶持的不斷加強,與往年相比會展業給各地方經濟帶來了更多的回報。各地會展場館爭相競艷,政府和百姓都嘗到了會展業的甜頭,都對會展業滿懷期望,紛紛磨拳搽掌準備在“十二五期間”大干一場。
場館之甜。2010年是我國會展經濟的興旺之年,新的會展場館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給會展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4月甘肅省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展覽場所,甘肅展覽中心提前竣工并承接第十六屆中國蘭州投資貿易洽談會,同月底,福州國際會展中心也“翩翩起舞”,開始承擔起鏈接海峽兩岸經貿交流的責任;8月東北最大會展中心,沈陽展覽中心主體剛完工就迎來了第九屆中國沈陽國際汽車工業博覽會;9月,天津梅江會展中心順利完成配套,成功接待了2010夏季達沃斯經濟論壇,在11月,中心二期工程打下第一根工程樁,預計將于2012年7月底竣工并交付使用;12月底,西南地區建設規模最大、功能配套最完備、設施最先進的多功能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貴陽國際會展中心已大體建設完成,并開始進入中國會展市場……大批場館進入會展市場,可真謂甜的有一套。
政策之甜。為了促進會展業的發展各地都出臺了相關政策,為會展業的茁壯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6月重慶市政府出臺了扶持政策,對注冊資金500萬元以上的新辦會展企業,自開辦之日起,兩年內按企業所得稅的市級留成部分實行全額返還;10月下旬,廣州市經貿委下發了《關于組織申報2010年廣州市會展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的通知》,對首次辦展、規模大幅增長的展覽、落戶本地的優質展覽和10年以上的老展會進行扶持,部分項目最高申請額達40萬元;為了打造會展名城,從2010年起鄭州將提高會展業的財政扶持力度,每年預算安排會展業發展專項資金1500萬元,在鄭州舉辦展會還可獲得政府獎勵;就在12月1日,新修訂的《北京市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開始實施,如此也算會展業走向規范化的安慰。
展示企業之甜。北京華毅東方展覽有限公司作、點意空間國際展覽展示集團、北京水晶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永一格環境藝術設計有限公司等,一批展示設計企業浮出水面,帶來新穎的技術和創意,開始引領中國展示設計的趨勢和潮流,這也是2010年中國會展業的巨大收獲之一。
大型國際活動之甜。據統計,2010年上海世博會對上海GDP增長的拉動約為5%,對長三角地區投資的拉動將超過50%。世博會門票、餐飲、旅游紀念品等的直接銷售收入接近110億元。在上海世博會籌備期間,世博會平均每年對上海GDP增長的拉動約為2%。其間拉動長三角地區GDP增加3161.28億元,其中對浙江和江蘇GDP的拉動量分別占21.6%和18.3%。世博會在給力上海經濟的同時也讓長三角其他城市嘗到了會展業的甜頭,在世博閉幕后將借力世博會發展自己的會展經濟;第16屆亞運會對廣州及周邊的經濟拉動力,專家估算約為8000億元。廣州市社科院7月底曾公布一項調研報告稱,亞運會直接投資(包括亞運城建設投入)將為廣州額外增加地區生產總值1032.4億元。而間接投資將會為廣州額外增加地區生產總值7120億元。此外,將有50萬人次的國內游客和觀眾到廣州,為廣州帶來10億元左右的旅游收入。于此同時亞運會對深圳、珠海和東莞等周邊城市的會展及其他產業的拉動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2010年在世博會和亞運會的模范帶頭作用下,大江南北紛紛加大會展業的發展力度,也都嘗到了會展經濟的甜頭,在即將到來的“十二五規劃”中都對會展業寄予了厚望。但是各地在發展會展業的時候不可盲目冒進,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這樣才能夠甜得長久。考
會展業在給各地經濟帶來甜蜜的同時,也讓大家嘗到了一點苦頭。由于會展行業缺乏有效的制度規范,今年屢屢出現的騙展事件,嚴重損害了會展業形象,令廣大參展商叫苦不迭。一些場館全年處于“挨餓”境地,依靠地方財政輸血艱難度日,苦了場館也苦了財政。眾多新興會展企業不斷涌入市場,惡性競爭此起彼伏,企業的生存也很艱苦。
騙展之苦。騙展年年有,今年也不少。“不遠千里跑來上海參加這個珠寶展,沒想到現實和心理預期實在相差太大!”珠寶商人張女士在參加某上海舉辦的“奢華珠寶首飾展覽會”時叫苦不迭。展會人跡寥寥,“展覽的工作人員數量都超過了觀展的人”,制度監管的缺失不僅讓參展商受罪,也害苦了行業形象和正當經營者,更苦的是如此現象在一線會展城市出現幾率也不在小數,二線和三線以下城市更為嚴重。
場館被建設之苦。2010年場館熱依舊“高燒”不退。虎年春節過后,山東泰安國際會展中心率先奠基,拉開了2010年展館建設的序幕;緊隨其后,湖北武漢國際博覽中心二期工程也是熱火朝天。而另一面,深圳會展業虧損面達30%,深圳市商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林慧建議暫停建展館。據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大部分會展場館使用率不足30%,而場館面積仍保持大約20%的年增長率。除北京、上海等極少數會展業發達的地區之外,大部分地區的場館平均空置率達到了85%,新建場館約有90%處于虧損狀況。之所以如此熱,起因很大程度在于各地出現“會展被攀比”的心理和現象,這也為未來會展業埋下了苦果。
惡性競爭之苦。惡性競爭主要表現在重復辦展、展外辦展、克隆辦展和搭車辦展等,為行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了諸多不穩定因素。例如,3月在某市展覽館開幕的紡織面料及輔料(春夏)博覽會上發生了這樣的情景,有人抱著一摞企業產品目錄,焦急地向采購商散發。原來他們是參加另一個同期舉辦的“紡織品面料、輔料貿易博覽會”的參展商,由于展會觀眾非常少,不得已做出了上述舉動;9月份,某南方沿海城市3個家具展同期舉行,自然場面是打得不可開交;10月,北方某市2個名稱僅差兩字的服裝博覽會同時開幕……種種行徑顯示出,苦于沒有明確的行業規范,會展企業也將在苦海中艱難奮斗。
當前我國會展行業的相關規范制度尚不健全,一些不法經營者利用制度監管的漏洞非法牟取暴利在所難免。現在2010年即將過去,各地的“十二五規劃”陸續出臺,會展行業在推動著各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迫切期待著在新的一年里會有相關制度的出臺,以堵住行業漏洞促進會展經濟的健康發展,早日苦盡甘來!
辣
2010年展會的香味彌漫在整個神州大地,會展業就像火鍋一樣無所不包無所不納,只要是有形的實物就可以舉辦展覽。然而火鍋的辣味在給味蕾帶來快感的同時也給腸胃帶來了傷害。雖然會展業以一比九的速率推動著經濟發展,但也給地方的社會治安、生活秩序和環境保護帶來了各種壓力。
治安之辣。虎年之初,香港警方逮捕6名涉嫌盜竊珠寶展的嫌疑犯。據報道,香港警方已從6人住所等處收繳了181塊手表,其中有100多塊被確認是被盜手表,但還有一部分被盜物品下落不明。此前,香港國際珠寶展開幕不久就發生了兩起珠寶失竊案,兩名參展商在兩分鐘內,先后被兩批外來的珠寶大盜掠去價值兩百萬美元的鉆飾,盜竊手法之高明令人聞風喪膽。業內人士介紹說,每當會展舉辦的時候也就是大盜集結的時候,展會上的盜竊案件已不足為奇,尤其是珠寶手表等奢侈品展更是如此;在北京某展會,國際參展商的手提袋競在開展后二十分鐘后不翼而飛,如此展會治安,確實讓人辣的流眼淚。
污染之辣。“我們這里最近天天燒垃圾,一燒就是一個晚上”,4月有網友在發帖稱該市會展中心后面有個垃圾堆,白天惡臭熏天,夜里點火焚燒則產生大量濃煙,給周圍居民生活造成極大的污染。6月,西南某市會展中心旁堆起了如山的垃圾,與正在召開的博覽會形成了鮮明反差。遍地都是五顏六色的塑料袋、裝著殘羹剩湯的一次性飯盒、揉成一團的宣傳單和四處亂飛的蚊蠅。10月某市美食節勝利閉幕了,卻給城市留下了一道抹不去的“傷痕”。一名清潔工說:“原來白白的地面變成烏黑,回不到原來的樣子了!”
毋庸置疑會展業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但其對地方環境的影響也不得不令人深思。
交通之辣。7月某日是某家具工業展覽會的首日,買家具的、推廣品牌的、湊熱鬧的云集會展中心。不過,除了琳瑯滿目的商品,擁堵不堪的交通狀況,也讓眾多市民深感焦灼。10月某糖酒會正式開門納客。隨著10萬外地車輛、20萬人的涌進,再加上國慶節后上班首日的客流高峰,整個城市成了名副其實的“堵城”。會展期間的交通問題不僅干擾了舉辦地的正常社會生活,也成了制約會展經濟發展的瓶頸。一線與二線會展城市早已把展會期間的交通問題,列入市政府重點工作中。
不可否認會展業就像火鍋又辣又香,因此食不可過量,而且飯后還要留下足夠的時間,這樣才能保證充分消化吸收。一個城市不在于一年辦了多少場展會,帶動了過少GDP的增長,而在于會展經濟是否能夠與社會環境和諧發展。如果展會給力了地方經濟,卻讓市民生活在糟糕的環境之中,那么發展會展經濟還有什么意義呢?
咸
重視發展會展經濟,本是件造福地方、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是有些地方脫離實際盲目跟風辦展,導致了投入過高,而社會效益收效甚微。例如展會期間實行交通管制,動輒警車開道,出動特警維持秩序,為了招商引資不惜犧牲地方利益,將會展作為政績工程,甚至是全民大辦展等等,這樣以來展會的“味道”就未免超過人們正常接收的程度,通俗的來說:口重了!
政策之成。一線會展城市市場成熟,政策支持相應較少,壞就壞在二線以及三線城市的激進,大批量的設置鼓勵政策、資金,為引進展會不惜血本,也從不考慮政策之間的互補性,一味設立和發布會展促進政策,殊不知,這過火的行為不是在培育會展業,成了糟蹋城市會展業。甚至某些城市已經將會展產業列為支柱產業,如此一來,可真是要仔細考察考察,會展業是否能夠擔得起這份責任。
政府為了表示對會展經濟的重視,采取一些鼓勵性措施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會展業的本位是市場,最終應當實行市場化運作。政府應從主導的角色淡出,在監督管理上下大力氣,努力改善政策與法制環境,讓展會真正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推手,這樣會展業的味道才不至于過成。
回味2010年的中國會展業,可謂酸、甜、苦、辣、成五味俱全。雖然盛會的舉辦,創造了屬于中國的最佳契機,但是仔細品味,這其中蘊含道理深刻,令人警醒。中國會展業在十二五期間迎來改變契機,雖然在發展過程中,漂浮著各種各樣的味道,卻讓產業充滿濃烈的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