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市場具有籌集資本、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優勢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證券投機、客戶欺詐、市場操縱、內幕交易等情形,其中,內幕交易被公認為是證券市場中最為嚴重的欺詐行為。所謂內幕交易,是指內幕人員或其他非法獲取內幕信息的人員,以獲取利益或減少損失為目的,自己或建議他人、或泄露內幕信息使他人利用該信息進行證券發行、交易的活動[1]。
尚在成長中的我國證券市場內幕交易也時有發生,從被學者視為我國證券市場首例內幕交易案的1993年襄樊上證營業部內幕交易案起,陸續有多起內幕交易案件接踵而來。2007年被炒作得沸沸揚揚的杭蕭鋼構案、上投摩根基金經理唐建基金老鼠倉案更進一步證明,證券內幕交易行為在我國證券市場上有愈演愈烈之勢,嚴重影響各方利益的有效維護。
一、我國防范證券內幕交易行為的必要性分析
(一)防范內幕交易可以保護投資者利益。與其他市場相同,證券市場要求所有的參與者必須遵守相同的游戲規則,內幕人員利用職務之便獲取內幕信息從中獲利,等同于與外部投資人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開展競爭,實質上剝奪了普通投資者平等獲得信息、參與公平競爭的機會,破壞了證券市場的公正性,嚴重違背公開、公平、公正的證券市場基本原則。為了保護普通投資者的利益,有必要防范內幕交易行為的發生。
(二)防范內幕交易可以拓展融資渠道。根據“證券守恒定律”,內幕交易會損害特定投資者利益。但是,內幕交易特定受害人的確定是隨機、不能事先預知的,即參與證券交易的所有投資者都有可能成為內幕交易的犧牲品,并且這種風險不能通過投資組合來完全規避,這種情況下,那些不愿意承擔內幕交易風險的投資者就會選擇退出市場,投資者所掌握的社會閑散游資也將隨之撤離,證券市場的融資功能也將無法發揮。因此,防范內幕交易行為是保障證券市場發揮籌資功能,擴展融資渠道的必然要求。
(三)防范內幕交易可以推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證券市場的一個重要功能即為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內幕交易使得股票價格與價值發生了偏離,扭曲了證券產品的真實價值,不能正確引導資金向優秀公司流動,擾亂正常的金融秩序。雖然在內幕交易的遮掩下,市場可能會在一定時期內表現活躍與繁榮,但卻深藏陷阱。如美國1929年股市崩盤最終導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其中內幕交易應該說是“功不可沒”。因此,為了促進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有必要防范內幕交易行為。
二、我國證券市場內幕交易現狀概述
新中國的證券市場已經走過了將近二十年的風雨歷程,證券市場與越來越多的企業、個人建立了密切的聯系,成為現代經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我國證券市場同樣存在內幕交易行為,現狀令人堪憂,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交易手段復雜化。我國證監會處罰的最早的襄樊上證案、寶安公司案都是在獲取內幕信息后,直接通過自營或利用自己的賬戶來購入股票。而1996年的張家界案在實施過程中則開設了15個賬戶,其中14個均借用個人名義。同時,其他違規事實與內幕交易相伴發生的情形也多,如超比例持股中,既有內幕交易又有市場操縱,單純的內幕交易過程中超比例持股行為相對較少[2]。證券市內幕交易的手法呈現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趨勢,給監管機構的查處設置了很大障礙。
(二)涉案金額巨額化。從涉案的金額上看,我國內幕交易案件和英、美等證券市場發達國家相比并不遜色。美國1986年查處的Dennis Levine案歷時多年最終獲利1160萬美元,曝光后震動美國朝野。而我國襄樊上證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內幕交易違法所得就達1167萬元,輕騎集團的證券部在短短4個月內操作下屬濟南輕騎公司的股票獲利2542萬元,相當于濟南輕騎公司一年的凈利潤。
(三)群體意識合法化。與殺人、放火、搶劫、盜竊等一般老百姓都深惡痛絕的傳統違法犯罪行為相比,內幕交易作為一種看不見血、摸不到財產損失的典型白領違法犯罪,對其危害性和應遣責性,我國普通老百姓,包括受過良好教育、是非、善惡、愛憎分明的知識分子、國家公務員,都缺乏深刻的認識,從事該項活動過程中,參與者對其合法性概不過問,不能參與其中的人會由衷地感到遺憾。
(四)主體范圍擴大化。早期我國證券市內幕交易主體主要以法人為主。1997年11月以后,內幕交易的主體開始轉為個人,主要以能容易獲得內幕信息的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等傳統內幕人為主。但這一狀況在近期也發生了變化,如2007年引起廣泛關注的王石妻子內幕交易行為、基金經理唐建基金老鼠倉事件,內幕交易的主體早已突破了傳統內幕人的界限,范圍有所擴大。
(五)查處效率低下。我國證券市場上,沒有人確切知道那些從事內幕交易而荷包滿滿,卻又毫發無損、逍遙法外的人到底有多少。統計資料表明,在我國證券市場上大約有80%的違法案件與內幕交易有關,大約80%的違法交易金額與內幕交易案件有關[3]。而證券監督機構查處的內幕交易案件卻少之又少,很多市場參與者的利益難以得到保護。
三、我國證券內幕交易行為的有效防范措施
(一)加大內幕交易不合法的宣傳教育力度。防范內幕交易應該采取預防與制裁兼顧,預防為主、制裁為輔的方法[4]。而得力的宣傳,是預防證券內幕交易行為的一種有效辦法。我國公眾的觀念中普遍存在這樣一種心理:貪污、盜竊值得憎恨,但內幕交易可以容忍,因為內幕信息的獲得靠的是關系或“本事”,而非其他老百姓熟悉的、深惡痛絕的違法犯罪手段。因此我國應該加強宣傳和教育力度,向社會傳遞內幕交易不合法,如果從事了內幕交易,將受到法律的嚴厲查處的信息,使公眾充分認識到內幕交易行為給他人、社會所造成的巨大損害,從而防范內幕交易的發生。
(二)建立健全證券交易主體登記制度。從我國證券監督委員會所查處的幾起比較有影響力內幕交易案件中可以看到,內幕信息擁有者完全有可能通過借用他人名義開立個人賬戶的方式比較隱蔽地完成內幕交易行為。所以我國證券市場應該建立嚴格的登記制度,對每一個開設賬戶的投資人的信息進行全方位的把握,掘地三尺也要抓住其主要的社會關系以及主要的社會交往范圍,以此來擴大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對證券投資者投資行為的監督控制范圍。
(三)舉報制度的實施與落實。證券內幕交易行為是一個幾乎全球化的詬病,在公司治理模式更加注重中小投資者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國主要通過建立有效的監管法和信息披露制度相結合的方法來抵制內幕交易行為。但是我國在1999年才頒布《證券法》,并且監管法律、監管機構、監管制度以及監控技術還有待完善[5]。所以,筆者認為,我國應設立內幕交易舉報制度,因為證券監管機構作為國家機構高高在上,雖然能夠比較宏觀地觀測市場的變化,但是對于一些較為隱蔽和微觀的內幕交易行為可能難以察覺,而舉報制度可以有效彌補其不足。
(四)嚴格證券發行主體信息披露的標準。防范內幕交易的措施之一,就是嚴格要求上市公司依據法律法規的規定,準確、及時地披露一切有關的信息資料,供投資者在作出投資決策時參考。美國早在1932年羅斯福競選總統時,就一再宣傳證券市場信息公開的重要性。它不僅是投資者作出合理投資決策的基礎,而且也是社會公眾和監管機構對發行人進行監督管理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國證券市場監管機構也應該嚴格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標準。
(五)進一步完善證券法律法規體系。內幕交易監管法律體系不健全是導致內幕交易盛行的重要原因,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仍然存在較多的疏漏,如上一年度業內極度關注的王石妻子買賣萬科股票事件,最終卻以王江穗賣出股票、所得收益全部收歸萬科公司所有的方式落下帷幕,因為我國證券法在對“內幕人”進行限定時,沒有將內部人的配偶與親屬納入禁止證券內幕交易的范圍。因此,我國應該盡快完善證券法律體系,以更好地防范我國證券市場的內幕交易行為。
(六)加大處罰和執法力度。與不同國家、地區對內幕交易處罰力度相比較,我國對內幕交易行為的處罰力度較弱,集中表現在罰款倍數偏低[6],如瓊民源因內幕交易的非法所得額為6651萬元,而相關部門僅對其處以50萬的處罰,罰款倍數僅為0.01[7]。美國1986年查處的Dennis Levine案,雖然該案最終所獲的凈利潤達到1160萬美元,但查處中要求Levine吐出非法所得為1160萬美元,對Boesky的罰款和要求吐出非法所得更高達1億美元。美國1988年《證券內幕交易欺詐強制法》對個人的內幕交易最高罰金為100萬美元,對法人為250萬美元;對內幕交易行為人最高可判監禁10年[8],我國《證券法》的相關規定與之相比差距還是很大[9]。因此,有學者提倡“亂世用重典”,筆者認同這一觀點,我國就是應該制定嚴厲的處罰條款,以此達到處罰與警示的雙重作用,有效杜絕我國證券市場的內幕交易行為。
同時,我國也應該借鑒美國查處內幕交易行為過程中的“雙軌制”,強化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與法院的協作,防止內幕交易查處過程中疏漏的出現,封鎖不同層次的內幕交易行為,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注釋:
[1]楊亮著:《內幕交易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4頁。
[2]蔣賢東:《中國證券市場內幕交易與市場操縱防范體系研究》,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12月第13頁。
[3]參見:邵彥銘:《我國證券內幕交易違法犯罪的特點、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2003年)(碩士論文)。
[4]姜方利、劉德瑞:《內幕交易及其法律規制》,《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第38頁。
[5]張維、張瑩在《中美內幕交易監管機制對比研究》一文中認為,我國股票市場現有的監管制度存在特殊性的問題:1.法律健全程度欠缺。雖然我國從1999年頒布的《證券法》開始就已經對內幕交易有了明確的規定,但到目前為止,對內幕交易的監管仍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量刑太輕、打擊力度不夠、法律制度與監管行為難以銜接、法律原則過于原則、受害人與當事人民事責任規定不明確;2.監管機構以及監管制度有待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是以代表政府的中國證券管理委員會及其所屬地方下屬機構為主體,以社會監督機構為補充的監管機制。在執法過程中,證券監管主體的非單一性以及依法辦事受到各方面行政權力的制約,削弱了證券監管會的權威性和效率性,進而導致了“行政惰性”;3.市場交易行為監控技術落后。美國有兩個市場交易監控系統同時對證券市場的交易情況進行監督,使其內幕交易活動受到了很大的遏制。相比之下,我國監控技術落后有待加強。參見《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第91頁。
[6]罰款倍數=因內幕交易受罰的金額/ 因內幕交易的非法所得額。
[7]蔣賢東:《中國證券市場內幕交易與市場操縱防范體系研究》,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12月,第14頁。
[8]張小波:《我國證券市場內幕交易管制的實證檢驗》,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第39頁。
[9]我國《證券法》第二百零二條規定: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或者非法獲取內幕信息的人,在涉及證券的發行、交易或者其他對證券的價格有重大影響的信息公開前,買賣該證券,或者泄露該信息,或者建議他人買賣該證券的,責令依法處理非法持有的證券,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三萬元的,處以三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單位從事內幕交易的,還應當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并處以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工作人員進行內幕交易的,從重處罰。
參考文獻:
[1]胡光志.內幕交易及其法律控制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2.
[2]井濤.內幕交易規制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鄭順炎.證券內幕交易規制的本土化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楊亮.內幕交易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辛集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