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有一無二的奇書,《紅樓夢》的作者更是手法奇誕、揮灑自如。魯迅有言,說紅樓夢打破了傳統(tǒng)寫法。豈止如此,魯迅是著眼于以寫實筆法敘事寫人;而紅樓夢作者的神異功力其實遠不止于對現(xiàn)實生活的摹寫。最近隨著新版紅樓夢電視劇播出,又催發(fā)出大家對于這部名著的關(guān)注,掀起又一輪紅學熱。
再次細讀之下,竟?jié)u漸發(fā)現(xiàn)以前一直被作者忽悠了。先不說此書故事格局的曖昧空闊、似乎可以納入任何含義,從而顯得難以捉摸、莫衷一是;最讓人暈的是作者總在正話反說,許多讀者根本就讓他給繞暈了。例如對他筆下的人物、故事,若是從字面上看,就難免經(jīng)常要會錯意。因為作者經(jīng)常是言不由衷,顧左右而言他。但你若讀得多了,憑第六感覺,也能體會到這絕不是一本“有一說一”的書。對于書中所言,最好也別輕易相信。比如對于釵黛二人的評價,從清代到今天,人們就一直看法分歧難以調(diào)和。小說里自然是含糊其辭,缺少明確表態(tài)。而且若從字面上看,寶釵或許還要多得幾分。所以《紅樓夢》盡管問世幾百年了,一個簡單的問題,究竟是黛玉好還是寶釵好?卻是歷來就扯不清楚。在清代的時候,就曾有好朋友為爭論此事幾乎要揮起老拳!問題究竟出在哪兒?最終答案當然只能從小說里索解??雌饋恚m然已經(jīng)是老生常談,今天卻還是要再一次撿起那個“看反面”的風月寶鑒式觀察要訣。實際上就在書中,作者也一再提示:千萬別看正面!要緊要緊!可讀者諸君并未記得此語,捧起書來,一頭就扎進故事里去,看得連北都找不著了。這也許是因為《紅樓夢》的描寫太精彩,更容易讓讀者目迷五色,失去警惕吧。
熟讀《紅樓夢》的人都知道,在人物的表現(xiàn)上,書中有個規(guī)律性的模式——作者對于他所喜愛的人物,偏要寫出其毛病,讓我們清楚看到其瑕疵,但終歸還是瑕不掩瑜。像寶黛湘云妙玉晴雯等人;可反而那些作者不怎么喜歡的人物,看上去卻相當完美。比如賈政、王夫人、薛寶釵、花襲人等。書中不但不寫這些人的缺點,還要錦上添花,讓旁觀者出面贊上幾句。而對于那些看去毛病不少的家伙卻不時痛貶。試看對寶玉的貶語:“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潦倒不通庶務,愚頑怕讀文章”,“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nèi)原來草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可以說是此書正話反說的第一著。而讀者很可能根本就沒有清楚地意識到作者的這種障眼法。但是這也并不要緊,不會從根本上擾亂閱讀。因為書中那些有些毛病的人物會讓你覺得很可愛。雖然他們的瑕疵分明可見,你還是會同情這些人物,因為他們的言行舉止每每透出來純真善良或意趣天然,有如渾金璞玉;而那些完美的人物倒是不招人惦記??赐炅耍簿土淘谝贿吜??;蛟S作者從根本上覺得一個人不可能那樣完美無缺吧?所以,如果有人真是做得滴水不漏,就只能說明他善于掩飾自己,慣于壓抑自己,總之就是失去了本來面目。那就不如那些自然率真的人物看去讓人同情吧。更何況作者在對這些“典范”人物不肯置一貶語的同時,卻有意無意地寫出他們那些看上去并不夠磊落坦蕩的言行,采用曲筆完成了對這些“君子淑女”的直達神髓的深層塑造。
的確,小說里凡是被寫得很完美的人物都讓人覺得很不親切,缺乏吸引力。薛寶釵夠完美了吧?到現(xiàn)在還有人吵著說薛寶釵比林黛玉好,理由是娶媳婦還是得娶這樣的啊??墒茄氣O結(jié)婚不久就守了寡,敢問有誰從心里真正同情過她嗎?大家倒覺得寶釵既然這么能忍,超出常人,那么無論怎樣孤凄的日子諒她都能夠耐受,根本不需要我們同情。看,這就是完美的人物在觀眾心里引起的反響。實際上正是因為他們太不真實,所以讀者不會牽掛他們。反過來,如果是黛玉、湘云守了寡,讀者就會覺得鬧心。說起來,還是有真實感的人物能夠引發(fā)讀者的感情投入,產(chǎn)生心理學上說的“移情”效應。
除了那些明顯的壞人小人不算,《紅樓夢》里面大體就可以分為這么兩類人物:完美的偽君子和帶有瑕疵的真實的人。再回到那個讓人爭論不休的老問題:娶妻究竟該選林黛玉還是薛寶釵?估計許多人覺得在實際生活里還得選寶釵。因為黛玉心眼兒小,愛生氣,身體又不好。寶釵正好可以填補這些缺憾,是個完美人選。把她娶回家,就等著享福吧。果真如此嗎?試想人們面臨擇偶問題時,最希望對方的是什么呢?有財、有貌、有能力?這些當然都很重要,可是每個人最在意的還是感情上的相知相托吧?假如你的結(jié)婚對象才貌雙全,千伶百俐,家財萬貫,但人家沒把你當回事,你還會踏踏實實走進這婚姻殿堂嗎?慢說夫妻過日子,就是平常的交往,離開誠信就都失去了基礎(chǔ),又有誰敢于不在乎配偶暗藏心機、與自己貌合神離這樣的可悲現(xiàn)實呢?寶釵這樣的賢妻、襲人這樣的順婢,每令凡夫們要擊節(jié)贊賞,可設(shè)身處地,誰又會完全相信這等聰明人呢?她們太聰明,擅長見風使舵,隨機應變,說出的常是言不由衷的應酬話。和她們在一起,你很難知道對方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既然婚姻中首先期望的是誠實可信、兩心契合,問題的探討也就簡單了。黛玉有病、性情也尖刻急躁,但她生性誠摯,全無城府;而且對寶玉有深沉豐富的感情,甚至可以說,關(guān)切寶玉超過她自己。當然寶玉對黛玉也是如此,寧可自己不好,也不愿對方有什么災眚。而寶釵很合乎世俗標準,讓人挑不出毛病,十全十美,那么寶玉為什么對黛玉念念不忘,睡夢牽掛,而對寶釵卻當做客人,一直保持距離?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寶玉與黛玉之間有著真愛,那是一種不計回報、不顧成敗,同甘共苦的真情。而寶釵當然也喜歡寶玉,小說里自有交代。不過她與寶玉恰恰就沒有那種知心換命、不顧一切的真情!你說寶玉究竟愿意與誰共度人生呢?答案很明顯,哪怕能和黛玉廝守一時,他也不愿意用來交換和寶釵共度一生啊。在這個問題上,說什么貌美體健、什么賢惠端莊,豈非隔靴搔癢,對牛彈琴嗎?在感情的問題上,難道可以像做生意一樣斤斤計較,盤算利害得失嗎?那些一味計算得失的人,沒有別的解釋,只能說他們根本就不懂寶黛的深情,不理解這兩個人之間的超越世俗功利的發(fā)自真心的愛戀。
寶黛的戀愛既純真又很超前,在當時的貴族家庭里,這種愛戀自然不合乎禮法,讓家長們無法容忍,所以被無情掃蕩了。但這并不是寶黛兩人的失敗,因為真正的愛不會被外界的干擾所撲滅。經(jīng)受不住愛情花朵驀然飄零的痛楚,黛玉傷神辭世而去,隨后寶玉也毅然出家,徹底沖破了金玉滿堂的牢籠,奔向心靈的自由天地。在這個意義上,寶黛是用生命來維護了他們最寶貴的真愛,仍然是人生的勝利者。他們雖然受到重創(chuàng),但是沒有屈服,讓我們看到人的精神力量多么強韌,并為之感嘆唏噓,震撼動容??墒?,寶釵和襲人難道就算是勝利者嗎?她們果真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嗎?這兩人共同之處不少,所謂襲人是寶釵的影子。她們都崇尚權(quán)勢,長于逢迎觀風,也肯于委曲求全;當然她們也都喜愛寶玉。不過這種愛又不乏功利色彩。她們不約而同地在寶玉身上寄托了自己對于榮華富貴的熱切期待。所以,與其說她們在付出感情,倒不如說是把寶玉視為一個獵捕對象或者一個可資利用的工具。于是黛玉自然就成了她們的障礙。兩人不惜動用心機,想方設(shè)法去拆散寶黛。她們很懂得裝點門面,表現(xiàn)出溫順謙恭去博得長輩歡心;又極善于借勢,巧用家長權(quán)威排斥對手,最終達成了自己的目的。不可謂不聰明伶俐吧??墒菣C關(guān)算盡,究竟又有何益?到頭來仍然是人去樓空,難如所愿。正所謂:只因一著錯,便至滿盤輸!到今天,世人皆知她們二人輸?shù)寐浠魉⑼髯脏祰@。
問題就在于這兩個人總是在外部環(huán)境上下工夫,完全不明白許多事情人應該反求諸心,更有些事情本來就不可強求。有句大俗話說得很生動形象:強扭的瓜不甜!無論何人,做事假如總是一廂情愿,一味強求,那他的所謀恐怕難成。因為沒有誰會愿意被強迫。感情的事情尤其無法巧取強求。釵襲卻不明白這一點,而一心皈依權(quán)勢,自認為有了硬靠山,就可以一意謀取,卻沒料到最后會滿盤皆失。這就是生活對那種自以為是、貪婪暗昧、巧取豪奪之徒的懲罰。也是為什么讀者對于寶釵守寡、襲人被打發(fā)出門的結(jié)局不會感到同情的根本原因。很明顯,她們就是在巧取豪奪。明知寶黛二人相戀,卻暗渡陳倉,偷兵奇襲,讓真心相愛的一對戀人橫遭拆散、勞燕分飛,以至于一個抱恨而死,一個決絕而去。真是“閑花落地聽無聲”啊。讓我們看到了潛藏在人心里的強勢欲望、狂熱謀求所造成的慘烈破壞與可驚傷痛。
高鶚的續(xù)書讓兩寶結(jié)為夫妻,但仍然是貌合神離。賈寶玉棄家出走,沒有對寶釵襲人透露一個字。他為什么對如此賢惠的妻妾竟決然舍棄?原因很明顯,就是為了兌現(xiàn)當年對心上人的一個承諾:你若死了,我去做和尚!何等的堅定、果決!既然是為了自己的愛人而放棄塵世生活,釵、襲就注定是被放棄的對象了,這恐怕是她們始料不及的。寶玉的不辭而別,就像一個囚徒,忽然有了一個逃脫機會,對于看守人,他豈復顧惜?而很不幸,寶釵與襲人的作為,讓她們后來恰恰就走到了作為寶玉俗世人生的看守者的地位上,這也是為什么從賈母到賈政、王夫人都一心看好她們兩人的原因。不過這兩位既然把寶玉視為囊中獵取之物,一心巴望“終身有靠”或“爭榮夸耀”,而甘心充當監(jiān)視者,自然也就無法再成為知心合意的貼心人,就像黛玉只愿意為寶玉擔任的那個角色。這就是生活和釵襲所開的一個殘酷玩笑!其人近邇,其心窎遠。恰所謂“隔花蔭人遠天涯近”了。
為什么三百多年來讀者們一直紛爭不已,難以確定釵黛孰優(yōu)孰劣?那是因為彼此的立場各自不同。如果是家長們想選個看守人,或是寶玉需要一個應對利益現(xiàn)實的賢內(nèi)助,當然是寶釵合適;可是如果是寶玉自己想找個知心人,共同養(yǎng)護彼此心中的慧根靈苗,度過率真自然、不受世俗之刃剪裁的人生,那恐怕舍黛玉再無其他人選了。人們平時談論問題,事不關(guān)痛癢的時候,常常會不自覺沿襲世俗準則,考慮實際利益;但是一旦把自己放進去,恐怕都會首先考慮真誠不欺、心靈交融這樣一些情感上的要素。也就是說,這世間縱然有弱水三千,其實我們也只能取一瓢飲啊。對于我等凡人而言,難道有那么多選擇的可能嗎?
對于釵黛這樣兩個一直聚訟紛紜的寶玉的配偶人選,今天又該如何看待呢?她們究竟是對峙、并立,還是互補關(guān)系?其實兩人一般美麗多才,不同的是,寶釵健康、多謀而圓滑,黛玉病弱、率真而純樸。而人們在尋找朋友、愛人之時,難道不是最終都會本能地排斥圓滑而接納純樸、舍棄絢爛而歸于平淡嗎?那么對于寶玉的這種“懸崖撒手”式的決斷,就完全可以理解了。說穿了,與寶釵是否完美出色就沒有關(guān)系。正因為寶玉的感情此生只愿意托付給他的知音者黛玉,換了別的什么人,無論對方多么十全十美,無懈可擊,他都不會為之傾倒膜拜,不會像對待黛玉那樣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心交出去。這就是所謂的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吧?
如果再去考察作者的邏輯,其實也是很清晰的。他首先設(shè)置了帶有瑕疵的戀人們,再對照、映襯以完美的局外人。那么有瑕疵的戀人,仍然是生死相依,深情不渝,感天動地;而完美的局外人終究還是置身局外,無法取代逝去的知心人。作者就是用如此極端的手法,向讀者表明了他對于感情問題的態(tài)度——人生相逢貴在知音。無論是黃金萬兩,還是顯赫家世,在愛情的領(lǐng)域里都無足輕重,代替不了惺惺相惜的真情實感、真切付出。
這就是在杰出的古典名著《紅樓夢》中,作者給出的有關(guān)感情以及人生問題的答案吧。顯然,這是一種文學的、審美的解答,是對人生的高度概括與提純,所以我們對它也只可意會而不可過于穿鑿,比如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號入座之類。像從前一些熱心讀者那樣,常常簡單地以寶玉、黛玉自命;而把自己不喜悅的人視為寶釵、襲人。但人生果真如此簡單直接乎?倒不如說,在我們身上,往往同時就并存著釵黛之影呢。作者之良苦用心,是要人們把作品當作一面鏡子,從中看到自己的面影,從而超越個人局限,達成理性認知。卻決不是讓我們?nèi)ピO(shè)置假想敵、黨同伐異。
其實,任何試圖把人生簡單化、公式化的企圖本身就都是問題多多。最根本的是如此思路會阻礙人們?nèi)蚀_看待生活以及完成心靈上的內(nèi)省。禪宗一向最看重領(lǐng)悟事情的本質(zhì)而脫略實相,其意亦出于此。同樣,對于名著的解讀也需要脫略行跡。根本的一點是直取其神髓而勿落故事或成見之窠臼。所以,如果今天想在《紅樓夢》中尋找一種涇渭分明、正邪對應的人生模式,其實就會偏離作品的本意。結(jié)果又會招致作者隱憂,想來他老先生忍不住又要當頭斷喝:各位看官牢記,書中之事切勿看正面,要緊,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