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當官的朋友曾跟我說,他在文化部門工作的時候,隔三岔五地要去找上級部門的領導,常常是為了要錢。后來到了廣電系統,就變成了上級部門的領導三天五頭來找他,要不就是通知哪些東西不要報道,要不就是批評違規現象。他說的情況應該大致符合基本事實吧?就拿文化部門來說,資金的欠缺確實是一個困惑已久、卻久而未決的大難題。廣電系統做的工作其實也是文化,但是有壟斷性的資源做支撐,就不必擔心錢的問題。而文化界,尤其是那些面對市場的演出院團,就常常在資金短缺的波濤中浮沉。我經常參加文化藝術界關于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的座談會、研討會,每當有相關領導出席,大家就少不了談經費,談投入,談錢,紛紛向領導陳述經費方面的困難,并且提出非常具體的資金要求。而領導總是樂意為大家排憂解難,于是現場辦公,將問題一一予以批復或解釋。這種現象已然成為中國文藝的一種常態,是中國文藝的窘境,是中國文藝幾十年積累的遺留問題,也是在目前的體制和這種體制造成的社會心態下的一種必然反映。有人批評說,政府對文藝的投入太少是因為政府官員不喜歡文藝,他們希望各級政府官員都熱愛文藝,常常去看演出,希望能夠規定他們在黨校接受的教育里包括文藝方面的內容,甚至在考核的內容里加上藝術。這當然是一種誘人的理想局面,希圖從民族素質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層面去解決文化問題。但同時又可能是一種癡心妄想,至少不切合當下的實際。解決文化貧窮不能靠某個官員施舍式的大方,總是以哭窮的方式和等待的心態去期盼文化藝術的繁榮,決不會有出路。用政府之手操作文化的發展已經成為惡性循環,誰能夠找到領導哭窮就可能獲得資助,文化產品也就會有意無意地迎合這這種模式,不免叫好不叫座。長此以往,市場的機制就更是難以確立了。文化脫貧是當務之急,我們衡量文化繁榮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獲獎,但是既然連“跑官”的事都有,“跑獎”就一點也不奇怪了。所以還是不必拿獲獎來說事,就像不要拿出了多少本書來證明自己有文化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