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刊理由:
財富與幸福是一個古老而嶄新的話題。豐衣足食,在最初積累財富時是一個享受幸福的過程;家產萬貫,當財富達到一定程度之后減少財富卻能增加幸福感。財富與幸福固然有關,但是只有把財富轉換成幸福,這樣的財富才有意義。
很多人一提到幸福,總是會把幸福跟財富的多少聯系在一起,因為財富的多少可以在物質上不同程度地滿足人們的需要。勿庸置疑,如果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再樂觀的人心情也會非常沮喪,絕對貧困的人是沒有多少幸福可言的。
但幸福不一定與財富的多少成正比。當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幸福與財富的多少無關,有時甚至減少財富能增加幸福。
所以,筆者說:“一個百萬富翁一定比一個乞丐過得幸福,但一個億萬富翁不一定比一個千萬富翁過得更幸福。”
如果說幸福與財富成正比的話,那么同時擁有等量財富的人應該是差不多幸福的,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比方說現在有兩個同時擁有500萬元資產的人,其中一個人的資產是從白手起家通過努力慢慢積累起來的,那么他逐步積累這筆財富的過程,也許就是一種享受幸福的過程。而另一個人的資產是由于賭博從2000萬元輸到只剩500萬元的,那么現在他擁有這500萬元的過程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可見,擁有等量的財富并不一定能同樣地幸福。
有人認為賺錢的過程一定是一個幸福的過程,但如果是用昧著良心的方式去賺錢,我想他賺錢的過程也未必幸福;有些人認為大把花錢一定是幸福的,實際上也不一定。比方說,有些人花大把的錢去吸毒,這樣花錢不但無幸福可言,而且會嚴重損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說,用昧著良心的方式賺錢和用損害健康的方式花錢都是人類的不幸。
幸福是許多人一生的夢想。雖然財富未必能帶來幸福,但總是缺錢花肯定是不幸福的。所以,要獲得更多的幸福,學會賺錢也是很重要的。在現實生活中,擁有樂觀、進取的人生觀的人更容易獲得財富。
幸福的人最重視健康和家庭,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把家庭放在第二位,把財富放在第三位。但是,很多不幸福的人卻把財富放在第一位,把健康放在第二位,把家庭放在第三位。
很多不幸福的人認為金錢對幸福而言是最重要的,他們渴望擁有更多的財富,而不惜犧牲家庭的幸福和健康的身體。有的企業家為了財富“起得比雞還早,睡得比狗還晚,干得比牛還多”,在工作中過分透支自己的身體健康,成天疲憊不堪甚至積勞成疾。
有個億萬富翁的父親曾向我訴苦,他想去見他的兒子還要提前10天預約,并且見一次面最多只能交流30分鐘。我不知道那樣的億萬富翁真的過得很幸福嗎?
有的企業家本已身家幾千萬,但為了賺更多的錢,盲目擴張,給自己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對“不守信用”從來“不以為恥”,給自己和很多債權人帶來不愉快甚至痛苦。他財富的增加過程,卻成了增加自己壓力和使債權人更不幸福的過程。
很多人追求金錢的欲望永無止境,財富目標訂得太高,實際上已經很成功了,卻始終不能感覺到幸福。品味幸福需要仰仗心靈的純凈和情操的醇厚。如果把財富看得太重要,就很容易陷入貪得無厭的輪回中。
幸福主要由健康、快樂、自由、受人尊重組成,但一個人的幸福和快樂跟他的欲望是成反比的。如果一個人的欲望低于現實,他永遠是快樂的。所以民間流傳著一句俗話叫做“叫花子窮快活”。如果一個人的欲望總是約等于現實,他就不很快樂也沒有什么痛苦,這叫做“平平淡淡就是真”。而當一個人的欲望總是高于現實時,他是永無幸福可言的。一個“壽比南山說少年,住在金山說無錢,做了皇帝想登仙”的人就是很難感到幸福的!
一個感到幸福的人總是會向前看,覺得生命充滿意義,他們慷慨、幽默、感恩、快樂,對生活滿意度高。不幸福的人卻總是相反。
財富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其邊際效益就隨之遞減,而感恩、分享就成了幸福的重要來源。德國哲學家齊美爾說“金錢是一種介質、一座橋梁,而人不能棲居在橋上”。在經濟學里,金錢的學名是“貨幣”,是換取商品和服務的工具。錢財從某種角度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當你用金錢去做某件事情時,金錢才會產生意義。而實際上,只有把財富轉換成幸福,這樣的財富才最有意義。畢竟幸福才是最終的目的。有時候,財富的減少還可以使人感到更加幸福。
2006年,筆者的兩個老朋友姜老板和段老板(他倆曾經在同一個市場經商20多年)因為相鄰房屋的“出路”問題發生了摩擦,他們吵了半年也沒有解決,最后發展到雙方各叫了一伙人拿起武器威脅對方。好在派出所民警及時趕到,才沒有發生“火拼”。
在派出所調解時,有人建議姜老板把房子賣給段老板,這樣“出路”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雖然這個主意不錯,但又因為價格問題雙方談不攏,因為姜老板認為他的房子按現在的市場行情應該值25000元(實際上也不值這么多錢),而段老板認為他自己的房子本來就太多了,買了也只能用來關老鼠,所以他只愿意支付10000元(實際上也不只值這么多錢)。因此兩家又沒有談成。
眼看矛盾就要繼續升級,于是,我給他們出了一個金點子,即我花25000元錢買了姜老板的房子,再作價10000元賣給段老板,一分鐘就把他們積累了半年的問題解決了!
后來,有人問筆者為什么要“冒傻氣”,自己花15000元錢給他們解決問題?我說了三點理由:
1、作為朋友,最重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火上澆油,現在只有我這個辦法能最快解決問題。2、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是解決這個問題的社會總成本最低的一種方式,不管通過武力而是司法方式解決,總成本一定會大大增加。3、任何人在半年時間里都沒有解決的問題我一分鐘就能解決,我感到很快樂。
后來,中華詩詞學會李謨高老師還專門就此事賦詞一首:
西江月·評段紹譯一分鐘斷案
共市經營廿載,隔墻爭訟半年。瞬間妙策靖硝煙,勝似包公鐵面。處事但求團結,為人豈吝金錢。如茲品格滿街傳,社會和諧亮點!
當筆者看到他們兩家握手言和,看到李老師賦的《西江月》時,花掉15000元比撿到15000元還要幸福!
筆者這個案例只不過是一件小事,真正因為減少財富而增加幸福的大手筆人物要數李嘉誠、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等大慈善家。李嘉誠為社會慈善事業的捐款超過了120億港元;“股神”巴菲特捐資300多億美元加盟了“蓋茨基金會”……他們都是世界上減少個人財富獲得更大幸福的典范!
責任編輯:何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