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我國西南地區遭遇大旱,使貴州省興義市則戎鄉冷洞村村民種植的既改善生態、又助農增收的金銀花險些遭受滅頂之災。
眼看著全村2200多畝金銀花一株株地枯死,村黨支部書記朱昌國坐不住了。因為村民們60%的收入來自金銀花,各家水池、水窖里蓄的水之前都用來保稻田的收成了,哪來水保金銀花呢?
身為村干部,就應為村民解困。經過苦苦琢磨并反復試驗,他終于找到了“救星”——土滴灌法。其做法就是在空塑料瓶底打一個小孔,通過旋轉瓶蓋松緊控制水滴流量,把盛水的瓶子放到金銀花根部,既奏效又節水。就這樣,在社會各方的支持下,朱昌國帶領村民們想方設法找來10萬個礦泉水瓶保住了2/3的金銀花。
苦盡甘來,朱昌國的智慧與汗水沒有白費。2010年底,金銀花的市場行情看漲,每公斤生花的收購價從2009年的16元漲到28元,每公斤干花從60~80元漲至最高150元,村民們實現了減產不減收。
金銀花給冷洞村周圍的山頭披上了綠裝,也給這個貧困村的村民帶來了家電、摩托車、新的樓房和農家樂。如今,周邊村子里的農戶爭相種起了金銀花。則戎鄉以冷洞村為中心點成立了則戎鄉金銀花產業種植合作社,并建起了金銀花加工廠,注冊了萬峰林金銀花品牌商標,基本形成了金銀花種植、加工和銷售產業鏈。
朱昌國的目標是要把冷洞村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金銀花生產和加工基地。他新引進的金銀花品種灰氈毛忍冬已試種成功。他說:“3年后生花的畝產量可達1000公斤左右,即使按每公斤10元計算,一畝石山地的產值也有上萬元。到那時,村民們的日子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