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村務公開面臨的問題
村務公開不規范,內容不完整。一是公開時間不及時,對一些需要公開的事項不按規定時間要求公開。二是公開形式單一,公開地點不恰當。三是公開內容不完整,有的村只公布數額較小的費用,不公布大額開支。四是公開程序不嚴謹,有的村公開程序太簡單,只公布了辦事結果,缺少法定的程序。五是公開制度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與本村實際結合不夠緊密,制度上墻后成了擺設。
內部監督機制不完善。目前,一些基層組織沒有一套完善的內部監督制約機制,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和村務公開監督小組等村民自治組織未充分發揮作用,甚至形同虛設。村務公開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證,一些與之相關的制度配套不夠完善,該建立的沒有建立,該落實的沒有落實,加之考核與獎罰不完全到位,影響了村務公開的質量和效果。
管理不到位。圍繞村務公開工作,各職能部門做了大量工作,但還存在多頭管理、“九龍治水”的問題,組織、紀委、民政等多家部門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抓工作,職能相互交叉,有時使得基層無所適從,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時,村務公開的主體是村干部和村集體的有關問題,監督的主體是廣大村民,當前二者之間還缺乏有機聯系,互動性不夠,存在“兩張皮”的問題。從我以前所在的水東鎮各村來看,村務公開工作沒有一個具體部門來抓,如財務公開就是每季度結束后,由農經站根據村報賬員報送的發票匯總后,填制匯總表,再由村報賬員帶回張貼。
輕視公開后的反饋。對有些事項的公開,只重視公開的形式,而輕視公開后的情況收集和處理,有公開無落實,很少認真考慮公開后如何收集群眾的反饋意見,認為公開了就萬事大吉。尤其是個別鄉鎮和村,對干部群眾提出的建議及舉報的事項不能正確對待,該正面答復解釋的不答復解釋,該及時整改解決的不整改解決,有的還冷言相譏,導致群眾集體上訪或越級上訪,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大局。
影響村務公開的主要原因
村干部思想認識不到位。一些村干部對村務公開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把村務公開變成自覺行動,而是被動性大于主動性。
一些規章制度讓村務無法公開。根據安徽省有關規定,村級財務實行零招待,而實際工作中根本做不到。村干部在本村開展工作時,可以回家吃飯,但外出辦事時又怎么辦?如我曾下派任職的村與一個村民組發生了山林權糾紛,官司由市中院打到了省高院。在省城開庭時,我們參加開庭的村干部、證人、林業部門有關同志、區政府法制辦的同志以及律師的吃住費用均由村里開支。根據安徽省有關規定,報刊征訂視各村經濟條件而定,條件好的村最多不得超過800元,條件不好的村最多不得超過500元。從宣城市水東鎮各村情況來看,多的村3000多元,最少的也有1200多元。這些與規章制度相違背的開支怎么公開?況且,這些規章制度是否切合農村實際?是否符合村民自治?
廣大村民參與村務管理的意識不強。一是一些群眾思想上存在種種困惑和疑慮,擔心村務公開工作做表面文章,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參與監督意識不強。二是一些群眾認為經濟工作是硬指標,村干部搞好了,大家得到了實惠,而村務公開工作是軟任務,只是個形式問題,由此對村務公開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聽之任之,不認真參與。三是群眾也不愿意與村干部搞得太僵。四是一些村有選擇地公開一些事情,群眾在村務公開欄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對村務公開的興趣降低,村干部也以此為由而減少村務公開的次數與項目。
鄉鎮黨委、政府重視不夠,督促不力。一是一些鄉鎮為創造“政績”,爭時間、搶速度,只顧追求轟動效應而不注重質量和實效,以為發個文件、開個會議或者建個公開欄,就萬事大吉,對于進一步抓好財務清理、后續監管、民主評議、監督考核等一系列重要環節置之不理。二是一些鄉鎮干部到村里吃喝、拿要,得到過村里的好處。三是村組干部即使有些問題,鄉鎮干部一般都知道,只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如有些村組干部經濟上有問題,也不能讓村民查賬查出來,因為鄉鎮有時有意讓村組干部在正當收入之外有些貪占挪用,來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村組干部經濟上有一點問題,鄉鎮就組織起來查處,打擊了所有村組干部的積極性,鄉鎮如何依托村組干部這條腿呢?根據《干部任用條例》,鄉鎮干部的提拔離不開村組干部的推薦,同時,村組干部一般都是鎮人大(黨)代表,鄉鎮領導的選舉也離不開村組干部,鄉鎮干部為自己的仕途也不敢得罪村組干部。有了鄉鎮的保護,村組干部這方面的膽子就會更大一些,村務公開當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
做好村務公開的主要對策
深化宣傳教育,不斷提高認識。要充分利用各種方式和渠道,廣泛宣傳村務公開的意義,讓鄉村干部克服思想顧慮。同時,廣泛深入地宣傳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決策權,充分調動他們參與村務公開的積極性。要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加強對村干部的培訓,使村干部全面掌握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熟悉村務公開工作的具體操作程序,自覺養成尊重農民意愿、辦事透明公開的工作方法。
整合部門力量,加強指導督辦。縣、鄉(鎮)、村三級要結合實際,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工作領導小組,設立專門的辦事機構,確定具體的辦公地點,強化各單位、人員的工作職責,嚴格落實村務公開工作責任制,切實解決好村務公開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各鄉(鎮)、村及相關部門要著力在規范化公開和真公開上下工夫,實現村務公開更加真實、及時、全面。民政部門要全方位搞好村務公開的指導和監督,從政策上引導其走向規范;經管部門要重點清理審計村民反映強烈、歷年財務管理混亂村的財務;紀檢監察部門要重點控制滋生鄉村干部腐敗的源頭,教育和引導村干部自覺保持廉潔,從源頭遏制腐敗蔓延;組織部門要重點協調村黨組織與村委會的關系,真正使兩套班子協調運行,同心協力搞好村級經濟發展,加快村級民主政治建設進程。同時,縣、鄉(鎮)應按照村務公開的具體要求,設立村務公開專項經費,統一納入財政預算,實行專賬儲存、專項管理、專款專用,建立固定的公開墻和公開欄,夯實村務公開的硬件載體,并將村務公開納入縣、鄉、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考慮,對村務公開工作的職能部門預算必要的業務經費,確保村務公開工作的經常性指導、監督到位。
堅持標準,規范村務公開的內容和形式。一要規范公開內容。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結合農村改革實際,涉及村民利益、村民普遍關心的事項都應逐項公開,讓村民群眾明白。二要規范公開程序。先由村委會提出公開的具體方案,由村務公開監督小組對方案進行審查、補充完善后,提交村黨支部和村委會討論通過后公布。根據公開內容的性質,凡需要村民知悉的事項,按照事物發展先后順序,都應一一讓村民看清。三要規范公開時間。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一般事項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集體財務往來較多的,財務收支情況應當每月公布一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項應當隨時公布。四要規范公開形式。采取什么樣的形式公開,應根據公開內容的性質決定。
完善制約機制,強化監督管理。一是實行村民大會和村民代表議案制度。由村民代表對與村民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項,向村委會提出建議,村委會對村民代表提出的建議進行研究和答復。對其中合理的建議提交村兩委聯席會議討論,形成可行性方案后提交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不搞村黨支部、村委會說了算。二是健全村務公開監督小組,對村務公開工作進行監督。充分發揮意見箱、監督電話等的作用,暢通上下對話和溝通的渠道。群眾對公布的內容有疑問的,可以向監督小組投訴。要指定專人負責接待、搜集和整理群眾的反饋意見,對群眾提出的問題,要認真解釋和答復,切實做到件件有回音,切不可拖著不辦,頂著不辦。村務公開監督小組、理財小組每年年初要將監督情況向群眾公布,接受群眾的監督。同時,鄉(鎮)人大、政協要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村務公開工作定期進行巡視,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三是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層層落實責任制。對村干部的工作實行任期考核和離任審計。開展對村干部的民主評議,每年開展一次,評議結果與干部的獎懲掛鉤。對為村經濟建設做出貢獻的干部,給予獎勵;對不履行崗位職責、不做組織分配工作、班子內鬧不團結造成決策失誤,致使集體利益受到重大損失的村干部,要追究其責任。對村務公開做得不好而引起群眾不滿、造成不良影響等問題,要嚴格追究鄉(鎮)、村兩級有關人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