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菜賤傷農事件引來全社會的極大關注,有個問題一直被反復追問,那就是為何產地價格如此暴跌而城市的消費者卻難買低價菜?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其一是我國蔬菜運輸一直存在著的“流通暴利”問題難以解決,其二是消費終端其實一直處于半壟斷狀態,消費者難有議價能力。
我國是典型的小生產、大市場格局,城鄉距離遠,鏈條長、環節多,農業分散的小農經營模式以及農產品產銷區分割的特點,導致我國時常發生“腸梗阻”,買難賣難現象時常發生。從田頭到餐桌,要經過無數環節,每個流通環節都層層加費,使整體流通費用高漲。
我國目前生鮮產品的流通費用占總成本的70%,比國際上高出20個百分點以上。這個問題又以新鮮蔬菜的銷售最為典型。蔬菜的零售價格要比批發價格高80%~100%,銷售者的利潤比生產者高2~3倍,生產者收入為零售價格的1/4~2/5。以我國最著名的壽光蔬菜批發市場為例,蔬菜從山東壽光生產者到北京最終消費者的流通環節包括以下環節:其一是從農戶到產地中介,其二是從中介到產地批發市場,其三是從產地批發市場壽光到北京的運輸,其四是北京的銷地批發市場,其五是從銷地批發市場到終端零售。從過去的調研中發現,在這些產能環節中,從農戶到批發市場的費用最高,占46.0%,北京零售環節的費用次之,占31.6%,壽光到北京的運輸費用和在北京的批發費用分別占14.7%和7.7%。正常情況下,每噸蔬菜流通總費用為678元,也就是說,北京消費者每購買1公斤壽光蔬菜,需要支付0.68元流通費用。蔬菜經過層層加價,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價格增長了2倍甚至3倍。
在城市零售終端上,低價沒有完全反映出來的核心根源在于成本過高、沒有競爭。目前城市里面,往往一個小區內,農貿市場的銷售蔬菜攤販僅幾家,攤位有限,租金由物業收取,消費者在購買蔬菜時其實是面對半壟斷狀態,菜販不會輕意把價格降下來。雖然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建立一些平價的農貿市場,但目前數量太有限。對比街邊的“流動攤販”,就可以看到目前城市小區農貿市場銷售價格有問題。流動的攤販,銷售價格與產地價格接軌的很好,菜價會低很多。但他們一直沒有合法的銷售資格,加上供應并不穩定,不足以對整個市場價格產生影響。
目前我國蔬菜流通環節的“腸梗阻”問題一直沒有有效解決,雖然也搞了農產品批發市場、萬村千鄉工程、農超對接等流通體系建設,但要徹底解決我國農產品賣難問題,還有許多漫長的路要走。
在實際調研中我們發現,我國農產品在流通環節損耗相當大,以致流通成本大大增加,如果能夠在損耗率方面降低到歐美國家的水平,流通費用就會大幅度降低。國際發達國家的經驗是,通過大型連鎖超市銷售農產品,可以減少流通環節和流通過程中的損耗,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也有助于增加農民收入。據統計,發達國家70%以上的農產品通過連鎖超市進入到消費者手中,而在我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卻不足30%,這就必須培育一批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的經營主體。應該繼續推進農超對接,縮短流通環節,減少超市的采購成本。
從生產者來講,成立菜農間的合作社,與城市的超市對接、農貿市場對接,是增加菜農收益減少損失的主要手段。從生產者農民來看,由于其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生產農產品的數量有限,農民整體處于產業鏈的弱勢地位。“種菜的永遠趕不上倒菜的”,主要原因在于分散的農民缺乏參與市場競爭所必需的信息資源和組織資源,特別是缺乏農業協會等類似的組織。農民在經濟活動所需的企業組織、社團組織、行業協會等組織資源,無論數量與質量都很欠缺,因此定價權被掌握在中間商手中。農民可以成立專業合作組織,幾十家聯合成立合作社,聯合生產,聯合銷售。在農超對接大環境下,農民可根據訂單有計劃地種植,然后組織起來直接銷售到農貿市場或超市。這樣可免受中間收購者和“流通暴利”的盤剝,既可增加農民的收入,也免去了農產品價格走高對消費者的困擾。政府也應鼓勵農民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