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關系,筆者有機會跟樸實的農民和基層干部進行較深的交流,對農村工作有一番思慮,并提出幾點建議。
政府扶持資金應“雪中送炭”
很多地方政府為了壯大地方經濟,鼓勵農村發展產業,追求規模經濟,在資金和技術等方面對農民進行扶持。不過,這些扶持大都流向有規模、有實力的個人或企業,而剛剛起步做項目的廣大貧困農民絲毫沾不上光,雖然他們才是急需資助的人。比如,有的地方政府規定,對于那些養豬200頭以上的養殖專業戶給予資金支持,而對那些僅養十幾頭、甚至幾十頭豬的農戶卻不予以支持。這就是說,小農戶不在政策扶持的范圍內。顯然,政府的職能基本等同于市場化資本的功能。
在筆者看來,即使沒有政府的支持,那些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養殖戶也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政府對他們的幫扶只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政府幫扶的是那些規模較小的農戶,起到的作用倒是“雪中送炭”。有人認為對一家一戶農民的支持會使政府發展資金“撒胡椒面”,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而筆者認為,市場化資本傾向于富人,這是市場經濟規律,而政府的發展資金應該以幫助最需要的人為宗旨。也就是說,政府扶持資金和市場化資本應該形成互補效應。
總之,政府應該“雪中送炭”,扶持弱勢農民增加收入,而不是等他們發展到了一定規模之后再幫助。建議地方政府以項目制為形式,開展“一家一戶一項目”式的扶貧工作,讓貧困農民也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早日脫貧致富。
實施惠民政策應實事求是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如果惠民政策脫離實際,會引發新的社會矛盾。
筆者了解到,在實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過程中,尤其是低保戶評選環節中,一些地方政府的做法脫離了實際。
這些地方政府的做法是,縣民政局按照各鄉鎮的所占人口比例下放低保戶指標到鄉鎮,各鄉鎮也按照各建制村的所占人口比例下放低保戶指標到村,由各村通過“兩議會”或者黨員代表大會進行投票,選舉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戶。但是,各村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并不相同,所以,這種指標化、一刀切的措施就造成了新的農村社會矛盾——有的村雖然人口少,但是符合享受低保標準的家庭多,這些符合低保標準的人因為指標問題而不能享受低保,對社會來說會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
所以,政府實施惠民政策應實事求是,不搞指標化、一刀切,把好政策用恰當、用到位。
低保戶評定應該以調查為基礎,以事實為依據。政府應該根據當地、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制定一個最低生活需要標準,也就是貧困線,然后逐個調查那些生活水平較低的個人或家庭的收入狀況,凡是低于貧困線的農戶都屬于低保戶。
數據統計方法應改革
“數字出官,官出數字”、“政績不政績,主要看統計”,這些潛規則在農村也盛行。2009年是全球金融危機波濤洶涌的一年。很多外出打工的農民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被迫歇在家里,而山西省情況更加特殊,很多煤礦因為資源整合而長時間停工、停產,農業還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災。在這種情況下,農民人均收入能夠與2008年持平就已經相當不錯了。但是,筆者了解到,有的鄉鎮竟然上報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4%!
很多情況下,數據“縮水”和“注水”都是為了出成績、出政績,因為某些關鍵數據直接關系到當地黨政一把手的政治前途,“創造”數據是上級部門下派的“政治任務”。其實,這些關鍵統計數據很多是根據上年的數據,再按一定的增長比例由人工計算出來的。這樣一年錯比一年甚,后果是什么?
統計數據是國家制定各種政策的重要依據,要讓數據真實地反映現實情況,所以,政府一方面必須改革數據統計方法,另一方面必須改變所謂的“政績觀”,實行問責制。
項目的制定要以民為本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政府通過一系列項目建設來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和中心鎮的服務功能。但是,有些地方政府立項不以民為本——
2009年,為了擴大內需,山西省某地級市相關部門給某革命老區某鎮安排了一個項目——建設一座800平方米的計劃生育辦公樓。但是,這個鎮的計生辦僅有5名工作人員,如何消受得了這么“闊”的辦公樓呢?按照政策,這筆資金必須用來建計生辦公樓,而且,必須用完!絕不允許將資金用于裝修改造原計生辦辦公樓,否則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在該革命老區,有的村莊連農田水利灌溉設施都沒有,甚至部分村莊在干旱之年吃水都很困難。如果將這筆擴大內需的資金用于水利設施建設上,該多好!很明顯,“好鋼沒有用在刀刃上”,資金浪費已成事實。
所以,項目的制定要以民為本,實事求是,杜絕官僚主義,避免資源浪費。
基層黨組織凝聚力要加強
在我們黨7000多萬名黨員中,農村黨員占43%。農村基層黨組織處在農村工作的最前沿,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但是,在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中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黨組織的凝聚力在減弱。有些黨員長期不在村里生活,“三不”黨員(不過組織生活,不交黨費,不參加組織活動)數量逐年增加。其次,農村老黨員居多,“七個黨員八顆牙”的說法針對的就是這種現象,年輕人在農村黨員中比例很小。再次,部分黨員黨性不強,有的地方甚至出現黨員相互投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現象,極大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損害了黨在廣大農民中的形象。第四,對流動黨員的管理出現了“真空”,部分流動黨員雖然持流動黨員證到工作所在地的黨組織報到,但是由于機制不順,他們仍屬于“游離”人。
這些問題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直接關系到我們黨在農村執政地位的鞏固。所以,必須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鞏固黨在農村的陣地。
教師資源配置要到位
在農村,有錢人家把孩子送到縣城或鎮里去讀書,而大部分家庭條件比較差的孩子只能留在自己的村子里。有的地方規定,只有一個學校的學生達到了20人,上級管理部門才能給這個學校派教師,否則只能到鄰村去上學。但是,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多年,農村的學齡兒童逐年減少,很多山村根本達不到20人的標準,有的甚至只有七八個。這些孩子無奈到鄰村去讀書,每個家庭每天接送孩子至少占用一個正常勞動力。另一種情況是,村莊學齡兒童人數已達到20個的標準,很多教師卻不愿意去那里教書,因為山村教學條件差。第三種情況是,地方教育部門不愿意將優秀教師派到農村,理由是要避免造成優秀教師資源的浪費。但據筆者了解,在革命老區很多村級學校是大公司、大集團捐建的希望小學,硬件設施并不差。
我們的教育體系不能窮了教育,苦了孩子,累了農民!一定要通過各種方式、方法為農村學齡兒童配置優秀的教師資源,即使代價大一些也沒有關系,畢竟關系到下一代的成長、成才,關系到國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