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庫移民后期扶持項目實行村民自主建設,民主管理,移民群眾極大擁護,反響強烈。經過幾年的實踐,建設程序和實施辦法日臻成熟,自建機制深入民心,農民渴望農村其他專項投資也實行這種機制。本刊顧問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陸子修等人上書中央高層,建議把農村公共建設的主導權交給農民。
國家對農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逐年增加,如何把這些點多面廣、小而散的項目管好建好,始終是一大難題。一直以來,農村公共設施建設的自主權沒有交給農民,仍由政府包辦代建,引發投資效率低下、貪腐易發、民怨積重等問題。農村人沒有建設農村公共設施的主導權,這背后,是農民本應有的權利的缺失。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需要這種權利,政府應該還權于民。
30多年前中國農村的土地“大包干”,表面上看是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其實背后是一種還權——讓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土地承包權和土地經營收益權;中國走了30年的村民自治,四個民主深入民心,表面上看是基層民主逐步向高層民主過渡的有益嘗試,其實背后也是一種還權——讓農民有了選舉權、決策權、管理權和監督權。
歷史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些權利回歸農民之后,農民在自主經營和村民自治的大舞臺上,上演了一幕幕驚天動地和絢麗多彩的歷史大劇;歷史的實踐也充分說明了,被禁錮的思想迸發不出智慧的火花,被束縛的手腳只能原地踏步。只有還權于民,才能激發人民群眾的創新、創業、創世的熱情。
村民自主建設的機制問題,是涉及農村公共建設管理體制的大事,關系到民事民辦、民事民治的重大改革,核心是通過改革更好地維護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管權。但愿國家能借此推進全國農村民主建設機制,拉開農村公共設施建設體制改革的序幕。
發端于安徽省農村的土地“大包干”,引領全國,成就舉世矚目,載入史冊。此次安徽又先行突破,抑或能再創中國農村改革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