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小樓,一條條潔凈的水泥路,一座座現代化的廠房……這是記者在安徽省長豐縣造甲鄉宋崗村采訪時所見到的真實情景。從過去的雜亂不堪、污水橫流到現在的錯落有致、花團錦簇,從過去的一窮二白到現在的蒸蒸日上,宋崗村僅僅用了三四年的時間便完成了它的華麗轉型。而這一切完全歸功于自2008年開始的宋崗陳劉整村推進項目。
所謂整村推進,就是將農民集中居住與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城鄉建設用地置換以及農業產業化結合起來,以村為單位,通過實施新村建設、土地流轉和產業發展相結合,促進農民向中心村鎮集中、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的一種農民集中居住模式。
合肥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1月組織實施了4個整村推進試點項目,這4個試點項目涉及肥東縣白龍鎮、長豐縣造甲鄉及肥西縣官亭鎮和嚴店鄉4個鄉鎮的6個建制村、209個自然村、5062戶、17137人,總面積44平方公里。
作為四個整村推進項目之一,長豐縣宋崗陳劉項目位于長豐縣造甲鄉西北部宋崗、陳劉兩村,共涉及徐小集等20個自然莊,1295戶3978口人,土地面積2.2萬余畝,項目總投資為1.64億元。整個項目包括新村建設、土地及宅基地整理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等方面。項目自2008年1月開始逐戶進行房屋丈量、宣傳動員活動,制定項目實施方案、農戶拆遷補償標準,至2008年4月底完成前期相關規劃動員,并與農戶簽訂協議,農建房交由項目建設理事會統一委托、統籌代建,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歷時一年的宋崗、陳劉新村建設全部完工。目前正在進行土地流轉和農業產業化的相關掃尾工作。
為了保證該項目的順利推進,合肥市、長豐縣、造甲鄉和項目所在村四級聯動,采取的一系列做法具有典型示范意義。
公平公正,不偏不倚
在整村推進的過程中,如何真正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確保農民自己當家作主,是縣、鄉政府重點考慮的問題。
宋崗村村委主任尹良明告訴記者,村里多次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所有項目涉及的方案,如前期的拆遷補償、中期的建設和后期的土地流轉及招商引資等事項,全部由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
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村民代表大會推舉出30位德高望重、有組織能力的村民,組成項目建設理事會,行使管理權和監督權。新建的住房由農戶委托項目建設理事會通過招標建設,為了防止開發商從中過度牟利,項目建設理事會與開發商的議定房價為每平方米640元。
理事會與鄉鎮工作小組一起全程參與房屋丈量、補貼測算和房屋建設的監督等關鍵環節。
為了絕對保證工程建設的質量,市建設局專門派出專家對項目建設理事會成員進行房屋建設方面的培訓。每批建筑材料進場前,必須由施工方提供給項目建設理事會檢測報告和合格證明,否則不得進場。在施工建設過程中,理事會成員每天不間斷記錄施工情況和用料情況,確保責任到人。
樓房建成后,為公平公正地進行分配,項目建設理事會采取了分片搖號的辦法。具體程序是,被拆遷戶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戶型,再根據選擇的戶型,通過搖號的方式對照建房示意圖選擇對應戶型房屋的具體位置、朝向。若農戶不滿意,可與其他農戶在雙方自愿的基礎上進行調整。
村兩委班子認為,解決三農問題不僅僅是搞新村建設,更重要的是推進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宋崗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征得100%村民簽字蓋章后,決定采取整體流轉的形式承租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在整個項目的實施中,村兩委班子成員以及廣大黨員干部凡事吃苦在前,充分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特別是在房屋拆遷過程中,村兩委班子成員能夠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廣大黨員干部身先士卒,帶頭自拆,并積極做好親戚朋友的思想工作,為全體村民帶了好頭。
尊重鄉風,科學設計
有媒體報道稱,一些地方的農民是“扛著鋤頭上五樓,陽臺上面把豬養”。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地方政府并未從農村的實際出發,沒能設計出符合農民居住特點的住房。而宋崗村的江淮風格民居則與此截然相反,十分值得稱道。
整村推進項目實施后,改變了過去農民住房破舊、造型單一、布局分散以及生活設施不配套等問題,住宅布局既充分考慮村民生活習慣,又體現江淮民風民俗特色,既經濟、實用、安全,又美觀、節能、環保。
據了解,宋崗陳劉整村推進項目總共建設了徐小集中心村和徐老家、陳劉老街3個居住點,農民住宅分為70平方米、106平方米、135平方米和144平方米4種江淮新民居風格的房型,前三種類型的住房均為兩層小樓加一個小院的形式,第四種類型的住房為三層小樓加一個小院的形式。
“同時建設3個農民居住點,充分考慮了廣大農民不同耕作半徑這一客觀情況,而同時建設4種類型的民居,則滿足了村民的不同需求,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宋崗村黨支部書記崔廣鶴對記者說。
宋崗村村委主任尹良明介紹,對于分散供養的五保戶、特困戶等弱勢群體,村兩委采取了多戶整合、集中居住的方式,統一提供宅基地,為他們建設了高標準的敬老院。
記者跟隨村干部去宋崗村69歲老人崔賢發的家中參觀,只見上下兩層的樓房4室2廳,堂屋內端端正正擺放著新的茶幾、皮沙發,臥室內的家具也都煥然一新,冰箱、洗衣機、空調、彩電、太陽能熱水器、自來水、抽水馬桶等一應俱全。
老人告訴記者,他家的房子造價8萬多元,自己只花了不到3萬元就住進來了。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村里還興建、改建了村民服務中心、文化站、衛生室等設施,給排水設施、污水生物處理設施進一步完善。修建了田間道29.5公里、生產路44.6公里,新挖水塘137口,植樹1.9萬多株,大大方便了農民的生產生活。
土地流轉,產業升級
在整村推進推動農民集中居住的同時,宋崗村恰如其分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為農村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產業基礎。
項目實施后,通過農田和宅基地整理,凈增耕地3102畝,村莊占地總面積由原來的2300畝減少為603畝,大大促進了土地的集約利用。
土地通過整理后,蓄水量大大增加,農田水利配套設施完善,溝渠相連、路路相通、路橋硬化,十分適宜農業產業化發展、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生產的需要。
2009年1月,蚌埠市園味園食品有限公司與宋崗村簽訂了土地流轉承包協議。根據流轉協議,公司以畝計算,當年付給農民租金300公斤稻谷,此后3年每年遞增15公斤,3年后根據糧食市場價,適度增減。2009年,公司按照600元/畝/年支付農民9個月租金,農民人均就可增收約1700元。企業種植黑皮冬瓜、南瓜、青刀豆、毛豆、甜玉米等多種經濟作物。
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通過招商引資,宋崗村先后發展2個養豬小區,種植優質薄荷500畝,并與安徽長風畜禽養殖公司簽訂了生豬產供銷合同,與安徽豐樂香料有限公司簽訂薄荷產供銷合同,走“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
“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把分散的家庭經營同集中的市場需求有機聯系起來,通過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在農戶與市場之間架起橋梁,幫助農戶屏蔽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提高農戶經營效益。
除此之外,在縣、鄉兩級政府的幫助下,村里還留轉給合肥伊利乳業公司4800畝土地,用于牧草生產和奶牛養殖,流轉給金奧頓公司5000畝土地,用于草莓種植,流轉給歐蒙和利潤公司2500畝土地,用于特色農業設施栽培。
宋崗村48歲的村民宋祖兵樂呵呵地對記者說:“我家里有13畝地,全部以每畝500元錢的價格流轉給了企業,現在在新建成的伊利乳業公司打工,每個月能拿到1000多元的工資,另外公司還給我上了五險,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造甲鄉宋崗村黨支部書記崔廣鶴認為,新引進的農業產業化項目全部完成后,可解決1000個勞動力就業,農民通過收取土地租金、入企打工等形式,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宋崗村與合肥立華公司合作,利用退耕還林的3200多畝林地,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進行林間養雞。公司及時供給農民雞苗、飼料、獸藥等,農民自建大棚養殖,出欄時由公司統一銷售。立華公司通過合作社與農戶簽訂合同,養殖利潤的70%讓給農戶,如遇市場價格下跌,虧損由公司承擔,農戶照樣獲利。養殖戶每戶年純收入至少在2萬元以上。
由于土地整理后的新增土地一律歸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所以村集體也在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獲取大量租金收益。據了解,宋崗村的集體經濟收入每年凈增10萬多元。
統籌協作,規范操作
在整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除了宋崗村兩委的辛勤努力之外,合肥市、長豐縣和造甲鄉三級政府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市、縣、鄉上下一心,統籌協作,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完成。”長豐縣國土局副局長袁智林對記者說。
據了解,合肥市專門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的領導小組,市政府相關部門落實人員,重心下移,直接指導到鄉、村,保障項目實施。長豐縣成立了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宋崗陳劉整村推進項目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檢查、監督、驗收等管理工作。造甲鄉成立了由鄉長任組長的項目領導小組,負責項目實施前地類、面積、權屬的界定和確認,項目實施后的界線劃定和權屬再分配,對項目策劃、建設實行全程管理。
縣、鄉政府立足城鄉一體化發展、農建房與基礎設施同步配套、新村建設與產業統籌的原則,高標準、高起點做好新村建設規劃、單體建筑規劃以及產業發展規劃,以規劃引領項目建設始終。
對于整個項目如何進行監督管理,市里專門出臺了《土地及宅基地整理和新農村建設項目實施意見》等文件。文件規定,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通過實行項目法人制、公告制、有效最低價招投標制、監理制、合同制、專家評審制等制度,從而實現“陽光操作”。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除了項目建設理事會監督之外,還實行了業務人員駐點監督、鄉鎮黨委政府每日督查、縣直部門定期抽查等監督制度。對于工程質量和進度嚴格要求,具體任務明確到人到天,實行流程化管理。
縣、鄉政府還通過兩個發動,積極引導群眾參與到項目建設中來。一是宣傳發動。利用廣播、電視、標語、宣傳欄、村民議事會、村民代表會、黨員大會等方式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傳,最大限度的把政策交給群眾,使項目規劃建設做到家喻戶曉,并幫助農民群眾算大賬和小賬。二是示范促動。在項目建設初期,組織項目區群眾代表、村民組長及宋崗、陳劉村兩委負責人參觀新農村建設示范點。
資金捆綁,提高效率
農民集中居住的關鍵在于讓農民從中分享城市化帶來的收益,最大限度的減少其搬遷及生產生活的成本。而這一切都取決于財政資金的投入數量和方式。
合肥市和長豐縣兩級政府將分散在財政、國土、農業、建設、交通等22個部門和單位的30項支農項目和資金進行整合,實現了整個項目統一推進,集中投入,打出組合拳,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長豐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袁智林告訴記者,市、縣兩級有30項支農資金,分散在22個部門和單位。這些資金,對于主管部門而言,是僧多粥少,難以分配;對農民而言,是只見投入,鮮得實惠,其原因就是撒“胡椒面”,沒有形成拳頭效應。而通過財政資金的集中投入,則達到了“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搞成一個點,帶動一大片”的效果。
據了解,市、縣兩級的財政資金是這樣安排的:首先,對宅基地整理新增耕地部分,市、縣分別按每畝5萬元、2萬元給予獎補,對土地整理部分按每畝2010元給予補助,僅此兩項資金,市、縣財政投入就超過1億元。其次,農民新建住房,政府舊房拆遷補償和新房建設補貼戶均2.6萬元,按規定時間搬遷的補助資金7000元。第三,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制定了鼓勵自拆和先拆的獎補辦法,對被拆遷戶按協議拆除房屋、完成搬遷的,予以4000~5000元的獎勵,同時給予被拆遷戶每人每月50元房租補助。
具體到拆遷補償方面,宋崗村黨支部書記崔廣鶴一一列舉了各種補償標準,具體是:磚混結構房屋(平房、樓房)400元/平方米,磚木結構房屋(磚瓦房)300元/平方米,簡易結構房屋(附房、豬圈、廁所等)500元/間。除此之外的圍墻、樹木、水井、沼氣池等附屬物一律不予補償。新規劃點若要占用農戶承包耕地的,以每畝1000元向被占地的農戶進行一次性補償,因土地調整未到位而影響農業生產的,以每季節每畝500元進行補助。
不僅如此,政府還積極協調金融機構為群眾辦理銀行貸款業務。貧困戶可獲得5000元左右的銀行貸款。
“平均每戶只需自籌1.93萬元,就可建起新房,所以農民很歡迎,很滿意。”宋崗村黨支部書記崔廣鶴對記者說道。
(本稿采訪過程中,得到了常偉博士和朱紀江秘書的大力幫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