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山東省東阿縣顧官屯鎮大張村的張向陽29歲,他在《本草綱目》里偶然看到一條信息:用烏頭驢皮做的阿膠,為歷代進貢朝廷所用,藥用價值遠遠超出普通阿膠。
頭一回聽說烏頭驢的張向陽,立刻產生一個大膽的想法:養烏頭驢致富。
烏頭驢,難道是一個傳說?
在我國,驢的品種以關中驢、德州驢、廣靈驢、泌陽驢和新疆驢為主,而張向陽看中的烏頭驢是德州驢的一個品系,渾身烏黑,耳立嘴齊,體型厚重。因為脾性太壞,現在很少有農戶飼養這種驢。所以找到烏頭驢,成為了張向陽的第一個挑戰。
到周邊集市上尋覓,他發現,大部分驢為三粉驢、灰毛驢,而全黑的烏頭驢在山東省的東阿縣、茌平縣、高唐縣均未找到。天生倔強的他仍不死心,利用兩年時間,幾乎走遍了方圓300公里范圍內的所有集市,仍舊一無所獲。
有一次在集市上,有人指著一頭驢給他看,果然是黑色的。一激動,他買了回去,回家后卻發現被騙了——那是烏頭驢騾。還有一次,買了一頭精神頭十足的黑色驢,他以為這可是真烏頭驢了,不料經過一場雨水沖刷,烏黑的驢毛顯了原形,是一頭用墨染黑的普通驢。
即便如此,張向陽仍舊對烏頭驢“癡心不改”,因為歷代醫書上有記載,阿膠廠也表示確實存在烏頭驢。他堅信,他一定能找到烏頭驢。
那么,好似一頭“倔驢”的張向陽,如何在茫茫驢海中找到烏頭驢呢?
三年工資買仨驢
一天,一個外地的經紀人告訴張向陽,曾經在山東無棣縣看到一頭驢,全身黑色,像是烏頭驢。
“這次不能再被騙”,他心里默念著。幾年來,他一心要找烏頭驢,通過不少渠道了解了烏頭驢的體形特征。這種驢嗓門大、力氣大,尤其是種公驢要看“二蛋四斗八聲”。“二蛋”是指其生殖器官要好;“四斗”就是蹄子像斗一樣;“八聲”指公驢叫的時候連叫八聲,說明它的肺活量大。具備以上特征的驢,配的種好,生的后代也好。此外,烏頭驢還有“四寬”特征,即槽口寬、前胸寬、臀部寬、腰背寬。
帶著這些獨家“秘笈”,張向陽隨即前往無棣縣探視。這一次,他沒看走眼,果真是烏頭驢。可問題又來了,因為這頭驢是公驢,經常配種用,戶主非要2萬元才愿意賣。張向陽一咬牙買下了,隨后又花了1萬元買了兩頭母驢。而當時,他的工資僅有1000元左右。比驢還倔的張向陽,愣是用3年的工資換了3頭驢。
心里樂滋滋的張向陽,心里盤算著,這3頭驢咋還不賣個幾萬元。可是,這驢竟砸在了他的手里。之后的整整8年,他陷入了窮困潦倒的境地。
給個棒槌就當針(真)
張向陽清晰地記得,當初那個阿膠廠負責人曾表示,烏頭驢很珍貴,回收不成問題。于是,牽著驢就去了。
去了之后,又一次失望等著他。廠家負責人表示,熬制一鍋阿膠需要300張左右驢皮,一天要用3000張驢皮。而他的3張驢皮,連一小鍋都不夠,沒有商業價值。
當時他一下懵了。廠家負責人告訴他,起碼要1萬頭,當然是越多越好,越多越掙錢。一般的驢皮,一張150元錢左右,黑驢皮要高300元錢,是普通驢皮的3倍。冷靜之后,張向陽算了一下,一頭公驢、兩頭母驢要變成1萬頭,可能需要30~50年。如果不養,原先的3萬元錢就白扔了。
他的倔勁又上來了。有3頭就會有300百頭,積少成多,一定能夠養到萬頭。他暗下決心,朝著這個目標進發。為此,他又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砸了自己的“鐵飯碗”——畜牧局的工作,辭職回村,專門養殖烏頭驢。2002年,他用房子作抵押貸款30萬元,開始籌建養殖場。
小毛驢硬要拉大車
張向陽熱情高漲,選擇山東無棣縣一處地方作為養殖場地。
養殖場剛剛開始建設,即遇到了當地老百姓的阻攔。張向陽沒有退縮,頂著被人身攻擊的危險,向群眾詳細介紹這一項目的好處,并積極爭取當地政府的支持。通過多方協調,最終解決了場地問題,驢場慢慢建立起來。
之后,他常常去集市上了解情況,和經紀人交流溝通,走鄉串戶找烏頭驢,不管大小,全部收回來。而不斷地收驢,讓他陷入了經濟極度緊張的境地。一位朋友來看他,飯錢還是人家掏的。
然而,張向陽也是幸運的。朋友們的支持、妻子的理解以及養殖萬頭烏頭驢的信念,始終支持著他繼續走下去。為了度過難關,他想到了以驢養驢:養殖德州驢的另一個品系三粉驢,養好之后銷售,用以補貼烏頭驢,維持養殖場的正常運轉。
張向陽利用4年時間,通過收購和繁殖兩條渠道擁有了200多頭烏頭驢。這時,原來那個阿膠廠的負責人找上門來,要求用100萬元收購他的烏頭驢。張向陽不會出賣他的心肝寶貝,向對方提出合作發展的想法:對方出資金,他負責養殖,共同做大產業。這辦法對雙方都有好處,于是一拍即合,養殖場因此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之后,他在云南籌建基地,利用當地驢多的資源優勢,實現了養殖規模的大步提升。2006年底,阿膠廠用烏頭驢皮熬制的阿膠,成了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連串的利好,讓張向陽養驢的信心大增,決心在全國布局,建設養殖基地。
開辟基地不容易
在全國建基地養驢的想法好,但絕非易事。2008年冬天,張向陽拉了幾十頭公烏頭驢輾轉來到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
巴林左旗地處赤峰市北部,當地驢的數量不少,但大部分是三粉驢。他提出的合作辦法是,免費為當地村民提供公烏頭驢,和當地母驢雜交,產生更多的烏頭驢,而他長期收購烏頭驢,帶領村民致富。
然而,情況并非如他所料。由于老百姓從未聽說這種合作方法,當地又流傳著黑色烏頭驢不吉利的舊觀念,一個月時間,他都沒有送出一頭驢。
怎么辦?張向陽開動腦筋,找到了當地村里一個家庭貧困的小伙子,免費為他提供烏頭驢和養殖技術,讓他先在村里搞示范,進而帶動全村百姓養殖烏頭驢。
這一做法還真奏效。當年下來,那個小伙子用公烏頭驢就配了300頭母驢,掙了3萬元。受此影響,村民們開始主動找上門來,家家戶戶養起烏頭驢。現在,那個村已經發展成為張向陽內蒙古養殖基地的示范村。
如此這般,張向陽幾年間在新疆、云南、內蒙古、遼寧、山西等13地建起了烏頭驢養殖基地。經他帶頭牽動的烏頭驢養殖業漸成氣候,經過改良的烏頭驢已達3萬多頭,帶動近2000農戶養殖。下一步,張向陽將建立烏頭驢的GAP良好農業規范檔案,帶動更多的農民養驢,有望到2020年達到年出欄5萬頭烏頭驢的養殖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