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到四川省北川縣茨溝村當村官前,尹顯波的人生經歷頗為曲折。2001年從師范學院畢業后,他在村小學校當了3年老師,后來又到外地當了2年煤炭工人。2007年,他回到擂鼓鎮,在當地一家工廠打工。2008年“5·12”地震發生后,尹顯波先是在茨溝村救人,后又到北川中學救人,最后又回到擂鼓鎮上參與救災物資發放。
地震后大約1個月的時間里,27歲的尹顯波一直是茨溝村的代理村委主任。為更好地開展工作,他主動提出在全村搞一次民主選舉。當時,他幾乎沒有懸念地當選了,成為北川縣最年輕的村官。在他看來,當選的最大優勢不是自己的學歷,而是自己在災后重建中讓全村鄉親看到了他陽光的性格、正直的品格,這是災后帶領鄉親們走出地震陰影最好的模范效應。
2008年9月1日,溫家寶總理到茨溝村視察,盛贊該村為“最有志氣的村子,最有骨氣的村子。”有志氣,說的是震后茨溝村重建速度快,迅速恢復元氣;有骨氣,說的是茨溝村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當地百姓發家致富有奔頭。地震前,茨溝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2300多元。地震后3年里,經濟不但在重建中恢復了元氣,還有很大提升,2010年人均收入已達到3800元。
經過3年磨礪,尹顯波已經成長為地道的知識型農民。“震后當年,我就在村里種植了30畝冬梨,畝產1000公斤。這種梨生長周期長,特別香甜,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尹顯波說,“村里現在主要種植經濟作物。”他坦言,現在經常給自己充電,接受農業生產技術方面的專業培訓。
如今,邁入而立之年的尹顯波,已不再是村委主任,而是村黨支部書記。他正帶領茨溝村編制一個產業發展規劃。在這個規劃里,茨溝村未來發展的重點是種植業,將建設成為一個集旅游、休閑、度假、娛樂、餐飲于一體的羌族特色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