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年底,一部來自山西的晉劇《下河東》引起了滬上觀眾和戲劇專家的關注。日前,在上海舉辦的《下河東》藝術研討會上,專家們就該劇文本結構、導演手法,以及榮愛梅表演藝術進行了研討。
余雍和:表達了人民的心聲
近幾年,晉劇與上海交流很頻繁,為上海的戲劇界帶來很多學習的機會。山西演員嗓子極好,榮愛梅女士在唱的上面表現尤其出色,很感人?!断潞訓|》這個戲不錯,老百姓就喜歡這種是非分明的戲,它表達了人民的心聲,所以盡管內容上有不符合歷史的地方,但完全是合情合理的。晉劇中的女老生在其他劇種中很罕見,大家如果要更多了解晉劇,就可以從這個戲來了解。
榮廣潤:讓趙匡胤的戲貫穿始終
首先,我對榮愛梅女士的嗓音條件很欣賞。其次,晉劇為什么會成為廣為流傳的劇種,是因為它傳達了老百姓的心聲。該劇的特點是演唱,這也是晉劇的特點,不過榮愛梅的唱腔并不只是高亢,而且也很細膩。至于整個劇情,我建議對趙匡胤的心理線索還可以再稍微壓縮一點。從表演上來看,個別臺詞再細膩些就更好,通過適當調整劇本,讓趙匡胤的戲貫穿始終。
何雙林: 堅持本體 與時俱進
我看了這戲很激動,晉劇很帶勁兒,與淮劇有相似之處。第一,作為一個地方戲劇,它有地域基礎,并隨時代發展,就看我們怎樣堅持和發展它了。在《下河東》這個戲中,我看到了一個好的創作態度,保持了戲的特有魅力,榮愛梅女士的唱腔征服了觀眾。第二,這個劇組通過特殊機制搞戲,狀態可喜。第三,現在劇場條件變化了,演員離了話筒可能沒法演出。所以如何把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戲在現代劇場中展現出來,用精彩的演出表現簡單的故事,地方戲曲在這方面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戴平:看出了晉劇對傳統的態度
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海納百川,容納了各種戲,晉劇的丁派就能受到上海觀眾的喜歡,而其弟子榮愛梅的唱念做打可謂非常出色。
這個戲主題鮮明,皇帝開始有錯,最后還是以大局為重。劇本修改大體不錯,也看出了晉劇對傳統的嚴謹態度,尤其對于上世紀50年代的戲能抓住不放,去糟粕取精華,很不容易。這個戲的演員非常出色,他們的唱令我聽得非常過癮。特別是晉劇女老生沒有絲毫陰柔之氣,非常豪邁。演員基本功也很扎實,且非常認真。
建議戲還是要以趙匡胤為主,他的戲份要加大。前半場戲與后半場現在有些脫節,另外戲的風格前后也有些差異,最好讓女兒金蓮把前后戲串一串。在音樂制作上,應再往晉劇上靠一點。
沈斌:二道幕是有語匯的
一出好戲必須有好故事,好唱段,好演員這三個方面。榮愛梅女士作為一個女老生能有如此好的嗓音和氣質是不多見的,一看就有基本功,很有閃光點。但最好再添加一些人物的細膩感,要圍繞趙匡胤這條線走,讓人物貫穿始終。這應該在策劃時就明確重點,哪些方面保留,哪些要舍去,這些都要慎重考慮。
端木復:晉劇的生命力是存在于百姓之中
晉劇的生命力是存在于老百姓當中的,戲寫的是老百姓的戲,其喜怒哀樂是很鮮明的。《下河東》的生命力就在這里,該戲保留了一個好的傳統。
這臺戲的演員非常棒,上海的一些演員已經失去了舞臺的張力,晉劇卻很不一般的,榮愛梅的嗓音是無可挑剔的,分寸感掌握得非常好。
不過以前看戲的要求與現在已經不同了,雖然從三小時長度改到現在這樣已經很了不起了,但能否把趙匡胤的戲再豐富一些。
鄒平:榮愛梅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看了這個戲很激動,這個戲在如此短的時期內排出來很不容易。
這臺戲演員很好,榮愛梅的表演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只是在如何把握民間性與歷史性這方面,包括對戲中趙匡胤這個人物還有待挖掘。如果解決了這些問題,劇本會給榮愛梅女士的表演提供更大的空間。
陳達明:可以更細膩些
這臺戲從唱腔和表演上看,確實是非常有特點。從草根平民特有的敘述方式想象帝王的生活,其實反映的是老百姓的合理心理期待,令普通觀眾感到親切,有可看性。
這個戲從整體演出上看是不錯的,榮愛梅作為一個女老生去飾演皇帝,分量是有的,表現了榮愛梅的功力。但該劇主角是趙匡胤,從文本本身來說這個人物還不夠,后面的“趙匡胤悔過”部分是很好看的,但前面的心理刻畫少了些,顯得前半段內心刻畫不如后面強烈,前后不均。這出傳統戲從文本和演唱上,如果能再細膩些會更好。尤其在一些細節刻畫上可以再渲染得多些,相信會更加精彩。
劉覺:行當建設很重要
我看了這臺戲后很震撼,這是個很好的劇目。第一,榮愛梅的戲很精彩,唱念做打都非常了得,功底干凈利落。第二,京劇最近被聯合國列入了非物質遺產,如何傳承是需要進一步研究。晉劇《下河東》對傳統的繼承把握就很不錯,可以借鑒。演員技巧過硬,從主演到龍套,從如何進戲到入戲,都很出彩。一個劇種的行當建設很重要。至于戲中趙匡胤這個人物,從普通觀眾來看,他們應該是喜歡的。如果說不足,我認為結尾有些倉促,趙匡胤在后面是否應該有段重點的唱,他的性格特點可以在這段唱里表現出來,也能更好地發揮榮愛梅女士的唱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