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戲曲廣播會》是東方廣播公司屬下上海電臺戲劇曲藝廣播的品牌節目,創立于1983年元月,至今已走過28個年頭。2010年10月24日,它又迎來了800期慶典,當日的《文匯報》以頭版頭條的位置刊發了文章《守護戲曲 守護文化根脈》,盛贊“《星戲會》的執著與堅持難能可貴”,并指出:“守護戲曲,是公共文化堅守的一個項目,不僅要有一批堅定者愿意付出心力、不計得失地去扶助它們,更需要有效可行的公共文化政策和制度來保障他們。全社會都要有責任意識,都應當有所作為?!?/p>
回顧《星戲會》28年、800多期的悠悠旅程,它歷經四代、四十余位編輯的薪火相傳,有過輝煌,有過彷徨,更有了奮起。
一、初創與開拓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正值改革開放、文化復蘇之時,戲曲舞臺生機勃勃,老藝術家重登舞臺,戲曲新人破土冒尖,各地劇團竟演上海,新戲匯演層出不窮。正是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星期戲曲廣播會》應運而生,成為繼《星期廣播音樂會》之后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的又一檔名牌節目。
開辦之初,《星期戲曲廣播會》以“薈萃名角、選唱精華”為特色,輪番邀請在上海舞臺亮相的各劇種、各劇團名家新秀登場,堅強的陣容、整齊的行當、眾多的流派,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成為那個時代戲曲舞臺難能可貴的記錄者。如今,許多名家已經作古,有的已無法登臺,但他們當時留下的聲音卻成了彌足珍貴的資料。同時,《星期戲曲廣播會》也記錄了一代舞臺中堅藝術巔峰期的風采,見證了一代戲曲新人的成長軌跡。1986年秋,初出茅廬的趙志剛就是因為在《星期戲曲廣播會》聯合中央臺等七家電臺主辦的全國越劇中青年演員廣播大賽中拔得頭籌而贏得“越劇王子”的美稱。
從《星期戲曲廣播會》開辦之日起,編輯們便銳意創新,創造了滬上甚至全國戲曲舞臺的許多第一。1986年6月,第99期“楊飛飛滬劇流派演唱會”轟動一時,開創了為藝術家舉辦演唱會的先河。此后,在十年的時間里,《星期戲曲廣播會》聯合各界為30位戲曲大家舉辦演唱會或作品欣賞會,為中青年演員舉辦了12場專場,形成了一個又一個舞臺熱點。此外,《星期戲曲廣播會》還致力于將多年來熱誠奉獻卻默默無聞的幕后英雄推到臺前,為8位戲曲編劇、作曲、演奏家等舞臺綠葉舉辦專場,為戲曲的繁榮和振興做了大量實際而有影響的工作。
另外,舉辦戲迷賽事也是《星期戲曲廣播會》的一大創舉。1991年夏,《星期戲曲廣播會》主辦了首屆戲曲卡拉OK大賽,這是滬上乃至全國首次票友大賽,吸引了上千名越、滬、京劇愛好者,他們冒著酷暑,從江、浙、滬、粵趕來,經過40場初賽、6場復賽和3場決賽,一批優秀票友脫穎而出,越劇組冠軍黃穎由此踏上了專業道路。次年,第二屆戲曲卡拉OK大賽再度開賽,又一名獲獎選手被專業人士發現,她就是現今上海越劇院的優秀女小生王清。
為了走近聽眾,擴大戲曲廣播的社會影響,《星期戲曲廣播會》還組織了許多有聲有色的活動,比如和上海滬劇院聯合舉辦、持續十年、足跡遍及上海各郊區的“滬劇回娘家”活動。滬劇表演藝術家丁是娥生前最后一次登臺亮相,就是1988年在奉賢南橋舉行的滬劇第六次回娘家。
《星期戲曲廣播會》還組織了許多演藝盛舉,如1989年10月舉行的200期慶典“全國戲曲名家匯演暨研討會”,全國8個省市、12個劇種、60余位表演藝術家及舞臺中堅匯聚申城,88歲高齡的京昆大師俞振飛和剛過70的京劇大師張君秋聯袂演唱《販馬記》,留下了令人難忘的絕唱。時任上海市領導的朱镕基、陳至立與時任上海廣電局局長的龔學平均觀看了演出。
1990年4月,《星期戲曲廣播會》舉辦“國際相聲交流演播”,它云集了侯寶林、馬季、姜昆等近三十位國內著名笑星和海外相聲名流,堪稱相聲界難得的一次盛會。
1993年10月,《星期戲曲廣播會》300 期 “中國戲曲博覽展演暨研討活動” 在人民大舞臺隆重舉行,來自全國近十個省市的二十多個劇團帶來了一批極具特色的劇目,展示了精湛多彩的絕技絕活。
二、執著與堅守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星期戲曲廣播會》毫無疑問是廣播星空中燦爛的明星,就像星光有時會黯淡,《星期戲曲廣播會》也有過十余年式微的痛苦。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娛樂方式的多元化,戲曲市場面臨越來越多的沖擊而日漸萎縮,戲曲廣播也由此衰弱。受經費、人力等因素的影響,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星期戲曲廣播會》漸漸停止了組臺演出和現場直播,代之以實況錄音,影響力隨之遞減。
盡管如此,戲曲編輯們仍堅守著這方寂寞的舞臺,并努力尋找社會資源,深入工廠、郊區,5年里仍辦了30多場組臺演出。
2002年7月,《星期戲曲廣播會》“戲曲周周演”在豫園中心廣場拉開序幕,之后,面向駐滬使節的中秋晚會、滬港澳臺政協委員參加的京劇名票名家元宵大聯歡、上海各戲曲院團展演、票友展演等活動便一一展開,并從豫園走向靜安、普陀等十幾個社區,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先后舉辦了40多場中小型演出。2003年秋,戲曲編輯又與黃浦區政府、上海國際藝術節辦公室聯合策劃了“藝術節中華戲曲天天演”,如今已經成為藝術節的保留項目。
此外,《星期戲曲廣播會》還在南京路步行街舉辦了國慶專場、紀念上海解放55周年專場,才旦卓瑪、老戰士、老播音員、勞模等都參加了演出;著名臺灣詩人余光中則出席了在美琪大戲院舉行的“鄉思#8226;鄉愁#8226;鄉情評彈演唱會”,這些活動都在當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2006年越劇百年之際,《星期戲曲廣播會》從北京直播紀念演唱會,并聯合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越劇院等單位舉辦“百年越劇、百段名唱——橫店影視城杯我最喜歡的越劇名曲、越劇名票”評選,產生了不小的社會反響。
在困頓中,《星期戲曲廣播會》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堅守著一方弘揚戲曲藝術的凈土。
三奮起與拼搏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民經濟的發展,保護民族文化、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問題贏得了整個社會的關注,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成為大眾傳媒的課題。
2007年底,當時的上海廣播文藝中心領導做出一個重大決策——重振《星期戲曲廣播會》,使之成為廣播電視新格局中的一個亮點。2008年元月起,《星期戲曲廣播會》定點(蘭心大戲院)、定時(隔周日下午兩點)直播,由此步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1、“聽戲、賞戲”與“說戲、學戲”并重
新版《星期戲曲廣播會》提出了“聽戲、看戲、說戲、學戲”的口號。如果說“聽戲、看戲”是《星期戲曲廣播會》的傳統,那么“說戲、學戲”就是新的亮點。具體而言,就是進一步強化主持人的作用,特別是邀請知名的專業演員擔任嘉賓主持,以邊說邊唱的生動形式,深入淺出地介紹戲曲知識,說戲、教戲。同時,經常邀請票友觀眾登臺學戲、現場互動。
2、走出去,請進來,扶持瀕危弱勢劇種
《星期戲曲廣播會》恢復直播三年來,有意識地邀請了江、浙、皖等地劇團到上海演出,或到當地去直播演出實況,共舉辦了“走出去、請進來”專場23場,涉及京、昆、越、淮、揚、徽、甬、錫、評彈、滑稽、蓮花落、揚州曲藝等十多個劇種、二十多個劇團,其中有許多屬于瀕危弱勢劇種。
2010年3月14日,《星期戲曲廣播會》邀請闊別上海十多年的徽劇重新登上申城舞臺,安徽省徽京劇院帶來了古老的傳統折子戲,國家級非遺徽劇傳承人章其祥也再度粉墨登場。演出受到專家和觀眾的歡迎,有的觀眾甚至帶來了十多年前徽劇團來上海演出的說明書,與老藝術家敘舊。
3、提攜戲曲新人,培育舞臺明星
《星期戲曲廣播會》歷來有提攜青年演員的傳統,很多當今明星都是從《星期戲曲廣播會》的舞臺走出去的。新版《星期戲曲廣播會》立足為青年演員提供舞臺,共舉辦了近二十場青年演員專場和戲校專場,接近三年來總量的三分之一。
4、匠心獨運,老戲新唱
《星期戲曲廣播會》不滿足于常規的直播和演出,還組織了一些名家專場,如趙開生評彈專場、陳衛伯單口獨腳戲專場、越劇音樂家賀效忠作品專場、沈佩華錫劇流派專場;還精心策劃了一些獨創的主題專場,如匯聚5對寶黛的“紅樓夢#8226;緣”上海越劇院演唱專場,紀念尹桂芳的“芳馨香如故”越劇專場,讓久違舞臺的老演員與觀眾再續舊緣的老劇團老演員老戲目專場,讓女子說大書、男子唱女腔、“顛倒陰陽”的女評話專場”,以及以世博會為契機的曲藝專場和上海滬劇院民俗專場……
5、巧借力、重協作
新版《星期戲曲廣播會》在品牌重建過程中十分重視與各種媒體的合作,首先與七彩戲劇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實現了電臺直播、電視錄播的聯動,很好地擴展了品牌影響力。此外,《星期戲曲廣播會》還充分利用平面媒體、知名網站、地鐵燈箱、大樓廣告等,不遺余力地傳播信息,使受眾有機會了解、從而成為新的廣播聽眾,實現“擴大戲曲人口”的目標。
2008年4月,以《星期戲曲廣播會》25周年為契機,戲劇曲藝廣播舉辦了慶典演出和圖片展,編輯紀念畫冊,并成立了長三角戲曲聯盟,將《星期戲曲廣播會》的品牌影響拓展到江浙滬各地。
2009年起,戲劇曲藝廣播進一步與全國戲曲廣播同仁合作,聯合直播了《星期戲曲廣播會》江蘇京劇院專場、江蘇省揚劇團專場、安徽徽京劇團徽劇專場。2010年10月,又假借 “中華戲曲天天演”舞臺,聯合河南戲曲廣播、河北新聞臺在豫園中心廣場上演了為期三天的“唱響世博——全國戲迷展演”。10月24日,更攜手全國十家戲曲廣播舉辦了《星期戲曲廣播會》800期慶典“世博會#8226;戲博會”,令《星期戲曲廣播會》的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拓展。
毋庸諱言,在戲曲市場仍需培育的大環境下,做《星期戲曲廣播會》是一件砸錢的事,但為了弘揚民族文化,新版《星期戲曲廣播會》響亮地打出了“高質量、低價位”的旗號,在舞臺演出少則數百、動輒上千的背景下,票價僅賣20到30元。
《星期戲曲廣播會》主創團隊才十來人,他們同時又是每天19.5小時節目、7小時直播的主力編輯與主持。為了組織好每一場演出、落實每一個細節,他們經常忙到半夜三更,從來不分平時和周末。正是在這種高強度的工作重壓下,幾位年輕編輯迅速成長。
800期,28年,《星期戲曲廣播會》從降生走到成熟,刻下了輝煌,也記下了奮斗的不易,融入了四代戲曲編輯的智慧和心血。它搭載著無聲無息的電波,卻點燃了有聲有色的舞臺。他們付出著,也收獲著,因為他們相信,他們創造的價值終究會被時間所證明。